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高得嚇人,這支龐大的公務員隊伍最終吃垮了中國最富的王朝……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富足的王朝,宋朝從開國皇帝趙匡胤開始,就定下了尊重士大夫的規矩。兩宋時期,公務員隊伍浩浩蕩蕩,待遇好到了荒唐的地步——宰相月薪約合人民幣60萬元,低級公務員的工資也達到了2.5萬/月!福利更是沒得說:衣食住行幾乎全都照顧到了。不僅如此,離休老幹部們居然還能“升官”!
然而,這樣真的好嗎?
文 | 陳忠海 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轉載請在文前注明出處。
1
從趙匡胤的神秘規矩說起
陳橋驛兵變兩年後的某一天,已經貴為大宋皇帝的趙匡胤下令,讓人在太廟寢殿的一間密室裏立了塊石碑。
密室被遮蔽得嚴嚴實實,鑰匙由專人保管,平日裏任何人都不得入內。隻有太廟舉行祭祀或者新皇即位時,才允許兩個人進入觀看:一個是天子,一個是引路的太監。
更耐人尋味的是,獲準進入密室的這個引路太監必須是文盲——不能識字!
人們猜想,這塊石碑上一定刻著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
直到靖康之變後,金人占領了北宋都城汴梁、打開這間神秘的屋子,謎底才被揭開——這塊高七八尺、寬約四尺的石碑上,刻著這樣的三句話:
“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之賦。”
*趙匡胤的江山是從後周柴氏手中奪取的,按一般規律,應將柴氏趕盡殺絕以免後患,但他很夠意思,不僅自己沒這麽幹,還要求子孫照顧周全;
*一介武夫趙匡胤,發揚了“刑不上大夫”的古風,對知識分子很尊重;
*讓老百姓休養生息、不與民爭利。
後來,這塊碑被稱為“誓碑”,這三句話史稱“勒石三戒”。
趙匡胤的中心思想就是:老子已經平定了天下,你們這些人就不要再折騰了,都安安心心抓生產、搞建設吧!
宋朝公務員的美好時代由此展開。
2
官員很囂張,敢挑釁皇帝
趙匡胤當皇帝之餘,喜歡拿彈弓打鳥。
一次,老趙正玩在興頭上,幾個大臣說有急事求見,隻得收起彈弓。
可是,他一聽就火了:你們說得十萬火急,可匯報的都是些小事,還耽誤老子打鳥!
皇帝怒了。按套路,底下人那必須迅速跪下謝罪,慢一拍都可能腦袋搬家!但宋朝的公務員不按常理出牌,由於帶頭大哥的長期“寵溺”,他們很牛,敢頂嘴:
“臣以為這些事情不是小事,最少比打鳥更緊急吧?”
老趙這火氣一竄三尺,也不說話,順手抄起邊上一把斧子,用斧柄打掉了那位大臣的兩顆牙。
這位大臣也沒喊疼,馬上趴到地上找牙。找到了,直接揣進兜裏。
老趙仍不解氣:“你揣個牙想幹嘛,難道想留證據去告我不成?”
這位被打得滿地找牙的老兄,不慌不忙地回答:
“我不告你,但我要拿給史官看看。他們可能把你打掉我牙這事寫進書裏。”
老趙懵了,不但趕緊道歉,還賞了一大筆金銀布帛加以安慰。
實際上,不僅太祖皇帝對知識分子禮敬有加,他的繼任者們對這條貫徹的也很好。
3
科舉大擴招,當官很容易
在宋朝,想當官很容易,機會很多。
唐朝貞觀年間官員總人數約7000左右人;明朝洪武時期官員隊伍較為壯大,但也隻有3萬人左右。
宋太祖時,官員總數約為5000人,宋真宗時增加到9000多人,宋仁宗時有17000多人,到宋徽宗時,高達48000多人!
