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政治製度,可以說自秦朝以後中國製度就定下來了,那就是“大統一”。更神奇地是曆史經驗告訴我們統一時比分裂時的日子好過。十幾億人口,各有不同的背景和地區差異,如何統一?隻有獨裁。而隻有獨裁才能維持統一,這是曆史給中國的經驗。中國人和猶太人可以一比,很精明的一類,但是中國人比猶太人更銳意進取,大膽嚐試。推翻帝製後我們實驗過共和,那可是西方成功的理論和實踐啊,結果如何呢,失敗了,最後又是通過慘烈的內戰一論高低,成為一個大統一的中國。大統一有什麽好處呢?在經濟好,社會平安時,而且領導英明,做的決定又是對的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通人和”它的效率極高,象眼下這二十多年。但是因為大統一,人又多,想法多,你又很難做到“政通人和”,也很難做到社會總是平安,領導總是做正確的決定。加上管理難,於是就要建立一個龐大的官僚階層來參與管理。而且一旦社會富裕,社會財富都順著這個係統流向官僚,和能和官僚拉上關係的商人。人民和官僚以及靠官僚獲得財富的人形成對立,時間一長,統治階級作為一個階層的合法地位在人民心中首先受到質疑,等困難來臨,人民站在一邊看笑話,一個係統失去了統管的能力,最後被一個更新的獨裁推翻,這是中國的曆史經驗。當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崇貞皇帝沒有提前逃跑,他幻想文武大臣,人民大眾會在他親自帶領下一同,痛殺逆賊。可是呢,崇貞皇帝清晨起來看看連個上朝的官員都沒有,百姓聞風早跑了。他最後隻能自殺。平時你喊百姓如何要孝敬你,你不愛百姓,你想利用百姓了,對不起。這是大統一下死穴。如果即不能分裂又不能長久大統一,那就進入一個曆史的死循環。高高低低,磕磕碰碰,看你趕上那個時代。
說說文化,這是個大話題,它本身更複雜,和經濟,政治等都聯係密切。中國的文化可以說是自漢朝以後就定下來了,那就是說“獨尊儒術”,這個文化在當時應該說是最好的,它局限在人性下,曆朝曆代官僚都喜歡它。就連外族統治中國時比如蒙古人,滿人等進入中原,都被這個文化同化了,從另一個方麵說明它很受當權者喜愛。可惜後來的人,特別是社會精英沒有把它進一步發揚光大,反而把它變成一個僵死的東西。雖然我們都進入21世紀,但是我們還是保留它的傳統,比如官場的官官相護,貪汙受賄啊。你說你當官,你不貪汙行嗎?你不貪汙別人怎麽貪汙,最後就是人人貪汙。這隻是官場文化,其它流行的中國文化那就更多了。說實話這個文化很人性化,讓你肉體舒舒服服。比如你是官員,或者一個有錢人或者甚至是個大鼻子的洋人,你會受到頂禮膜拜,那感覺良好啊。可是要想成為一個被人頂禮膜拜的官或者有錢人,你可能被文化這條蟲子咬死,你可能被人害死,你也可能毫無理由地遇到自然災禍被整死。極其不容易,因為它是文化,不好用製度,法規來約定。那麽這個文化能否象基督教文化一樣成為一個普世的文化呢?就我們能看到的時間段,答案是不能。中國文化在近400年前就被西方傳教士翻譯成外文傳播到西方。它首先受到西方哲學家的貶低,相比基督教文化,它缺少了公義,博愛等等這種至高的理想主義情懷以及雙向性。比如三字經裏“孔四歲,能讓梨”它講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一個大梨讓給哥哥吃,但是哥哥該如何回應呢?沒有下文了,這是它文化裏的單向性。這種文化的精髓就是在下要禮讓在上的,平民要禮讓當官的。它缺少了哥哥如何對待小弟弟的反相思維,當官的如何愛護,保護,疼愛百姓思維。有人說400年太短,上千年以後就可以接受中華文化了。也不能被接受,因為就目前的世界文化人口增長率來看,未來占大多數人口的文化是伊斯蘭文化。目前中文化人口有大約14億,基督教文化有大約20億,伊斯蘭文化有大約15億。但是如果比較每年的增長率,伊斯蘭文化人口大約每年增長12%,其它文化人口增長率都在10%以下。理解為什麽西方要先搞他們了吧,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