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了,要放棄美國身份的年輕人

來源: Y自然流露Y 2017-10-09 07:32:3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43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自然流露Y ] 在 2017-10-09 07:33:3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今年暑期回國趕上了據說是曆史上少有的熱天,要不要出門成了一件十分傷腦筋的事。當然親戚朋友約的飯局,咱頂著酷暑也要赴宴解饞 -:) 有天周末,一家去年來海外到俺寒舍客居的朋友非要回請,人家盛情咱也不好推辭。為了這重要的飯局,由於他們兒子(John) 忙得"腳打後腦杓" 已改了幾次時間,朋友主要是想全家一起與我們相聚。這是因為他們去年來時說,兒子早年出來上中學,剛剛美國大學剛畢業,現在銀行工作且準備結婚了,有這等好事,我們當時也就順手隨了份子。John已有美國身份且置下了房產, 誰想時間不長,John 受聘國內一家投資公司,年初帶著未婚妻一起打道回府了。  

有著了這之前的伏筆, 所以這頓飯是真缺不了John。那天我們準時到場, 朋友相見自是寒暄不止,唯獨是他們兒子姍姍來遲,一問原因,才知小夥子剛剛從周邊城市趕過來。這是什麽節奏,  周末都忙成這樣。由此 John 自然就成了這飯局的中心,這一是談婚論嫁, 其父母很關注這一人生大事,他說順其自然,結不結婚隻是個時間問題,反正與未婚妻已同居一個屋簷下了。

其次我們也很關注他為什麽要回到國內發展,John告訴我們,在美國他剛畢業隻能在銀行幹些一般的工作,去年他協助做了一個與國內有關的投資項目, 中國老板看上他了, 邀請其加盟, John 覺得機會不錯,就回到了國內。因他去美國前在國內生活了不短的時間, 國語自然沒有問題,到了國內感覺有生活又幹勁有動力,之後就叫未婚妻也回來了, 而在美國的房子則一租了事。

小夥子回國幹的不錯,據他老爸說, 去年拉到一筆投資,提成就有五十萬, 話裏話外透著驕傲。這是他們的獨生子, 當年送出去還搞了身份,現孩子抽身回鄉, 朋友看來也十分滿意。不過至少孩子在身邊,雖然不住在一起,但還能常常見到彼此, 省著跨洋過海的思念了 -:) 飯桌上, 大家邊吃邊聊, 我問 John 回來的真實感受如何? 他緩緩地說, 當年在一起的留學的同學,去留各半,像他願意回來,一是父母家在一線城市, 各方麵的信息流通機會多,二是家裏有住房, 這是一個大頭不用他和未婚妻再操心, 那麽剩下的就是工作, 目前他感覺能有發揮的餘地, 多多少少有認同感, 所以回來開心的成分比不開心的要強不少。  

”還回不回美國哪?“ 這是俺問的另一個尖銳問題,John 說目前沒打算,與他差不多的大的年輕人還十分看好中國未來的十年二十年, 因而目前沒有一點要返美的心思。他還說搞不好放棄美國的身份,重新申請中國的身份證, 再等等看吧。以他的工作性質來看, 拿本護照在國內跑十分不方便, 坐高鐵還要專門去窗口取票, 而有身份證,就可直接辦很多事了。

看來這一代人確實與我們不一樣, 他們有自我的價值觀且有太多的選擇性,我們在海外想到看到的負麵的東東,在他們眼裏都不是個事。個人的去與留都有自身的道理, 若在國內有人脈有資源, 居有定所,又喜歡那個每天都有新鮮事的環境, 回去發展也是不錯的選擇,否則在海外找份工養個家,平平靜靜也是一種生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John已有美國身份”是什麽意思?通常身份是指綠卡,大學剛畢業有綠卡的可能性不大 -發現其中的事實- 給 發現其中的事實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09/2017 postreply 07:46:19

朋友是早年移民來美,所以他們孩子早有身份, 不是單純來讀書的那類。 -Y自然流露Y- 給 Y自然流露Y 發送悄悄話 Y自然流露Y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09/2017 postreply 07:58:33

如果中國什麽都不好,當然沒人會去。簡單說,中國是有機會,但變數多。不怕冒險,覺得值得去追求機會的,自然會傾向回國一些。 -davidhu1999- 給 davidhu1999 發送悄悄話 davidhu1999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0/2017 postreply 08:37:5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