官員人數大幅度增加,意味著科舉大擴招。
唐朝時每年大約錄取進士30多人,明朝約100人/年,清朝還不到100人/年。
宋朝是多少呢?兩宋319年,合計錄取進士115427人,平均每年361人!
有的皇帝把錄取標準放得更寬,如宋太宗,在位21年共錄進士約1萬人,平均每年約500人。
換言之,在唐朝,想考中進士當官,必須考進全國前30名;生活在宋太宗時期,隻要考進前500名就行。
不僅如此,宋朝還搞了一個“特招”,用來照顧那些久試不中的人,俗話說就是“矮子裏拔大個”。通過這個渠道成為進士的,多達50352人,每年平均157人。而且,朝廷對這些拔出來的“大個兒”很好,待遇與普通進士一樣
有人說,幾萬人的官員隊伍,不算多啊!
這裏說的隻是“官”,不包括“吏”和“役”,在古代,這三者是有嚴格區別的:
*“官”是朝廷在冊登記的高級公務員,必須經過察舉、科舉等“正途”;
*“吏”是沒有品級的公務員(《水遊傳》裏的押司宋江、步兵都頭武鬆、押牢節級戴宗、步兵都頭雷橫、押獄楊雄、馬兵都頭朱仝、都頭李雲、六案孔目裴宣等人的身份都是“吏”);
*“役”低於吏,通常在官署中幹一些雜活。
宋朝時,一個大縣不過四、五個“官”,小縣隻有二、三個,而吏、役則有數十人乃至數百人不等。
按這個比例,稍微算下就可知,宋朝的公務員陣容浩浩蕩蕩!
4
官太多,崗位不夠分了怎麽辦?
想當官的人太多,而崗位是有限的。
宋朝全部官位都是實授,經常出現幾個人同時守著一個職位(不同於有些朝代實行的“出缺製”,即一個崗位隻有位子上的人離任了後麵的人才能補上),當官的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麽,這個現象在宋朝十分常見。
於是,朝廷想到了增設職位,因人設崗。
宋神宗時有個官員叫王珪,他的全部工作是:上殿等著“取聖旨”,皇帝做了決定他來“領聖旨”,退朝後告訴下麵的人去辦,稱“已得聖旨”。因此,人送綽號“三旨相公”。
增設職位解決不了大問題,那就增設機構。
魏晉以來,中央政府的基本架構是“三省六部製”,宋朝在此基礎上新設樞密院掌兵權,又設三司掌天下賦稅。
地方上的機構更多。開始全國隻有相當於省一級機構的15個“路”,後來陸續增到26個,每增一個行政區域,就要增加一套班子。
“路”這一級的班子,分別設置了安撫使、轉運使、提刑按察使、提舉常平使等4套,互相平級,分掌兵民、財賦、司法、救恤。
而且,官員的考核也很鬆。
每4年考核一次,隻要合格就能升職。宋仁宗以後改為3年一次,這意味著大家升官的速度更快了。
5
待遇好到了荒唐的地步
宋朝高級公務員的工資水平大體上是漢代的6倍、清代的10倍!
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收入結構,一般分為三部分:
構成 |
名稱 |
發放形式 |
基本工資 |
俸料 |
貨幣 |
實物福利 |
衣賜 |
綾、綿、絹、羅等物 |
生活補貼 |
祿粟 |
糧食 |
此外,每個月還可以領到數額各異的“餐補”以及柴禾、幹草。
舉個例子,宰相的基本工資每月大概300貫,福利發綾40匹、絹60匹、綿100兩、羅1匹,另加糧食100石。
按宋朝的一般物價折算,他的月收入為500貫,也就是50萬文錢,在當時可以買上等的好米12萬斤。
按現在稍微好一點大米價格(10元/公斤)計算,宋朝宰相的月薪加上福利,約合現今60萬元人民幣!
級別比較低的官員,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最低一級官員基本工資20貫,相當於現在月薪2.5萬!其它兩項差距不大,最多隻差4倍左右。
不僅在位時拿高薪,退休後,這些老幹部們還能領全額工資!
