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揭秘“千人計劃”:那令人垂涎的邀約背後 (轉載)
|
新聞來源: 南華早報 於 2014-11-16
幾年前,理論物理學家萊昂哈特得到華南師範大學重金邀請擔任教職,但雙方的合作並
不順利。
2011年,理論物理學家烏爾夫?萊昂哈特(Ulf Leonhardt)在中國開會,間隙期間
在一間酒店房間裏,拿到一份好到無法拒絕的要約。華南師範大學光及電磁波研究中心
向他發出邀請,每年在該中心駐留3個月,每月向他支付133,333元人民幣的報酬。這是
他在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終身教職收入的三倍。
萊昂哈特是理論物理學界的著名學者,對隱形鬥篷理論框架的概述曾引起極大關注
,絲毫不用擔心自己的職業前景。但廣州發來的這份要約恰逢其時:當時他為了出訪和
邀請訪客,正苦於籌措資金。而中國對科學領域的巨額投入也開始取得回報,給他留下
了深刻印象。萊昂哈特注意到,從他2008年首次訪華以來,中國在理論物理學界的論文
“從數量到質量都有顯著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在中國多留一段時間也是合理的。
光電中心除了付給萊昂哈特豐厚的報酬,該中心的光子學專家何賽靈及其他同僚還
幫他向政府申請了兩個引進海外人才的計劃。一個是“千人計劃”,在中國兼職工作至
少三年的外國人才,可獲得一次性50萬元人民幣的安置補貼;另一項是“廣東省領軍人
才”,提供100萬元人民幣的一次性補貼,外加不超過500萬元人民幣的五年期研究經費
。 (“千人計劃”另有一項麵向全職人才的補助,包括補貼和研究經費,但萊昂哈特
沒有參加該計劃。)
“千人計劃”和類似計劃在吸引國際一流人才方麵都未有大獲成功,因此正值事業
巔峰期的萊昂哈特的申請十分順利。 2012年9月,兩個計劃的申請都獲得批準,他和光
電中心簽訂了一份為期五年的合同。中心還為他的伴侶詹娜?西爾伯格(Jana Silberg
)提供了一份兼職工作。
但萊昂哈特和西爾伯格後來開始懷疑,萊昂哈特的補貼和經費以及西爾伯格的報酬
,有很大一部分被挪作他用。他們聘請律師展開調查,發現了一批不實信息,包括協議
的翻譯文本不正確、光電中心秘密購置設備等。萊昂哈特說:“他們的欺詐行為太無恥
了。”他在廣州留了一個夏天,就中止了合同。
何賽靈斷然否認光電中心挪用經費,中心的其他人也說萊昂哈特事先同意其大筆經
費將由其他人管理。何賽靈認為,光電中心幫萊昂哈特獲得待遇豐厚的安排,而他卻毫
不領情:“他每月拿2萬美元,不需要了解細節。”
正當中國不惜重金招聘海外一流 ??科學家之際,萊昂哈特和光電中心的糾紛敲響
了一記警鍾。其他入選“千人計劃”的外國學者也反映,有時招聘他們的機構會一手包
辦,掌管申請過程和經費管理的一應事務。 《科學》(Science)雜誌訪問一些“千人
計劃”的學者後發現,很多人都不了解這項計劃的要點,甚至連他們應得的資金數額等
最基本情況也不了解。
萊昂哈特和光電中心互相指責對方沒有達到己方期望。何賽靈將之歸結為雙方的文
化差異:“在中國,你必須靈活處事”,事情“未必按規矩辦,但當中並無惡意。”
萊昂哈特今年49歲,出生於前東德的施列瑪,先後在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等幾所大學就讀,後來轉到聖安德魯斯大學,目前任職於以色列雷霍沃特
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萊昂哈特的理論研究以新
光學效應為主,例如所謂的“變換光學”(transformation optics),即利用“超材
料”(metamaterials,由小於電磁輻射波長的光棒和光圈組成),以一種特異的方式
改變光的路線。 2006年,萊昂哈特提出,可以有一種球形超材料,引導光線繞過置身
其中的物體,使這個物體隱形。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約翰?彭
德裏(John Pendry)和他的同僚獨立完成的研究工作也得出類似結論。
自此之後,萊昂哈特繼續研究其他的新光學現象,例如用光纖模擬出“白洞”(類
似於黑洞的相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張翔說:“萊昂哈特絕對是我
