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拒絕兜底引爆地方債:誰會是倒下的第一個?
地方債,會不會爆破?至於何時爆破?
2018,或許注定將會是地方債的元年……
1月3號,新華社發布的新聞顯示——內蒙古成為繼遼寧之後第二個主動承認統計數據造假的省份,該文其中一段如下: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曝家醜”: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財政審計部門反複核算後,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占總量的26.3%,同時調整了2017年收支預算預期目標。調減後,2017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03.4億元,比2016年公布數據下降14.4%,剔除虛增空轉因素後同比增長14.6%;經過初步認定,應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基數也相應核減。
為什麽這個時候主動爆料財政收入有水分?
一句話說完:找台階下!
就在半個月前,2017年12月23日,審計署公布了《財政部關於堅決製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製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其中對地方債處置的態度如下:中央絕不對地方債兜底!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做到“誰家的孩子誰抱”,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買單”的“幻覺”,堅決打消金融機構認為政府會兜底的“幻覺”。
從財政部的報告可以明顯的看出決策層的態度——中央財政絕不兜底!
內蒙古此次所宣布的統計數據造假,真的讓人瞠目結舌——僅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就調低了1/4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核減了四成以上!債務危機要想避免爆發,最基本的前提是財政收入可以償還利息,可是內蒙古財政一下子減少了1/4多,那麽,還本付息的壓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此外,規模以上工業原本是創造稅收的關鍵部門,如今這一塊的增加值瞬間削減四成以上,所以後續的財政收入也就岌岌可危!
不誇張的講:內蒙古的地方債快撐不住了!
早幾日,關於無錫地方債的謠言傳遍網絡,雖然被證明是造謠,但是從這一事件背後,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地方政府破產的預期不是在削弱而是加強了!在中央決定不兜底之後,有錢還債的地方則想辦法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沒錢償債的地方,已經做好了賴賬的準備——比如,主動承認數據造假,到時候不是不想還,是真的還不起了!
隨著遼寧承認GDP造假,內蒙古承認財政收入造假,還會有更多的省份加入其中——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逃避當年舉債的責任!舉債的時候,地方都是在對賭中央財政在債務爆破之前為其兜底,就像當年教育產業化各大高校瘋狂擴校,原本說好是自負債務,到最後還是中央財政買單了——有了這樣的先例,地方抱定類似的期盼,自以為穩定大於天,所以中央不可能讓地方債爆破。
可萬一就真的爆破了呢?
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險條例》正式施行,許多人漠不關心,覺得跟我等升鬥小民有什麽關係呢?當然有關係,而且大有關係!這個《存款保險條款》就是明白無誤的為你解決了銀行破產之後怎麽辦的問題,50萬以下的存款全賠,超過50萬的就嗬嗬了!又有朋友會驚訝了,銀行破產,怎麽可能呢?當然,你以為不可能嗎?
要知道,再小的一家銀行,體量也是相當的龐大,要讓銀行破產,這待需要多大的壞賬呢?答曰:地方債!所以,任何政策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隻不過太多的人隻是後知後覺,等到危機到跟前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噢,原來這麽回事!”更不要替許多嘲笑著肉食者鄙的人,還洋洋自得的以為自己聰明百倍了,其實,你的所有角色不過是按照人家設計好的劇本去演罷了!
2017年7月14日,金融穩定工作會議召開;11月8號,局委掌舵的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12月23號,財政部發文中央絕不對地方債兜底;1月3號,內蒙古承認財政數據造假——政策層麵,都是連貫的而非割裂的!當一個醫生不收紅包而感動中國時,我們應該明白其潛台詞是醫生收紅包是習以為常的事實;當金融穩定提到最高級別的會議日程時,我們也應該明白金融不穩定已經上升到影響大局的層麵,危機也就不言而喻!
地方債,會不會爆破?我覺得會,可能性還很大!至於何時爆破?那就要看誰先頂不住——殺雞儆猴是必須的!血淚一樣的事實,有助於教育幹部和群眾,不信,你去看看二十年前中國農村信托發展公司破產一案,與今天的地方債危機如出一轍——曆史從來不會簡單地重複,但所有的故事都能夠從曆史中找到影子!另外,聽小道消息說,當年處理過該案的重要副手要接管RMB了,至於真假如何還不曉得,但是諸位搬凳子看大戲吧:2018,注定將會是地方債的元年!
延伸閱讀:
中國經濟最大隱雷!這五個省份要注意了!
