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7-8月後,德便不再賣軍火與老蔣:(((

來源: FL棉農 2015-07-08 19:20: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563 bytes)

德國顧問與德國軍火輸華

1937年夏季抗日戰爭爆發時,南京國民政府指揮的中央軍是由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其中最精銳的“示範軍”裝備的是清一色的德式武器,中國主要的兵工企業依靠德國設備進行生產,甚至連中國的防禦計劃也是由德國軍事顧問製訂的。開戰後的第一場重大戰役“8·13淞滬抗戰”有大約70名德國軍事顧問參與指揮,以致一些西方人和日本人將這一仗直呼為“德國戰爭”(The German War)。考慮到納粹德國與日本的關係,這一幕似乎是奇特的;然而,這奇特的一幕自有其曆史的緣由。

中德之間的交往始於清王朝末年。那時,德國是侵略中國的西方列強之一,中德關係的基礎是不平等條約體係。在中德關係的早期發展中,德國便是向中國輸出兵工技術、製造設備、艦船和軍火的主要國家之一。民國初年,德國占據著中國軍火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中德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戰後,德國喪失了在中國的一切特權,但曆史卻為戰敗者提供了另一種機會。1920年代中期,中德關係不僅得到恢複,而且顯露出誘人的前景。在一些中國人眼中,德國是唯一的一個可以在平等基礎上與之交往的先進工業國;而在一些德國人眼中,中國恰好是重振德國經濟所需要的一個可以進行互利貿易的夥伴。一時間,無論是中國北方的北洋政府,還是南方的革命政府,以及一些地方實力派軍閥,都迫切地希望同德國開展經濟軍事合作。隻是由於中國政局過於混亂,德國魏瑪政府遲遲不知究竟把賭注押在哪一方才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一時期中德關係尚缺乏鞏固的基礎,德國軍備的發展也受到《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但兩國間傳統的軍火貿易已迅速恢複起來,德國重新占據了軍火輸華排行榜的首位。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這為中德之間開展軍事和經濟合作提供了新的機會。早在一年以前,當蔣密謀反蘇反共政策時,他就委托廣州中山大學教授、曾留學德國的朱家驊物色適當的德國人選,以便日後與蘇聯決裂之時讓德國人取代蘇聯軍事顧問。蔣之所以青睞於德國人,直接原因是他認為德國軍隊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可作為改造中國軍隊的借鑒;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對德國人的好感與欽佩。青年時代,蔣即認為中國應向德國學習,主張把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作為指導中國實現統一的原則。後來,他甚至提出了一個口號:“德國民族的偉大精神乃是我們未來的榜樣。”現實的需要加之由來已久的精神崇拜,使蔣介石堅定了聯德的決心。1927年底,蔣在上海與朱家驊推薦的德軍退役上校鮑爾(Max Bauer)會麵。兩人進行了為時一周的長談。鮑爾就中國的軍隊建設和經濟複興提出不少建議,得到了蔣的賞識。

1928年,組織德國顧問團的計劃付之實行。3月,南京政府派出以陳儀為首的代表團由鮑爾陪同赴德考察。代表團有兩項任務,一是吸引德國大企業和財團加入中國的複興工作,二是聘請德國顧問、尤其是軍事顧問來華服務。這個代表團在德國進行了廣泛的活動,並同克虜伯、西門子等大公司簽訂了包括軍火在內的價值100萬馬克的意向性合作及貿易合同,這是南京政府第一次從德國訂購大批軍火。當年11月,一個德國顧問團終於組成並啟程赴華。值得注意的是,來華服務的德國人均以私人身份直接受聘於蔣介石,顧問團並沒有得到德國政府和軍方的承認。按照《凡爾賽和約》有關規定,任何德國公民即使以私人身份充當別國軍事顧問都是非法的,因此德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異常小心謹慎。但不管怎麽說,南京政府與德國方麵的軍事經濟合作由此開始。

鮑爾理所當然地成為在華德國顧問團的第一任團長,但其任職僅半年時間。在軍事方麵,他除提交了一些建議、初步組建起一支“教導隊”外,主要任務是協助蔣介石打內戰。1929年5月,鮑爾因在內戰前線染上天花去世。

從1930年5月至1934年5月,佛采爾(Georg Wetzell)受聘任德國顧問團團長。在華四年期間,佛采爾除協助蔣介石進行內戰和圍剿紅軍之外,也參與了中國軍隊兩次對日作戰的軍事部署與指揮工作,一次是1932年初上海的“1·28淞滬抗戰”,另一次是1933年初熱河的“長城抗戰”。在中日關係日趨緊張的情況下,佛采爾采取了不少措施來提高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他有計劃地將鮑爾創建的“教導隊”逐步擴充為三個“示範師”,並組建了10個炮兵營,使蔣統帥的中央軍有了一支德式訓練和裝備的精銳部隊。他親自兼任中央軍校總教官,改進了中國軍事教育體製,提高了教學和訓練水平。他還提出了一套改革中國軍事體係的方案,促使國民政府組建工兵、汽車、高射炮、海岸要塞、電信、炮兵航空觀測機隊等專業化部隊。佛采爾任內,在華德國顧問團的活動開始得到德國官方的重視和支持。