們這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之一。”
光電中心的何賽靈在光子學領域也有一定的名氣,他的研究包括以電子設備控製電
流的方式開發控製光的技術。和許多才華橫溢的中國研究人員一樣,他曾在1980年代出
國留學。 1992年,何賽靈在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96年獲得終身教職和瑞典公民身份。自此之後,他
撰寫或與人合作撰寫論文,合共發表了400多篇獲同行評議的論文。
1999年,何賽靈成為首批根據“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回國的特聘教授,以優厚薪金
在杭州市的浙江大學執教,還得到一筆光學研究經費。他利用自己的人脈建立了重要的
海外聯係,將國際標準推廣到國內。他於2001年在浙江大學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他們對資金采取透明管理方式,擯棄了過去的壞習慣。
2011年,他接受了華南師範大學的兼職職位,投入新創立的光電中心。一開始,中
心就聘請了瑞典一對受人尊敬的科學家夫婦做兼職學者。他們是物理學家蘇尼?斯文伯
格(Sune Svanberg)和腫瘤學家卡特琳娜?斯文伯格(Katarina Svanberg)。蘇尼是
光譜學專家,而卡特琳娜研究激光在生物組織中的交互作用。中心聘任的學者還包括物
理學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劉柳。該計劃麵向40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針對聘任
萊昂哈特一事,何賽靈對《科學》雜誌說,希望此舉“能提升本地在超材料研究領域的
水平”。
2011年8月,何賽靈和光電中心的同事開始為萊昂哈特申請“千人計劃”和“領軍
人才”準備材料。 (《科學》查閱了光電中心和萊昂哈特提供的文件和電子郵件。)
何賽靈在浙江大學的同事馬雲貴說,兩項申請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他寫的,用的是中文。
萊昂哈特說,光電中心從沒給過他相關文件的中文或英文文本(光電中心說萊昂哈特從
沒要過);後來萊昂哈特通過律師拿到了“領軍人才”的申請材料。
2012年7月和9月,萊昂哈特兩個計劃的申請都得到批準之後,他和西爾伯格同光電
中心簽了約。西爾伯格在兩人每年在廣州逗留的三個月期間,擔任光電中心的外事助理
。萊昂哈特的合同明確規定,他要以光電中心為論文作者第一所在機構,在頂級期刊(
《科學》、《自然》(Nature)、《自然》係列期刊等)發表高質量論文。
萊昂哈特的合同是中英文雙語版,每一條款的中英文並列,但兩者內容有區別。西
爾伯格是商業管理哲學博士,慣於審視這類文件。她發現中文版裏有一個數字6,但英
文版裏沒有。實際上,中文版多出一條,規定萊昂哈特為光電中心工作的“總計時間”
須為每年“6個月”:3個月在廣州,3個月在國外。英文版則寫海外工作“僅限”3個月
,並沒有提到“6個月”。萊昂哈特和西爾伯格要求何賽靈刪掉合同中文版裏多出的這
一條,經過一場被萊昂哈特和西爾伯格稱為“激烈的爭論”之後,光電中心向萊昂哈特
提供了修訂後的合同。
萊昂哈特說合同直到2013年7月才進行修改,第二份合同的副本顯示,光電中心加
入一則聲明,稱合同以英文版為準。但光電中心並沒有刪掉有爭議的條文,隻是用中文
的“六”替代了羅馬數字“VI”。之所以加入該條款,有可能是為了保留萊昂哈特申請
“領軍人才”所得的經費,因為該計劃的範圍不包括兼職學者,要符合資格,工作時間
最少是6個月。
萊昂哈特到後來才知道,合同還有其他不一致的地方。合同提到“領軍人才”提供
的100萬元人民幣安置補助,但沒提“千人計劃”的補助。光電中心的青年學者劉柳發
給《科學》的電子郵件稱,合同沒有提到這筆補助,是因為他們當時不知道千人計劃兼
職學者有補助。光電中心通過電子郵件對《科學》說,“萊昂哈特應當能夠查知與他這
個頭銜有關的一切細節。”光電中心隨後的一封電子郵件稱,申請“千人計劃”的資金
是萊昂哈特的主意,光電中心的教授們隻是幫忙。
“千人計劃”由中共中央組織部於2008年推出,目的是在五到十年內引進最多2000
名一流科學家、企業家和金融專家。有黨做後盾,各地省政府都積極參與,製定引進人