並且,逢年過節,政府有關部門還要上門慰問,都不是空著手去的,要帶著“歲賜”。
此外,宋朝有一項空前絕後的“退休幹部升遷政策”:官員在退休後還可以在家坐等再升職。當然升的不是實職,而是變相的退休福利。
有個叫張存的禮部侍郎,退休十五年,從“退休的吏部副部長”升為“退休的禮部部長”,拿部長的退休工資。
6
高薪養出了“貪官天堂”
按照“高薪養廉”的道理,宋朝官員拿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薪,廉潔奉公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然而,高薪並沒能遏製貪汙行為,貪官如雲。
曆史上有名的宋朝大貪官如丁謂、王欽若、蔡京、秦檜、賈似道、童貫、高俅、張俊、劉光世……
翻翻《水滸傳》,我們看到,宋朝的貪腐已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上有大貪、下有小貪,民怨沸騰到了無法抑製的地步。
等到宋徽宗在位時,腐敗成了禁不住的普遍現象,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勔、楊戩、高俅等貪官橫行霸道、不可一世。
宋人李新總結道:清廉的官員隻占10%,剩下90%都是貪官。
宋朝成了“貪官天堂”——“高薪養廉”的反麵教材。
實際上,嚇死當代人的高薪,隻是助漲了官場奢靡之風:
*窮書生出身的呂蒙正,當了大官以後,喜歡上了雞舌湯,喝一次湯就要殺上百隻雞;
*一代名相寇準,動不動就在家裏擺宴席,席上必須用特製的巨型蠟燭,亮似白晝;
*翰林學士蒲孟宗,自家人吃頓飯,往往也要殺十來頭豬。
有錢有閑的官員們,常常吟詩作賦 “曬幸福”,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歐陽修先生的《醉翁亭記》。
7
吃垮了財政和兵力,官員貪生怕死
考試容易、當官容易、工作清閑,福利待遇還好得不得了!
如果能穿越的話,筆者也想回宋朝當官了。
但是,這對國家來說一點都不好:財政的錢根本不夠花。
宋朝本來很富有,朝廷年財政收入的峰值曾達到1.6億貫,約合1.6億兩,各年平均起來也有約1億兩。
注:唐朝中期很繁盛,但財政收入隻有3000至4000萬兩,明朝的的庫銀更少,經常隻有數百萬兩。
宋朝財政收入增長得也很快,但再快也沒有官員隊伍膨脹和官員收入的增長幅度快。
宋朝初年,宋仁宗在位時(1022年-1063年)財政收入僅3900萬貫左右,當時的官俸支出約占其1/3。到了宋神宗時期(1067年—1085年)財政收入提高到5000多萬貫。
但是,把全國財政收入拿去給官員發工資都不夠,此時的官俸支出已經是宋朝初年的80倍!
怎麽辦?朝廷最後找到了一個來錢的路子:印紙鈔!
“交子”是世界上第一種紙質貨幣。
一開始,朝廷曾規定每期印製的紙鈔流通期限僅為2至3年,到期全部結清兌付,需要的再重新發行,發行量也有嚴格限製。還規定了相應的準備金製度,用以保證了“交子”可自由兌換。
後來朝廷越來越差錢,限期、限額以及準備金製度等一再被突破——紙幣一再貶值,民間大量棄用,中國人了不起的金融創新就這樣被扼殺了。
偏偏宋朝還實行的是募兵製,軍士也要拿工資,這讓財政雪上加霜。
南宋時的人事部副部長方嶽發出感歎:“兵食之費十倍於昔,吏祿之費百倍於昔!”
並且,拿著高薪的文官和武將沉浸在浮華奢侈的個人生活之中,貪生怕死成風,當人口少於宋朝數倍的西夏、遼、金等國興兵而來,他們隻會喋喋不休地勸皇帝賠款求和。
中國曆史上最富有的王朝,就這樣被活生生地吃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