繼佛采爾之後來華出任總顧問的是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將軍,他是德國國防軍元老,享有“國防軍之父”的美譽。蔣介石對塞克特倍加推崇和信賴,認為在中國“主持建軍”所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勝任的人”。1934年5月塞克特來華任職時,蔣給了他一個十分特殊的頭銜--“委員長委托人、總顧問”,並委以極大的權力,甚至規定當他本人不在時塞克特具有代表他發布命令的全權。在短暫的10個月的任期內,塞克特集中精力於加強中國的國防能力。他為中方製定了詳細的後勤供應表和一個發展軍火工業的計劃,將中國國防現代化與德國在遠東的經濟利益緊密聯係在一起。在德國顧問及德國企業的幫助下,中國陸續在太原、濟南、昆明、重慶、南寧及廣東等地建立了新的兵工廠,並對漢陽、鞏縣等舊兵工廠進行了改造。應蔣介石的要求,塞克特還設計了從上海到南京間的江南國防工事,這條被稱為“東方的興登堡防線”是中國抗日國防的一項重要工程。

1935年3月,塞克特因健康原因離華。他的助手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將軍接替他的職務,成為最後一任駐華軍事顧問團長。法肯豪森的背景有兩點特殊之處:一是他曾於1912年出任德國駐日本武官,對日本的軍隊及軍事戰略作過深入研究;二是他在政治上具有反納粹傾向。這個背景使他很容易得到中方的信任,事實上他也一直采取積極支持中國抗戰的態度。上任不久,法肯豪森就向蔣介石提交了一份《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在這份建議中,他坦陳日本是對中國最嚴重、最直接的威脅,中國的應對方針及準備宜立足於日方軍人得勢。在分析了日軍的進攻方向和戰略部署之後,他指出,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列強沒有聯合或單獨幹涉的可能,中國必須傾全力自衛。他主張,當中國軍事力量尚不足以進行現代化戰爭時,可考慮“用持久戰抗敵”,同時應將四川省作為抗日的“最後防地”。在整軍備戰方麵,法肯豪森繼續其前任確定的三項主要工作:訓練一支精銳的機動部隊、加強長江一線的布防和加快中國國防工業建設。

隨著德國顧問在華工作的展開,南京國民政府從德國購買軍火物資、引進軍工設備的規模也不斷擴大。這個過程以1934年為界,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雙方的交易基本采取“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方式。南京政府購買的軍火以槍械等輕武器和彈藥為主,多用於內戰,隻是為裝備德式“示範軍”訂購了少量重型武器。由於中方外匯儲備有限,軍火貿易的規模受到相當限製。後一階段,雙方改為實行易貨貿易,這使得中國得以向德國訂購大批軍火,以彌補國內兵工生產的嚴重不足。

1934年5月,蔣介石秘密向德方表示,中國今後隻購買德國軍火,並委托剛來華任總顧問的塞克特會同軍政部兵工署署長俞大維研究采購軍火事宜。當年8月,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孔祥熙與塞克特的好友、德國商人漢斯·克蘭(Hans Klein)秘密簽訂《中國農礦原料與德國工業品互換實施合同》(簡稱《中德易貨合同》)。根據該合同條款,中國可先行向德國訂購軍火物資及軍工設備,然後再以農礦產品償還。這種易貨貿易的互利性質十分明顯。當中國需要借助德國加強國防的時候,德國也迫切需要中國出產的各類戰略原料,其中最重要、最有吸引力的是鎢和銻,尤其是鎢。由於有了這個合同,中方采購額迅速擴大。至1935年底,南京政府在德國訂購的軍火物資總價值已超過1億馬克。從訂貨的種類來看,防空炮、野戰炮、坦克車等數量明顯增加,這些武器顯然為對日作戰所需。同時,為啟動塞克特提出的發展中國國防工業的計劃和滿足對德出口礦產品的需要,中國也增加了工業設備的進口。

1936年4月,中德兩國政府簽訂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這個合同實際是將先前南京政府與克蘭簽訂的合同升級為兩國政府間的合同,同時由德國政府向中國南京政府提供一億馬克的貨物信用借款。對國民政府來說,政府間的新合同無疑比同私人簽訂的老合同更有利,特別是從加強國防的角度來看;但對德國政府來說,這隻是一筆生意而不牽涉政治立場。當時,納粹德國正在加速重整軍備,其陸軍需要在中國檢驗其新式武器,國防經濟部門需要獲取並貯藏中國的戰略礦產原料,工業巨頭及軍火商人需要向中國推銷其產品並擴大銷售,這幾方麵形成了推進對華貿易的主要力量,並促使納粹政府從後台走到前台。1937年6月,國民政府派遣行政院副院長孔祥熙及海軍部長陳紹寬赴德洽商軍火貨物交換及聘用德國軍事技術人員等事項,德國政府再次肯定了易貨貿易的原則,並表示願調遣軍事和技術人員來華服務。這次訪問的結果表明,在中日戰爭爆發前夕,中德之間仍保持著友好關係。