才的目標,在本地啟動計劃競相吸納人才,廣東省的“領軍人才”就是其一。設在北京
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說,“千人計劃”的入選者往往都可在地方得到多項優
惠待遇,例如獎勵和撥款等。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國際人才流動的政治學教授崔大偉(David Zweig)說,作為鼓
勵,一些引進學者的大學也能得到獎勵。崔大偉和王輝耀在2013年9月《中國季刊》(
The China Quarterly)發表論文稱,在中國華北的一所大學,如果能招聘到一位“千
人計劃”學者,無論是兼職還是全職,這所大學都能拿到1200萬元人民幣。這筆錢的一
部分應當是所聘學者的薪酬,其餘分給其他教職人員。崔大偉和王輝耀還發現,一些地
方製定計劃,引進全職人才的大學會獲得800萬元。
但盡管有種種獎勵,引進人才計劃仍然麵對重重困難。英國諾丁漢大學(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研究中國科學政策的專家曹聰指出,在歐美擁有終身教職
的學者不太可能拋下一切,和中國簽一份為期五年的全職合同。他認為“計劃的設計從
一開始就有問題”。為此,一些機構設法招聘已經在中國工作的學者,有些則招攬在海
外已有全職工作的學者,並向他們保證沒人會認真核對他們的工作時間。澳大利亞悉尼
的新南威爾士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化學工程師尼爾?福斯特(Neil
Foster)說,有些學者隻是一年來中國一趟,逗留兩個星期,如此而已。他本人就曾
在2010年入選“千人計劃”,在北京化工大學兼職。
“千人計劃”的原意是引進海外高端人才,但隨著計劃擴大,濫用的情況也愈來愈
多。 2011年,中組部推出引進海外專家的計劃,並以英文公布了計劃要求,但申請材
料並沒有英文版。很多候選人都不懂中文。曹聰說,如此一來聘任機構就可以欺騙政府
,“而他們準備引進的人才並不知情”。
光電中心和西爾伯格最初約定,按月給西爾伯格支薪,即使她不在廣州也照付如儀
。但直到2012年11月,也就是她和光電中心的合同開始兩個月後,西爾伯格仍未拿到任
何報酬。此前不久,光電中心的行政助理黃雯(Wendy Huang)曾給萊昂哈特寫信說,
學校人事處決定等西爾伯格來廣州之後再支薪,並稱自己正忙於準備一場即將召開的會
議,沒能立刻處理此事。其後萊昂哈特再次就此事向中心查詢。
何賽靈隨後發了一封郵件,說他有個“快速解決方案”,建議萊昂哈特和他在
Skype上討論細節。萊昂哈特說,在這次通話中,何賽靈向他表示自己手上有一筆錢,
也許可以用來給西爾伯格支薪。 (何賽靈後來否認此事。)不久,何賽靈給黃雯發郵
件,要求向萊昂哈特的銀行賬戶匯入50萬元人民幣。何賽靈在郵件裏說這筆錢是“免稅
補助”,但並沒說明這是萊昂哈特入選“千人計劃”應得的安置補助。
西爾伯格和萊昂哈特很困惑。她的合同是每年8萬元人民幣,即使光電中心把五年
的薪水一次性付給她,也隻有40萬,而且還應該照章納稅。萊昂哈特回憶當時情形說:
“我們不想拿這筆錢,這錢看上去來路不正。”但在當時,萊昂哈特還沒拿到“領軍人
物”的安置補助,他說他們當時需要這筆錢。 2012年12月,他給何賽靈發電子郵件說
會接受這筆錢,前提是作為“領軍人物”補助中的“住房預付款”。何賽靈的回郵有些
隱晦:“在中國要靈活一點,才能有效地處理好事情(而不是花費過多時間或精力去處
理)。”大約3個月後,萊昂哈特拿到領軍人物補助,他如約退回這筆錢,按黃雯的指
示把錢匯到了她的帳上。
2013年6月,西爾伯格和萊昂哈特來到廣州,工作了9周。萊昂哈特認為,光電中心
的研究環境並不令人振奮。除了 ??一個研究光纖連接超級電腦的團隊和斯文伯格夫婦
已經完成的工作之外,光電中心看上去死氣沉沉。萊昂哈特說:“我會在研討會和學生
見麵,但他們在打瞌睡。”但光電中心有理由感到高興。萊昂哈特在抵達廣州當月,就
在《自然》雜誌的“新聞與觀察”(News & Views)欄目發表文章,討論了熱量的隱形
,並按合同要求將光電中心列為自己的第一工作單位。華南師範大學網站上刊登這篇論
文,稱這是該校作為第一署名單位首次在《自然》雜誌刊文,後來又將它列為該校2013
年十件“科研大事”之一。
華南師範大學。
萊昂哈特計劃利用在廣州的這段時間研究“卡西米爾力”(Casimir forces)理論
