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向芯片科研的巨額經費去了哪兒?談為何中國體製下芯片技術無法取得突破

本文內容已被 [ Twinlight ] 在 2018-06-29 06:01:5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砸向芯片科研的巨額經費去了哪兒?談為何中國體製下芯片技術無法取得突破

智穀趨勢©
13小時前

虎嗅注:誠然,資本不願意投入芯片研發,是這個產業的問題之一。


但這並不隻是中國的問題。即便是在美國,華爾街也不再向芯片企業投去青眼或真金白銀,資本被互聯網公司吸走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另一方麵,官方扶持所帶來的補貼,確實催生了“申請課題”的動力,可最終都難以轉化成產品。科研經費的低效運轉,似乎才是症結所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智穀趨勢(ID:zgtrend),作者:路口大爺。


01


中興給了全民一劑強力醒腦丸。


在中國科技成果“井噴”的時代,民間從沒像此刻如此清醒感知“無芯之痛”,意識到國產自主化的道阻且艱,明白“趕英超美”言之過早,毫無疑問,這肯定是認知上一大進步。


不過,動員令是好事,抖機靈可就不是了。

在中興事件的輿論狂潮中,最謎的是,矛頭竟然指向了茅台、外賣、共享單車等社會大資本集聚的行業,諸如:


    “端一碗茅台反擊英特爾”式的嘲諷;


    “靠送外賣、共享單車我們贏不了中興”式的尖銳;


    “芯片工程師吐槽:共享單車燒錢幾百個億,尖端科技卻鮮有投資”式的指責;

    ……


此消彼長,浮躁的資本都去炒模式創新,不在技術創新領域沉澱。乍一聽有道理,但仔細琢磨,歸因太簡單。


我們認為,與其爭論外賣、單車和茅台們該不該為“缺芯少魂”背鍋,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科技研發經費的低效和浪費。


02


芯片“業內人士”吐槽共享單車燒了幾百億,卻“罕有機構”投資尖端科技,導致中國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做不好。


這裏有必要糾正兩個認知。


第一,實際上,中國在半導體領域早就砸下了血本。


十三五規劃期間,政府第一次以市場化投資的形式推動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基金),直接入股,國內半導體企業給予財政支持或協助並購國際大廠。


股東名單包括中央財政、國開金融、亦莊國投、華芯投資、武嶽峰等資方、還包括中國移動、上海國盛、中國電子、中國電科等實力強大的電子信息公司。


這支國家隊財力有多雄厚呢?就大基金公布的最新投資情況顯示,基金運作包含兩部分:


    一、大基金,初期規模 1200 億元,截止 2017 年 6 月規模已達到 1387 億元。現“二期”正在醞釀中,或達1500億-2000億元。


    二、地方資本,大基金撬動了地方政府層麵的產業基金,截止至2017年6月達 5145 億元。


大基金規模即將直逼一萬億元,這還是10個月前的數據。截至2017年11月底,大基金已成為38家公司的主要股東,覆蓋17家A股公司和兩家港股公司。


“大基金”和國內另一個半導體投資驅動引擎“紫光集團”在這兩年裏砸錢建廠絲毫不手軟,而外企也將芯片製造投資瞄向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驟增。


中國在建的22座晶圓廠中,有17條產線會在2017年年末至2018年量產,新增投資在6000億元人民幣以上。


目前國內在建的22座晶圓廠


早在2017上半年,本土半導體就迎來了投資熱潮。大唐電信攜手高通等大佬成立瓴盛科技,台積電高層跳槽紫光,AI芯片爆出寒武紀科技這一獨角獸,熱鬧事不斷。


天價收購外賣的阿裏,其實也沒少參與半導體領域的事情。4月20日,阿裏巴巴宣布全資收購中國大陸唯一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實際上,在過去兩年BAT布局AI時,阿裏一直對AI芯片情有獨鍾。


阿裏巴巴在過去兩年裏投資的芯片公司


花費10億人民幣造芯片的小米,直白表示感謝政府

 

不管是政府、民間資本還是外資,半導體在這兩年得到的投資絕不是“嚴重不足”。


第二,芯片是中美角力的目標,背後更多是國家意誌,但資本流動卻有一定的市場規律。


進口半導體支出超過石油進口支出,已足以讓中國擔憂;而半導體也是美國在信息產業時代保持優勢地位的核心領域,所以小小芯片不可避免要承載這場角力。


但擺在中國麵前的,是落後於美國芯片三十年的差距,就算短時間內有大量資本注入,還是沒能改變半導體基礎產業弱勢的現狀。


半導體產業鏈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資本、源源不斷的技術投入。從美日韓的經曆,起步少不了國家意誌,發展少不了政府采購的支持。


輿論大可以指責資本投向“紅黃藍”是沒有道德底線,但民間資本流向外賣等這些給人民群眾生活錦上添花的領域,本身則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挾“國家名義”怪資本不投半導體,未免太不講道理。


首先,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周期長,投資以後基本不用指望在短期內退出或者獲得高利潤回報。


其次,半導體試錯成本極高,懂行的朋友就在調侃前段時間恒大宣布的投資計劃:


未來10年投資1000億,在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現代科技農業等重點領域,和中科院共同創建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研孵化基地、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

 

國家資本可以不計代價,但民間資本要考慮市場,顧慮明顯更多。


另外,半導體行業本應具有極高的集中度,但“廣撒網”讓中國產業分布碎片化。


在美國,前十大半導體設計公司年收入占全行業比例超過90%,台灣超80%,而中國隻達到45.9%。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涉及企業從736家暴增至1362家,2017年增速回落,但總量也達到了1380家。


