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的病根:各種猛料背後的政治腐敗與無能
文章來源: 觀察者網站 於 2013-08-04 14:30:12今年夏天最火熱的政治書籍《這座城》(This Town)讓華盛頓特區的人士又尷尬又高興。該書生動詳細地描繪了美國的統治精英,高層互相勾結、口蜜腹劍,媒體則極盡煽動之能事。各種“猛料”背後反映了政治腐敗與無能。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麽華府為美國服務效果如此之差,這本書可以告訴你,華府為美國最重要的公民伺候得服服帖帖——政治遊說者。美國的永久性政府不是政黨,也不是某個機關,而是一幫專門守著聯邦政府錢袋子的職業操作者。結果是,華盛頓特區已成為全美國最富有的城市,過去五年間蒸蒸日上,雖然美國經曆了75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可能在過苦日子,但K街可沒有(許多遊說公司的辦公室都在華盛頓特區的這條街上——譯注)。
作者馬克•萊博維奇(Mark Leibovich)說在這座城市,金錢已經超越權力,成為“終極貨幣”。如今的遊說者們握有參議員和政府員工人人向往的金鑰匙:公務員卸任後的就職去處。他援引《大西洋月刊》的報道稱,1974年,隻有3%的國會議員卸任後加入遊說公司;而現在,眾議員卸任後擔任遊說者的比例是42%,參議員的比例更高,達到50%。
結果是糟糕的立法。隨便看看現在的法案內容吧:文件千奇百怪,塞滿成千上萬條妥協條款。1913年創建美聯儲的法案隻有31頁。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銀行監管法——譯注)共37頁。2010年新通過的銀行法《多德-弗蘭克法案》共849頁,外加數千頁的補充條款。《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即奧巴馬醫改的成果——譯注)超過2000頁。法案內容如此龐雜,因為存在各種條件、例外和豁免權,而掌控這些內容的人恰恰是被監管對象——學術界稱之為“監管操縱”。
1950年代中期,華盛頓特區共有5千名正規遊說者。今天,共有1.2萬名——並且,根據不同的說法,還有很多、很多人沒有被包括進來,因為成千上萬的遊說者自稱為“顧問”或“戰略谘詢家”。他們的開銷——近年高達35億美元——聽起來很多,但與聯邦政府3.5萬億美元的預算比起來,仍是九牛一毛。
萊博維奇對華府的錯誤認識在於,他以為隻有今天的華盛頓人特別貪婪或腐敗。我懷疑前幾代人也是大同小異。但體製已經發生了變化,腐敗的動機愈發誘人。
我們隻談一點:金錢的作用在過去四十年間急劇膨脹。哈佛大學的勞倫斯•萊西格(Lawrence Lessig)指出,國會議員每五天的工作中,有三天是用來籌錢。他們在國會每次投票都非常注重金主們的利益。萊西格引用的研究結果表明,政治捐款者可以得到豐厚回報,其“投資”回報率甚至會讓風險投資家都感到驚訝。任何一家有理智的公司都會做點兒這種投資。
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相比,與其說是例外,不如說是生活在另一個星球。
2010年英國大選耗資8600萬美元。
2012年美國大選將近這個數字的75倍,高達63億美元。
將金錢剔除出政治,這是一個巨大挑戰。也許,現實一點兒的辦法是限製國會的出賣範圍。換言之,改革稅法,廢除形形色色的特殊豁免權、優惠貸款和減稅措施——這些東西是製度化、法律化的腐敗。
萊博維奇的著作最令人沮喪的結論是,權錢交易已經徹底地程序化。1990年,耶魯大學傑出的羅馬史學家拉姆西•麥木林(Ramsay MacMullen)出版了一本書,討論該學術領域最重要的論題之一:為什麽世界上最偉大的帝國在公元五世紀崩潰了?他解釋說,最根本的原因是羅馬帝國後期製度化的政治腐敗。作惡成了慣例,違法成了時髦。數十年後,曆史學家回顧美國失道的軌跡,也許可以把《這座城》當作案頭書。
(本文原載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13年8月1日 )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麽華府為美國服務效果如此之差,這本書可以告訴你,華府為美國最重要的公民伺候得服服帖帖——政治遊說者。美國的永久性政府不是政黨,也不是某個機關,而是一幫專門守著聯邦政府錢袋子的職業操作者。結果是,華盛頓特區已成為全美國最富有的城市,過去五年間蒸蒸日上,雖然美國經曆了75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可能在過苦日子,但K街可沒有(許多遊說公司的辦公室都在華盛頓特區的這條街上——譯注)。
作者馬克•萊博維奇(Mark Leibovich)說在這座城市,金錢已經超越權力,成為“終極貨幣”。如今的遊說者們握有參議員和政府員工人人向往的金鑰匙:公務員卸任後的就職去處。他援引《大西洋月刊》的報道稱,1974年,隻有3%的國會議員卸任後加入遊說公司;而現在,眾議員卸任後擔任遊說者的比例是42%,參議員的比例更高,達到50%。
結果是糟糕的立法。隨便看看現在的法案內容吧:文件千奇百怪,塞滿成千上萬條妥協條款。1913年創建美聯儲的法案隻有31頁。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銀行監管法——譯注)共37頁。2010年新通過的銀行法《多德-弗蘭克法案》共849頁,外加數千頁的補充條款。《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即奧巴馬醫改的成果——譯注)超過2000頁。法案內容如此龐雜,因為存在各種條件、例外和豁免權,而掌控這些內容的人恰恰是被監管對象——學術界稱之為“監管操縱”。
1950年代中期,華盛頓特區共有5千名正規遊說者。今天,共有1.2萬名——並且,根據不同的說法,還有很多、很多人沒有被包括進來,因為成千上萬的遊說者自稱為“顧問”或“戰略谘詢家”。他們的開銷——近年高達35億美元——聽起來很多,但與聯邦政府3.5萬億美元的預算比起來,仍是九牛一毛。
萊博維奇對華府的錯誤認識在於,他以為隻有今天的華盛頓人特別貪婪或腐敗。我懷疑前幾代人也是大同小異。但體製已經發生了變化,腐敗的動機愈發誘人。
我們隻談一點:金錢的作用在過去四十年間急劇膨脹。哈佛大學的勞倫斯•萊西格(Lawrence Lessig)指出,國會議員每五天的工作中,有三天是用來籌錢。他們在國會每次投票都非常注重金主們的利益。萊西格引用的研究結果表明,政治捐款者可以得到豐厚回報,其“投資”回報率甚至會讓風險投資家都感到驚訝。任何一家有理智的公司都會做點兒這種投資。
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相比,與其說是例外,不如說是生活在另一個星球。
2010年英國大選耗資8600萬美元。
2012年美國大選將近這個數字的75倍,高達63億美元。
將金錢剔除出政治,這是一個巨大挑戰。也許,現實一點兒的辦法是限製國會的出賣範圍。換言之,改革稅法,廢除形形色色的特殊豁免權、優惠貸款和減稅措施——這些東西是製度化、法律化的腐敗。
萊博維奇的著作最令人沮喪的結論是,權錢交易已經徹底地程序化。1990年,耶魯大學傑出的羅馬史學家拉姆西•麥木林(Ramsay MacMullen)出版了一本書,討論該學術領域最重要的論題之一:為什麽世界上最偉大的帝國在公元五世紀崩潰了?他解釋說,最根本的原因是羅馬帝國後期製度化的政治腐敗。作惡成了慣例,違法成了時髦。數十年後,曆史學家回顧美國失道的軌跡,也許可以把《這座城》當作案頭書。
(本文原載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13年8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