:由於在真空狀態有量子力的波動,兩個距離非常近的物體之間存在一種奇怪的拉力或
推力。他認為,“領軍人物”500萬研究經費的大部分會用來支付他的報酬和日常開支
,剩下不超過150萬,可以支付差旅費,並邀請和招待與這項理論有關的研究人員來訪。
但實際上,萊昂哈特的報酬來自光電中心的預算,這是中國引進海外人才計劃的標
準做法,350萬研究經費另作他用。根據萊昂哈特前一年簽署的一份文件的中文版,光
電中心行政副主任李軍有很大權力,可以在萊昂哈特不在廣州的時候,用他的經費購買
設備。但光電中心給萊昂哈特的文件英文版隻寫明,李軍可以在其外出辦事時簽署一些
與我的經費有關的財務文件。 ”
萊昂哈特在廣州的工作開始之前,光電中心就已經用他的“領軍人物”研究經費購
買了一台直線電機平台和控製器、幾部單色儀和激光器,以及四台手提電腦,總計11.
6741萬美元。萊昂哈特說,他計劃中的理論研究並不需要這些設備。
李軍向《科學》提供的文件顯示,萊昂哈特領導一個四人組成的研究小組,並解釋
說其中一部手提電腦、以及中心後來購置的其他幾台電腦、工作站和一台打印機,是給
那幾位研究人員用的,他們會一起研究卡西米爾力等課題。發表演示匯報當天,劉柳是
在場的科學家之一。被問起這個項目時他笑著說:“我根本不知道什麽卡西米爾力的事
。”
根據萊昂哈特申請“領軍人才”的一份中文文件的副本,除了隱形材料,萊昂哈特
還有一項領域截然不同的研究:軍用隱形技術。文件稱,在微波或其他低頻波段,吸收
性材料可以降低飛機或其它軍事目標的電磁波散射,從而實現反雷達偵測的目的。申請
文件表示,這類研究是以變換光學為基礎的。但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吸收”是變
換光學投入應用時的極大障礙,尤其是隱形材料。隱形材料的目的是引導光線繞過物體
,但“吸收”會破壞“繞道”這個過程,讓隱形材料顯影。萊昂哈特也並不研究“吸收
”方麵的問題。
萊昂哈特指控光電中心利用他的名字編造項目、騙取經費”。為“領軍人才”準備
的一份預算顯示,500萬研究經費中有270萬將用於“領軍人才”申請書上列出的第三項
課題──“超分辨率顯示和超材料”,以購置相關的光譜設備等器材。萊昂哈特說,在
律師拿到材料之前,他既沒見過這份申請,也沒見過這份預算,而且根據他自己的設想
,全部500萬元經費都會以理論研究為主。
但光電中心另有看法。黃雯代表光電中心發出的一封電子郵件稱,雖然萊昂哈特是
“領軍人才”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但這是一個團隊項目,既需要他的理論研究,也需要
光電中心一些全職員工在實驗室展開工作。
萊昂哈特懷疑,“領軍人才”文件強調吸收和光譜學,因為這是何賽靈的研究領域
。比如說,今年7月,何賽靈和同事在《應用物理學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
)發表文章,討論了一種超材料塗層,可以完美吸收特定頻率的微波。萊昂哈特認為,
“他們把我賣給了中國軍方,就好像當年把一個希臘奴隸賣到羅馬軍團一樣。”
華南師範大學敖獻煜教授代表光電中心寫道,吸收和隱形並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研
究。他認為,變換光學的工具也可用來設計更好的吸收材料。敖獻煜還表示,“領軍人
才”申請文件中包括吸收材料研究,是為了滿足“部分成果可以商業化”的申請要求,
“否則這個項目根本不可能獲批。萊昂哈特很清楚這一點,從起草準備階段到最終的演
示匯報,他一直都同意這樣做。”
萊昂哈特則堅稱從沒見過任何草稿。他開始懷疑的時候,就向兩個計劃的管理人員
發電郵,此外也向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紀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官員發了電郵
。但他說,沒有得到直接回覆。
《科學》雜誌通過電話聯絡到的“領軍人才”計劃代表拒絕討論萊昂哈特經費的具
體情況,而這筆經費已經在10月9日被取消。代表中組部管理“千人計劃”的國家外國
專家局對於多次采訪要求,並沒有作出回應。
訪問了其他“千人計劃”的外國學者後,反映不了解撥款條件是常見現象。比如說