在這樣剛起步、高風險、淩亂的市場中,投資人更需要仔細甄別所關注的公司究竟是否具備核心技術,壓根不能指望每一家公司都能得到資本青睞,也不是每一頭潛在獨角獸都能被資本發現。


在2018集成電路產業與技術投資論壇上,盛世投資管理合夥人劉新玉還提到了政策風險:


    有時好的企業需要一兩年才能收回來,回來以後是否有政策的延續支持是不確定的,總會發生不可預測的事情,去年是外匯儲備,國內外政治、中美貿易情況等也難以預測。


03


資本爭奪戰中,尖端技術突破的競爭對手不是外賣、共享單車。


有一個數據,令美國近年來非常警惕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


中國R&D在2017年總投入達到1.75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總量比上年增長11.6%,增速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2%。


全球頂尖的自然出版集團在2015年發布的《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中曾指出:


    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產出均居於世界第二位;

    研發投入(投入強度)已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當。


也就是說,科研投入不存在強度太弱的問題,也不存在資金缺少的問題,美國警惕,中國驕傲。但是砸下巨額科研費用之後,技術創新卻收效甚微。


我們認為,真正的擋路石是科研經費的分配問題,是花錢體係有問題,造成資源配置低效率、浪費。


每年巨額的科研經費,都花到哪去呢?


1. 開不完的會,出去玩的差


在2016年,新京報、財經網甚至新華網都在關注一件事情:過去數年間,全國科研經費大概隻有40%是真正用在科技研發,60%用於開會。

 


一開會,就可以報銷差旅費、汽油費,甚至經常以因公出國、出差考察的名義,變相超預算,就算是清華、北大也不例外。


在中紀委高校巡視中,清華大學就對汽油費、差旅費和關聯事項等重點核查,全部違規款項如數退回。


而安徽工程大學還發現,科研經費被用來報銷歌舞娛樂、足浴、物業費等與項目無關的費用,而且出國(境)批次和人員膨脹迅猛。

 

北大畢業的S博士也透露,所謂出國考察不過是走走看看就完事,其餘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旅遊觀光上。


2. 買不完的設備


除了開會,有些科研機構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買設備,畢竟設備買來是實打實看得見的。

 


每年撥一筆經費下來,第一件事就是將團隊裏所有的筆記本、掃描儀、手機等等資源更新一遍,有時候一個導師手裏有好幾個課題,還能領到好幾本最新的筆記本電腦,這不是資源配置不合理嗎?


但高校內部也存在二八法則,有錢的大學怕錢花不完,而有些實驗室則窮得連儀器都不夠用。

 

3. 包裝概念攢項目,套取課題經費


重大課題動輒上百上千萬,資本的誘惑大過踏踏實實搞科研。

 

不過說到包裝,誰都不如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


2002年8月,陳進從美國買來了摩托羅拉的56800芯片,然後找來幾個民工將芯片表麵的MOTO等字樣全部用砂紙磨掉,再找浦東的一家公司將表麵光滑的芯片打上“漢芯一號”字樣,並加上漢芯的LOGO,接著通過層層關係,搞到了各種權威機構的證明材料,宣稱是中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DSP芯片。


這是中國人多少年的夢啊!舉國轟動之際,陳進一口氣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甚至蒙騙國家總裝備部申報了“武器裝備技術創新項目”,前前後後沒有一個機構發現問題,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


這個史上最大的科研假項目後來被紐約時報揭露,令中國科學界蒙羞。


經費被濫用的情況在科研體製內部十分嚴重:


    2014年,中央紀委通報,審計署2012年4月審計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


    2017年8月,中紀委網站顯示,北京理工大學對2698項橫向科研項目進行結題結賬處理,結算金額2.37億元;


    浙江大學水環境研究院院長陳英旭涉嫌貪汙受審。檢察機關指控,陳英旭授意其多名博士生陸續以開具虛假發票、編造虛假合同、編製虛假賬目等手段,套取1022萬餘元專項科研經費;


 以上種種套取科研經費的行為,對科技創新無疑是內部蠶食。


另一方麵,因為現行課題製度對諸多費用比如科研人員勞務費嚴苛限製,造成有些科研人員隻能套取經費用於提高生活待遇。


而沒有套取經費的博士、博士後們就得靠博導這些“老板們”。


中國科研係統內部的評估大多時候就是一個詞“Paper”,隻要在SCI上發表論文,什麽都好說,但是沒有課題,沒有論文,你很有可能會丟掉職稱。


另外,容易得到優先資助的,往往是在過去研究成果基礎上的項目,一些非常有原創性、新穎的東西反而很難拿到資助,因為投入產出比很難估算。


埋頭寫論文成為風氣時,“學術不端”也成了風氣。大量發表文章的壓力導致不少人走捷徑。抄襲、造假,造成中國論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時遭到很高的拒稿率。


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一次性撤銷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2012年至2016年發表的來自中國的107篇文章。這些文章被認為“涉嫌同行評審造假,也就是係統性有組織地學術造假”。


這些課題投入了多少科研經費,最終帶來的不是技術創新的榮光,也沒有給技術創新輸送人才。


北大S博士淡淡地說,當年他們院裏在年底報銷科研經費時,隻報了40%,其他抓破腦袋怎麽補都補不上。


這說明了什麽?


在抱怨報銷製度不合理的同時,是不是也得問問,科研機構到底有沒有做足研究?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