日本政府的文官、武官集團的激烈鬥爭。
軍部的意識形態是大東亞共榮圈,建立東南亞的帝國。這一派以關東軍、海軍集團為首。
文官的意識形態是更加開放,更加興盛的自由社會。以犬養毅首相為首。
1931年,日本作為出口國,剛從世界的大蕭條的泥淖中走出,沒有任何可供侵略的資源。日本的文官也很清楚,侵略行為會讓日本滅亡,特別是對中國的侵略。但文官集團無法直接控製軍隊。隻能在預算、政策上進行強力的約束。
而張作霖楊宇霆(大帥麾下第一人)的策略也是如此:在東北虛與委蛇,努力在日本與蘇聯的巨大壓力下平衡,並以重金賄賂日本的文官集團。
日本的官僚集團並不是以侵略的眼光看待中國。自甲午至1931年,36年時間,文官集團以大畏重信為首的同文會一直以“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開端,打倒清政府,讓中國如日本一樣走向維新,走向開化,一起讓黃種人屹立東方”為內心的核心目標不懈努力。於是日本大規模接納中國留學生,向中國投資巨額。與軍部的占領中國的目標完全相反。
但中國第一官二代沒有這等眼光,爹還沒死多久就殺死楊,將自己與日本文官體製的聯係完全切斷。
在此背景下,又以愛國之名與蘇聯貿然開戰,並強行要求收回關東軍在東北的權益。
日本並不全是以侵略的形式在東北獲取資源。有相當的資源是日本財團以合法的外資形式進行開發。這些財團真正控製著日本。財團一直是文官集團的支撐,但在20-30年代,中國的各地軍閥,除了張大帥以外,長期以愛國之名義搶奪日本在華財產。
這個事就是不對的。資本沒有善惡的說法。財團的投資幫助就業,打開消費市場,增加稅收,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隻有張大帥認真執行。
在東北權益無法保障之後,陸軍成為了他們的盟友。對於日本來說,在東北局勢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外交手段無法解決問題,因為張拒絕了外交,選擇了侵占與不保護,於是動武成為了選項。
918事變的發生是頗有戲劇性的。關東軍對沈陽北大營的襲擊沒有得到國內的批準。為了避免衝突的擴大,這些士兵甚至連步槍都未準許攜帶,赤手空拳衝入北大營。事實就是,關東軍開始也沒有計劃全麵占領東三省,隻是以賭博的形式做了這樣的舉動。
當晚張學良正在北平(奉係軍閥的新地盤)看戲,接到通知後,自己卻下令不允許還擊。事實上,考慮到關東軍麵臨國內文官集團的巨大壓力,北大營兩萬東北軍隻要還擊,文官集團就可以借助這次事件在國內鎮壓住日漸囂張的軍部。
但張學良的命令無疑是天助關東軍。東北軍一槍未發,開進關內。
關東軍占領了沈陽的大帥府,在官邸內搜查到了張家父子行賄犬養毅等文官的收據。
在文官集團提出嚴厲抗議與質詢時,將這些證據出示給日本的媒體。
朝野嘩然。日本人民心中那個浪費國際稅收造成局麵緊張的軍部形象,迅速轉變成為不畏貪汙的官僚集團,拯救日本僑民在華利益的偉大形象。
犬養毅內閣迅速離場,軍部迅速在上海啟動129事變,與蔣的軍隊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在這個過程中,喊抗日口號數年來攻擊蔣的各地軍閥,未出一兵。國聯迅速幹涉,蔣與日本簽訂合約。日本慘勝。
現實不是什麽“日本一心,開始就全麵攻擊”,大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連侵華戰爭也是走一步看一步,近衛內閣一開始是向蔣施壓,蔣拚盡全國軍隊在上海作戰(1931年的經驗讓蔣認為城市作戰的戰損比遠小於平原作戰,且等待國聯幹涉,等待日本政府放棄。但37年軍部控製的內閣已不是31年的內閣,且日本海軍空軍的參與,國聯的綏靖政策導致淞滬會戰傷亡巨大,最終導致南京的丟失和一潰千裏的局麵。而英美也在39年付出了這種綏靖政策的苦果)
至此,我簡單說一下918的後果:一、讓日本軍部徹底地擊潰長期意願和平共存的官僚集團。讓軍隊嚐到了侵略的甜頭,開始一步步蠶食察哈爾、熱河、北平。最終產生了1937年全麵侵華的環境。
二、東北軍丟失了自己的根據地,成為了國民政府的內附,被全國人民痛罵。最後流落陝西,沒有照應。張為了成立西北聯合政府,不願做打工仔,巨資資助我黨,讓出陝北,最後引發震驚中外的事變。這也終結了他的一生。
三、國民政府失去了最大的力量。要知道,抗戰之前,中國隻是名義上的統一,國民政府的有效地盤也僅是東南沿海與長江沿線,連河北都無法染指。如果東北尚在,侵華戰爭甚至不需要八年。日本自知不自量力,不會有侵略的想法。
別說誓死抵抗,隻要張不殺楊宇霆,隻要張願意與日本文官搞好關係,尊重日本在東北的合法權益,隻要張在接到電話後說出抵抗的字眼,日本便不會。
作者:願做人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