不要小看地方債
建國之後,許多地方政府為了籌集資金修路建橋搞基建,都發行過地方債券。有的甚至無息,以支援國家建設的名義攤派給各單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當部分工資。
直到1994年,朱相主宰分稅製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重新分配,中央收緊財權,地方財權被收窄的同時,事權卻沒有變化。說白了,就是地方拚命搞發展,賺的錢大部分給了中央。
但地方要發展啊,GDP考核製度下,沒錢還得幹活,完不成任務還得打屁屁。新的預算法又規定不能私自發債,於是政府成立一係列投資公司,地方性融資平台應運而生,遍地開花。
其中,做的最徹底的當屬重慶,重慶一口氣成立了8家省級地方性融資平台,俗稱“重慶八大投”,黃市長治下的重慶連年經濟增速位居第一,八大投功不可沒。
融資平台負責借錢,政府提供擔保,承諾財政資金償還,就演變成了“或有債務”。
因此,我們目前說的地方債,一般包括兩項: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地方政府或有債務(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政府可能承擔一部分救助責任的債務)。
直到2014年,國務院下發43號文,省級地方政府才獲得適度發債、自發自還的權限,上海、浙江、廣東、深圳等10個省市成為試點。
地方債,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經濟不可避免的手段,通過各種融資平台和渠道,獲得財政收入以外的基建資金,我們才看到了更多二三四線城市的快速崛起。
全國地方債圖譜
那麽,各省市的債務情況如何呢?
截至2017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券規模為14.74萬億元,為全市場規模最大的債券品種;地方政府債券是地方政府債務的最主要構成形式,占比88.60%。
分區域來看:
1、 江蘇,無論是債務餘額還是新增債券,都是第一。2017年末,債務餘額12092億元,也是唯一破萬億的省份。
2、 廣東和山東債務餘額都超過了9000億,是第二集團。
3、 貴州和四川債務餘額都超過了8000億,是第三集團。
4、 2016年西藏的政府債務規模最少,不足百億。但到2017年,暴增80%。
5、 債務餘額高的省份,經濟都不弱,基建投資也較高。
但全國各省市的債務餘額和債務率、負債率,又是另一幅景象。
負債率=債務餘額/GDP,一般以60%為警戒線。
債務率=債務餘額/綜合財力,100%安全警戒線。超過100%存在債務風險;70%-100%為預警區間,還有一定舉債空間;70%以下債務風險較低。
其中:
1、 貴州、遼寧、內蒙古、雲南、陝西五省債務率超警戒線,存在債務風險。其中,貴州最高為178.9%。14省債務率在70%-100%之間,12省債務率低於70%。
2、 貴州近幾年經濟增速都在全國前列,但背後是最高的債務率。
3、 雖然江蘇債務餘額超過萬億,但由於其財力雄厚,江蘇債務率並不高(低於70%)。
4、 而債務率高的省份,以西部省份為主,加上東北不景氣的遼寧,經濟實力都較弱。
5、 從負債率來看,僅有貴州的負債率超過60%,其餘省份債務率均低於60%。綜合來看,貴州的債務情況值得警惕。
每個省份都有債務,但東中西部財力的巨大差異,導致了中西部省份債務率明顯高於東部。一旦某省的財力不支,雖不會被強製破產,但引發的債務違約鏈條傳導至市場,將是核彈級別。
風險!風險!
地方債最大的風險在哪裏呢?就是上文提到的或有債務,是目前監管難、違約風險最大的灰色地帶。
以地方融資平台為中介,對於已欠下的債務,政府通過財政資金償還。政府手裏有什麽呢?土地啊,世界上最寶貴的生產資料。於是,土地出讓金是財政的主要來源,也是償還債務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賣地賣得越多越貴,償債能力就越高,進一步借債的能力也越強。這個依靠土地價值升高不斷循環的融資模式,也是中國房地產這十幾年來價格暴漲的深層次邏輯。
但風險可能埋藏於鏈條上的任何一個細節中。限購限售環境下的土地成交下降、租賃時代到來、城市經濟依賴房地產程度過高,都讓這一鏈條運轉的越來越難。
另外,違規舉債現象遍地都是,每個省份都脫不了幹係。
2017年12月22日,財政部通報,江蘇、貴州兩省近期查實多起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問題,除責令限期整改,還依法依規對70多名相關責任人啟動問責程序;
12月23日,國家審計署要求,堅決打消地方政府認為中央政府會為地方債“買單”、“兜底”的幻覺。
12月29日,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提出:“支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重點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決製止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嚴禁以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購買服務等名義變相舉債。”
一個月之內,從中央經濟工作會到財政會議,關於地方債務高層頻頻發聲,可見地方債風險已到必須解決的時機,問責程序的啟動也顯示了高層的決心。
有人說,地方債停了不就不存在風險了嗎?但這根本不現實,也跟大政方針相背。
2013—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說白了就是允許甚至鼓勵政府舉債發展。但中央經濟工作會又說了“加強地方債務管理”,意思就是你可以舉債,但需要控製規模,千萬不能出現風險,這就是2018年的主邏輯線。
最難受的,恐怕就是市縣政府了。融資渠道受限最大,違規舉債現象最多。中國有3000多個市縣行政區,相當於3000多個隱雷,一旦一小顆爆炸,就會引起區域性的連鎖反應。那些債務率高企的省份、違規現象最多的市縣,就是你投資時需要避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