,英國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的地球微生物學家傑夫?加德(Geoff Gadd
)曾受聘在烏魯木齊的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兼職工作。他致信給《科學》稱,他從未
得到安置補貼,也沒得到與該計劃有關的任何英文信息。加德寫道:“我不知道經費由
誰管理,我沒得到過與這類事有關的任何詳細信息。”華盛頓州裏奇蘭的西北太平洋國
家實驗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榮休研究員、燃料電池專家蘇
巴斯.辛格爾(Subhash Singhal)說,他在北京的中國礦業大學也有類似經曆。他在
這裏得到“千人計劃”短期項目經費,“但整個過程,我一無所知,不知道他們在做什
麽,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做的。”他說,針對以他的名義申報的經費,主辦單位的處理
缺乏透明度,可能令他不再返回中國。
也有成功獲批的申請人表示,人才引進計劃的成果是豐碩的,他們樂意續約,繼續
留在中國。受聘於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千人計劃”入選者邁克爾?阿諾德(Michael
Arnold)說:“長期來看,這個交流網絡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它的影響甚至可以貫穿我
的整個職業生涯。 ”但即使感覺不錯的人也對經費管理一無所知。 《科學》采訪的五
名研究人員中,四人表示沒得到過安置補助。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福斯特說,他沒拿過一
分錢;他在中國任職的大學為他支付住宿費,但他沒拿過薪水,也沒申請過補助。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認為,人才引進計劃經曆了發展期的痛苦。 “會有
問題,會有造假(學者),會有醜聞。”但他仍然表示,“計劃的整體大局以及為吸引
人才而發出的信息是好的。”
與何賽靈合作的其他外國科學家被問到萊昂哈特提出的指控時,均表示難以置信。
蘇尼?斯文伯格說他和妻子感到光電中心“很重視”他們:“我們從沒覺得有什麽事情
前後不一,會發生這樣的事令我震驚。”
何賽靈和其他人都堅持認為,這場糾紛起源於性格衝突,並指出萊昂哈特曾在2013
年因為休假日薪酬的事起訴聖安德魯斯大學。對此萊昂哈特的回應是,他的指控是有理
由的,而且就他提出爭議的那些日子,法院裁定大部分日子校方應予其補償。 (聖安
德魯斯大學以隱私法為由拒絕置評。)
萊昂哈特和西爾伯格的合同為期五年,但他們第二年就沒有再來中國了。他們通過
律師,用了幾個月時間,試圖弄清萊昂哈特應得的經費到底怎麽花的,同時尋求中止合
同。去年12月,光電中心仍希望說服萊昂哈特回來;何賽靈在電子郵件中提出給他一筆
錢,數額相當於有爭議的設備購置款,“可以按你要求,讓華南師範大學購置任何設備
”,但萊昂哈特拒絕了。光電中心在6月份中止了合同。
如今光電中心稱,萊昂哈特在廣州的時間少於合同所規定的時間,他在華南師範大
學期間企圖濫用差旅費,而且根據李軍的一封電子郵件,萊昂哈特“對於建設一個實驗
室或成立研究團體,沒有表現出任何興趣或意向”。何賽靈說:“把他(萊昂哈特)介
紹給華南師範大學是我學術生涯的最大錯誤。”最近,他向外國專家局建議分批發放安
置補助,不要像現在這樣一開始就全額撥付。
上月初,光電中心向《科學》提供了萊昂哈特申請“千人計劃”的文件,正是萊昂
哈特想通過律師索取但不果的文件。當中顯示,申請日期是2011年8月18日,這要早於
他為了“千人計劃”申請而首次去廣州的日期。這是一份中文文件,描述了卡西米爾力
的研究。而萊昂哈特說,在申請文件據稱已經上報後一年,他才提出這一課題。
萊昂哈特懷疑文件是假的。光電中心承認修改了日期,因為遞交材料時最後期限已
過,但稱其研究人員是應萊昂哈特的要求,“給他個人幫忙”,才準備申請材料的。李
軍在給《科學》的電子郵件中解釋說:“我們隻是被動地幫忙。”
本文最初發表於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期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