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村看京劇, 我懂得京劇欣賞嗎?(下)

 

澳農

 
雨似乎沒有停下的意思,還好市中心沿街路段都有向外伸出的廊棚擋雨,隻是在過街穿紅綠燈時需急走幾歩。 墨爾本大城市的氣息越來越濃,即便是寒冷的冬季雨夜,歩行街上行人依然絡繹不絕,極具特色的有軌電車時時隆隆地對馳而過。路過街角的酒吧隔窗望去裏麵站滿了聊天喝酒,看電視的人們,今晚一定有澳式橄欖球賽。每個人似乎都有這個時候在城裏的理由和娛樂方式,唯有供遊人乘坐,觀賞城市的馬車寂寞地停在街邊,平日裏跑動起來踏著有節奏響亮蹄聲,昂頭甩尾的馬也失去了往日的瀟灑勁,低著頭孤寂地站立在雨中。此刻,馬夫也許正在灑吧喝上一杯。
 
匆匆趕到位於斯旺斯頓街和科林斯街轉角處的市政廳,門口已是人頭攢動,聚集了許多前來觀看今晚演出的觀眾,絕大多數是華裔背景的人,但也有少數西人。自從有了微信這一社交平台以後,凡見麵聚會,必有群拍和自拍成了可缺少的大眾娛樂群像。
 
 
在樓上找了個位置坐下,原以為看演出的人不會太多,但直到開演後陸陸續續又進來了不少的觀眾,整個樓上樓下大約有六七成的占座率,在墨爾本演出京劇,能有這麽多人前來觀看,組織這次演出的單位一定是做了許多前期準備,宣傳工作。我想其中一定有不少執贈票的觀眾,但即便如此,在傳統京劇日漸式微的今天,能將觀眾????引進劇場並在長達二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掌聲,叫好聲不斷且鮮有人提前退場應該是相當令人鼓舞的了。
 
坐在我們後一排的是一對西人年輕夫婦帶著二個七,八歲大的小男孩。從簡短交流的幾句話中得知女的能說幾句中文,但看演出節目單還是需要借助英文版。也許是因為是小男孩們並不十分淸楚今晚要看的演出的內容和形式,也許他們認為今晚是看功夫貓這類打鬥劇,總之顯得很興奮和期待。在看完第二出節目武戲《三岔口》二個中國功夫人在黑暗裏手握明晃晃的大刀左砍右剌地搏下一番之後,興奮勁就再也提不起來,勉強看完花旦,青衣戲《賣水》之後,母親便帶著孩子早早離席退場。如果孩子不鬧心話,大人們借肋舞台上英文解說屏幕再加上一點對中國文化戲曲的興趣,應該是會繼續坐著看到演出結束。
 
 
坐在我右手座位上的是一位西人老太,從進場在座位上拿起節目單後就一直很認真地在看英文版節目簡解,演出中大家鼓掌她也鼓掌,看上去很投入也很享受。當然當有人或因演員坐唱字正腔圓,或因舞姿亮相雅麗而喝彩叫好時,她多少會感到有些一頭霧水。
 
 
亊後想到她那既投入但又似懂非懂,邊看著舞台上方巨大的英文翻譯屏幕,同時又眼看耳聽演員的表演,唱腔、走台、武打、扮相,盡可能地將兩者對照融合在一起神態便想到了自己當年看莎士比亞戲劇的情景,我們又何嚐不是借助演員說話時的語氣語態、喜樂哀傷的表情、舞台肢體動作、音樂節奏的變化和舞台邊的投影字幕飛快串和起來以便最大可能地理解故事情節,並適時地鼓掌喝彩以示對演員精湛表演的認可和讚賞。至於說你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二位戲劇界泰鬥級人物是否聽說過,或是了解多少似乎並不直接影響到你對某場演出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直到今天我仍然不太清楚曹禺寫《雷雨》和黃佐臨排導《雷雨》是借用了哪一位大師的理論體係和表演理念,但這並不影響這出戲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尤為重要的是深受普羅觀眾的喜愛。
 
 
毫無疑問墨爾本人非常熱衷於觀看體育賽事和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毎逢重大賽亊,如每年的墨爾本賽為馬節,澳式橄欖球總決賽日,更是萬巷皆空,人們不是去現場觀看比賽就是在家看電視外加後院燒烤。這種場景在我的印象中應該是回到二十多年前中國女排鼎盛時期的比賽。
 
 
除了體育賽事,如果你留心的話,報紙和電台上也還有許多舞台劇演出廣告,雖然其影響力和號召力遠不如流行歌音樂會,但許多音樂舞台劇如,貓、獅子王、媽媽咪呀確是多年久演不衰。
 
 
音樂劇《貓》,首度在倫敦公演是1981年,從那時至今的30多年時間裏,被翻譯成11種不同的語言並在30個國家上演,堪稱20世紀音樂劇的典範。它之所以能久演不衰的原因應該其高度綜合了取材的故事性,演出的大眾性和現場視覺,聽覺的娛樂性。人們可以從演出節單中簡單地了解劇情概要,但恐怕沒有多少人關心音樂劇是用何種手法寫成,演唱風格又是屬於那種流派,舞台設計,場景布置源自於哪派哪門的理論體係。
 
