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張愛玲晚年:在美國隱居住所“家徒四壁”(圖)
1995年9月8日中午,張愛玲的朋友兼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剛剛回到洛杉磯家中,便接到張愛玲房東女兒的電話:“你是我知道的惟一認識張愛玲的人,所以 我打電話給你,我想她已經去世了。”林式同大吃一驚:“這不可能,不久前我才和她通過電話。”房東女兒說:“我們幾天沒見過她,也沒聽見過她房間有任何聲 響,估計她已經不行了。剛才我已通知了警察,他們馬上到。”言之鑿鑿,再無可疑,林式同放下電話正準備趕過去,電話鈴聲再次響起,他忙抓起電話,對方說: “我們是洛杉磯警局,您是林先生嗎?張女士已經去世,我們正在這兒調查。”
林式同來到羅契斯特街張愛玲公寓,隻見警察和房東正在房間裏忙碌,據法醫檢驗,張愛玲大約死於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林 式同上前告知了自己的身份,警察允許他進入張愛玲的房間。張愛玲生前從不請他人進她的家,對林式同也不例外,這是林式同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走進了張愛玲的 私人空間。
這是一個安詳的世界,日光燈還亮著,張愛玲躺在房間裏惟一的一張靠牆的行軍床上,頭發修剪得很短,手腳自然平放著,神態安詳,頭朝著門,臉向外,眼和 嘴都閉著。她身穿旗袍——她平生最愛的旗袍,身下墊著的是一張灰藍色的毯子,身上沒有蓋任何東西,身體出奇地瘦。從室內的情況看,張愛玲臨終前頭腦非常清 醒,甚至還有條不紊地整理好了各種證件和信件,裝進一隻手提包放在門邊易被發現的顯眼處。
張愛玲的家極為簡單,簡直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白色的牆壁空空的,沒有懸掛任何飾品。靠窗是一遝紙盒,這就是張愛玲的“寫字台”,《對照記》、 《小團圓》就是在這些紙盒上誕生的。床前的地上放著電視機,她喜歡依在床上看電視,靠看電視來忘記病痛甚至催眠。地板上擺著許多紙袋,裏麵放著衣服和雜 物,房間裏沒有箱子,她嫌搬家時麻煩。逼仄的浴室裏有些淩亂,沒有毛巾,到處是扔掉的紙巾,大概最後她連擰毛巾的氣力都沒有了,所以才用了這麽多的紙巾, 拖鞋是那種沐浴用的橡膠拖鞋,用髒了就扔,還有幾大包新的沒開過封。廚房裏也大都是一次性的紙碗和塑料刀叉,隨用隨扔,所有的金屬餐具都是新的,好像從沒 用過,隻有咖啡壺是常用的。
據林式同介紹,張愛玲晚年如隱居者一般隱沒在美國洛杉磯的公寓中,對於性情孤僻的張愛玲來說,公寓是最理想的避世之所,就像她在《公寓生活記趣》中寫 的那樣:“厭倦了大都會的人們往往記掛著和平幽靜的鄉村,心心念念盼望著有一天能夠告老歸田,養蜂種菜,享點清福,殊不知在鄉下多買半斤臘肉便要引起許多 閑言閑語,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層你就是站在窗前換衣服也不妨事。”
據說從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這三年多的時間裏,她平均每個星期都搬家一次,算下來搬家次數達180多次,這種說法在她給文學史學家夏誌清的 一封親筆信裏得到證實:“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主要去看醫生。”不停地變換住所,不接電話,不開信箱,不見客人,吃著快餐食品,不論白天黑夜都開著電視和 電燈,怕黑怕寂寞卻又拒絕塵世間的一切熱鬧和煙火,這就是晚年張愛玲的生活狀態。
張愛玲去世後,作為張愛玲在美國最親近最可靠的朋友和現場見證人,林式同向世人公布了張愛玲的遺囑,遺囑極為簡單:“一、一旦棄世,所有財產贈予宋淇 (戲劇家宋春舫之子,張愛玲至交)夫婦;二、希望立即火化,不要殯殮儀式,如在內陸,骨灰撒在任何廣漠無人處。”林式同忠實地執行了她的遺願,在9月30 日張愛玲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裏。
張愛玲寂寞地走了,正如餘秋雨在《張愛玲之死》中所說:“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曆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 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我並不了解她,但敢於斷定,這些天她的靈魂飄浮太空的時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 海人應該抬起頭來,迎送她。”
然而,此時的上海還是張愛玲的上海嗎?
美國時期
潘飛論,張愛玲晚年生活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紅樓夢》,二是翻譯《海上花列傳》,張愛玲“將那種嗲聲嗲氣的吳語對白,悉數轉換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話。同時,愛玲對於《海上花列傳》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作品中出現的晚清服飾、歡場行規、上海的風土人情都做了很多準確詳盡的注解。”[9]
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張誌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蘇路285弄28號吳家小客廳去世,終年57歲。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什爾州彼得堡的麥克道威爾文藝營 (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 (Ferdinand Reyher) 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兩人結婚。
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4歲,張愛玲沒有前去出席葬禮。
1960年7月,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麵[10]。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賴雅不斷中風,最終癱瘓臥床,於是張愛玲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而賴雅為左翼作家,兩人的作品均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因此他們夫婦生活頗為窘迫。後來依靠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版稅維持生活。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裏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英文。
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
1991年,張愛玲的姑母張茂淵在上海去世,終年93歲。(張茂淵1901年生於上海嘉定,先生李開第1900年12月生於福建省壽寧縣清源鄉赤陽頭村)。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直接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張愛玲生前遺產共有美元存款約兩萬八千餘元。[11]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但張愛玲曾經懷過賴雅的兒子,無奈因為生活拮據而流產。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