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的感想——從打車軟件的流行說起
中國崛起的速度會超過我們的預期。往年回來,打車困難已經習以為常了。這次在手機上裝了兩個打車軟件,試用之後,無比方便,隨後幾乎每天都用,天天嗨皮。
享受之餘,不由感慨,中國崛起勢不可擋。為什麽這麽說?
第一,頂尖的製造業。打車軟件的流行,首先是建立在智能手機大麵積普及的基礎上的。中國早就是製造大國,世界上90%以上的手機都是中國生產的。相對於早期的三來一補加工業,產業已經全麵升級。更有像華為中興這樣的標準製定者,引導世界通訊的發展。這樣的國度,崛起是沒有懸念的。記得和孩子還討論過中國製造。以前,包括現在,在西方人的口中,Made in China,還是一個貶義更多的概念。但是,當看到《大國重器》裏的故事,但看到中國從大量出口農副產品,衣服鞋帽,到出口武器裝備,高鐵飛機,你就會感受到這個產業升級的成果。每次回國,都為帶什麽回去傷腦筋,因為一不留神,就帶回去的是中國製造。以後,看樣子也就隻能帶些土特產了。
第二,國民素養。出租車司機是非常普通的勞動者,自雇或受雇,受教育程度不高。雖然軟件的設計已經非常容易使用,但在使用的過程中,依然需要相當的知識和技術,而且,他們經常還要指導乘客使用。除了開車,他們還要處理電子商務,保證收益。這個軟件的流行,對於整個民眾在信息時代跟上潮流分享新技術帶來的好處,作用不可小噓。即使在發達國家,也不是容易的事,所謂的發達國家,普通民眾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並不高(至少不會比北京上海高),而能使用移動電子商務的,鳳毛麟角。更不用說諸如微信這樣的交際平台,它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文化傳播模式。國人也許買書讀書的比例依然不高,但紙質的書籍還能存在多久呢?在21世紀的當下,國人已經占據了非常有利的競爭位置。21世紀最缺的是什麽?葛優的發問還是很有遠見的。
第三,龐大市場。即使在中國呆過,對中國有一定了解的老外,也很難想象在電子商務時代,中國憑空創造出來的光棍節的網購狂歡和快遞小哥的痛並快樂著。打車軟件在從歐美到大洋洲的廣袤大地上,還沒有出現,即使出現,也需要啟蒙和移動電子商務的跟進,等普通民眾習慣使用的時候,也許已經是無人駕駛汽車的天下了。新加坡好像早已有電話叫車係統,但相對於現在的打車軟件,那個最多也就算個粗糙的半成品。現在的軟件,不僅是乘客可以了解進程,而且,完成結算,一直到服務評估和信用度積累,非常完善。雖然沒有看過統計數據,但我相信即使相關公司的補貼取消,軟件用戶的穩定增長也是沒有懸念的。習慣了它的方便,就像用慣了智能手機,您是回不到僅僅是語音的2G時代的。打車軟件的迅速流行,是和相關公司耗巨資推廣有關,那麽相關公司之所以願意耗巨資推廣,是和國內龐大的市場分不開的。龐大的市場本身就是一種資源,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資源。
說了這些,不是愛國主義教育,是偶的退休調研的一部分。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