1936年和1937年是中方購買德國軍火的高潮。中國從德國訂購的海陸空軍裝備及軍火物資種類繁多,大到飛機潛艇,小到手槍子彈,幾乎無所不包。要弄清這一時期中德軍火交易的細目和確切數額十分困難。一方麵,由於戰爭的需要,中方的訂單不斷變更,例如潛艇訂貨最後就全部取消;另一方麵,由於後來兩國關係的變化,德方也沒有完全履行合同。不過,現存檔案還是披露了一些基本情況。1938年8月,中德雙方對負責兩國易貨貿易的“合步樓”公司(該公司德文名稱為Haudelsgesellsch aft fur Jndustrielle produkte,簡稱HAPRO)的帳目進行清理,有關報告說明:自1934年8月中德易貨合同實施後,中方對德訂貨(包括軍火和軍工設備)總值為3.89億馬克,已實施的長期訂單為1.4億馬克,由德國運抵中國的軍火截至1937年10月止為5,000萬馬克。在隨後的11月,應中方緊急訂貨,德方又從其國防軍裝備中抽調了5,300萬馬克軍火啟運來華。12月,德方又啟運了兩批包括十幾架俯衝轟炸機共值4,400萬馬克的軍火來華。如此看來,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初階段,至少有1.44億馬克(按當時匯率約合5,816萬美元)的德國軍火物資運抵中國,這對加強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無疑起到很大作用。

中日戰爭爆發後,德國軍事顧問們是忠於職守的,但德國顧問團經10年努力取得的成果其大部分卻在幾個月之內就喪失了。1937年7月5日,即蘆溝橋事件發生前兩天,法肯豪森似乎已預感到戰爭即將來臨。他以總顧問的名義向中方發出一份建議,要求立即將整訓完畢的國防軍開赴華北各國防戰略要地,以備不時之需。蘆溝橋事件發生後,法肯豪森先是受蔣介石委派赴華北前線同中方指揮官會商抗日作戰方案,隨後又不顧德國政府禁令趕赴上海參與指揮圍殲當地日本駐軍的戰役。8月13日,國民政府在上海發起一場“先發製人”的打擊,擔任主攻任務的第87、88師正是德國顧問一手調校的精銳部隊。在法肯豪森看來,這正是檢驗德國顧問整軍成果的難得機會。淞滬抗戰持續了三個月之久,經德式訓練的中國軍隊在日軍攻擊下顯示了較強的戰鬥力。但是,11月初,當日軍增援部隊在杭州灣登陸之後戰局急轉直下,上海防禦戰遭到慘敗。在中國軍隊潰退的過程中,耗資100餘萬元修建的“東方興登堡防線”未發揮任何抵抗作用就被拋棄了。12月13日,日軍占領了中國的首都南京。據估計,從淞滬抗戰至南京失守,30萬中央軍大約損失了10萬至18萬人。精銳的新編師蒙受的損失最大,失去了1萬名低級軍官,從此基本喪失了獨立作戰的能力。南京失守後,德國顧問團大多數成員隨國民政府撤往武漢,此後他們實際上已沒有多少工作可做。

中日戰爭迅速升級並趨於曠日持久意味著德國顧問團在華使命的終結。雖然在戰爭初起時德國宣布中立,並向中方表示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同中日衝突沒有任何關係;但隨著戰爭的擴大德國的中立實際已難以維持,中德之間的矛盾日益顯露。例如,德國對中蘇關係的改善深感不安,並公開向中方表示不滿;在中德貿易中,德方轉而要求中方以外匯現款支付欠缺數額,甚至以停止向中國提供軍事物資施壓。隻是由於中德雙方有關人士的努力,兩國關係才沒有立即出現大的倒退,對華軍火供應也又持續了一段時間。1937年10月下旬至1938年1月中旬,德國政府通過駐華大使陶德曼(OskarP. Trautmann)調停中日衝突。這次調停失敗後,德國政府接連采取了一係列迎合日本的措施,中德關係急轉直下。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國將正式承認“滿洲國”。3月,德國單方麵決定中止已實施多年的中國軍事學員赴德訓練的合作項目。4月,戈林下令禁止對華輸出軍火,德國外交部向中方交涉召回全部在華軍事顧問。6月下旬,為迫使顧問們盡快離華,德方發出極其嚴厲的訓令:凡不遵從者“即認為公然叛國,國內當即予以取銷國籍及沒收財產處分”。隨後,德方以中國未能如期允準全體德國顧問離華先行召回駐華大使陶德曼,此後再未派出駐華大使。7月5日,以法肯豪森為首的德國軍事顧問團離華返德。

自1938年起,國民政府為挽回中德關係所作的外交努力幾乎無一奏效,但軍火輸華的渠道一時還沒有完全關閉。當年7月,經過中方有關人員和德國廠商的多次遊說,德國政府最後默許將禁運前中方訂購而應於7月交貨的軍火轉交芬蘭公司啟運。此後,仍有少量德國軍火輾轉運往中國。在維持了幾年冷淡的關係之後,1941年7月1日,德國正式承認南京汪精衛政權,重慶國民政府終於宣布與之斷交。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