 
自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演出,並逐漸發展,取代昆劇和秦腔過程中形成新的劇種京劇以來的二百多年時間裏,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表演大師和他們所創立下的門派,而在這些眾多的門派下又繁衍發展出許多支派支流,真可謂是名家輩出,流派分呈。京劇還有昆曲享有中國戲劇殿堂裏的最高榮耀,自然有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估量藝術價值和深遠的影響。
 
 
京劇在其形成和發展中一直享有別的戲曲所缺乏或是不具備的一個特征,那就是它是在當時政治文化中心,天子腳下的京城,並從一開始便受到當時國家統治者皇帝的喜好,也自然而然地為皇宮貴族,權貴重臣們的青睞和追捧。推及至民間這一特征使京劇被視為正統,官方戲曲的地位,加之其唱腔、念白中大量運用到北京地區語音,即後來逐漸確立為的官方國言,克服了諸如越劇、滬劇和川劇等以地方方言為主的戲曲所存在的語言障礙和生活習俗帶來的欣區域限性。
 
 
據資料介紹,京劇劇目約有上千個之多,詳細資料考證,研究歸類自然是由專業工作者來做。作為一名普通觀眾,也是因為這次要去觀看演出而做了些功課發現,京劇題材幾乎都是取自於中國史中的正史傳記和野史故事,像是《常嫦奔月 》《》天女散花》等以神話傳說 為題材劇目並不多,屈指可數。而名家名段劇目更像是一部中國簡史,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二宋、元明清。
 
 
僅以這次演出的折子戲節目為例似乎同樣印證了京劇劇目力求有史可查,有喜劇成分但決不以低下媚俗迎合觀眾的特點。《霸王別姬》秦末楚漢相爭,楚霸王兵困垓下,虞姬舞劍訣別;《昭君出塞》漢朝王昭君出塞和親,換得邊關60多年無戰事;《空城計》三國諸葛亮無奈設空城計,疑兵退司馬懿百萬大軍;《三岔口》取自宋朝楊家滿門忠烈報國的一段故事;《賣水》宋代純真愛情,私訂終身的故事、《遇皇後》宋包拯放糧遇盲丐,此婦原是天子母;鎖麟囊》內容取自清朝名著《劇說》中一個小故事;《夜深沉》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京劇曲牌,常在京劇《擊鼓罵曹》及《霸王別姬》中用於配烘托彌衡擊鼓和虞姬舞劍場麵。
 
 
八出折子戲和京胡獨奏雖然跨越了由秦至清的幾千年中國曆史文化,但所講述的故事情節,內容寓意早已為人們熟知,不難理解。再則京劇的另一個特征是表演的程式化和人物的臉譜化,舞台上演員衣冠佩掛、喜笑怒罵、走台亮相、上馬下轎、整冠甩?等都有一套比現實生活更為誇張,且有一定規範的程式化表演方式和肢體語言。這種程式化表演的一個好處是,即便是對京劇不熟悉的觀眾,僅憑演員的一個或是一連舞台動作就可以大致猜出他/她所處的季節時辰、現時場景和心理情緒等。
 
 
 
京劇也可能是最講究臉譜的劇種,而且人物的特征和屬性一旦被定位下來便具有不可更改性,比如紅臉關公代表勇猛且講義氣的英雄人物、白臉曹操則是狡詐,有權力欲的奸雄、黑臉包拯為鐵麵無私,伸張正義清官形象等。
 
 
想要對京劇有一個全麵的了解,並能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是達到初歩理解、看懂各個流派表演,做、念、唱、打特征和手法,也是個人對中國曆史、戲曲說唱、美學藝術的知識積累的考驗。更何況當今各種藝術表演形式如此的豐富,多樣化。能潛心研究、繼承學習這們傳統藝術表演者已是為數不多,更何況是聽眾呢?
 
 
京劇與其它形式的舞台表演一樣其最終的目的是給觀眾帶來可觀賞性的節目,因此從娛樂性的角度來說京劇欣賞應是老少鹹宜的普羅大眾皆可看得懂的表演藝術。我想這也是今晚藝術家們所思考並以其精湛的演技和風趣的解說呈現給墨爾本觀眾一台既傳統經典又充滿觀賞性的京劇表演晩會。
 
 
走出劇場,雨已小了很多,淅淅瀝瀝時不時地還有幾片枯葉飄落,情形同兩個星期前在欣賞了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墨爾本音樂會後走在墨爾本市區大街上十分相似,隻是那晩能看到一輪明月繁星。我對小提琴表演技巧和演奏曲目除了家喻戶曉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以外的外國曲目的了解並不多子對京劇藝術的理解,但確是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晩上,今晚亦是如此。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