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逃難的真實記錄 《唐明皇幸蜀圖》

來源: 228 2013-08-01 01:21:1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6616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228 ] 在 2013-08-04 07:19:0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唐玄宗逃難的真實記錄

 
2012-09-27 作者:陶夢清   

因為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難至蜀,當時的情形如何狼狽?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因為皇帝避難是醜 事,不便傳於後世。然而,當你在曆史的角落裏搜尋,總能找到一些唐玄宗逃難的蛛絲馬跡。專家說,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宮的一幅《唐明皇幸蜀圖》,描繪的就是唐 玄宗當年逃難至蜀的真實情形。

《唐明皇幸蜀圖》的作者,是中國唐代畫家李昭道。李昭道生活在唐玄宗時代,曆史學家認為,他極有可能隨同唐玄宗一起入蜀,所以畫出了這樣生動的曆史畫麵。



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皇帝親駕光臨稱之為“幸”。畫麵上,明明描畫的是皇帝帶領一隊人馬逃難的情形,為什麽說是“幸蜀”呢?原來,畫家為了照顧皇帝的麵子,委婉的把逃難美化成了“幸蜀”。

《唐明皇幸蜀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55.9厘米,橫81厘米。作者為唐代畫家李昭道。圖中描繪了安史之亂期間,唐玄宗帶領一隊人馬,穿行在崇山峻鄰間,前往蜀地避難的情景。

整幅繪畫以山水為主,人物鞍馬為輔,是一幅典型的唐代青綠山水畫作。畫麵上雖然春色融融,萬木披綠,卻峰巒疊嶂,山勢險峻,淋漓盡致表現出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地貌特征。

在險峻的山峰之間,一隊人馬自右側的山嶺間走出,隊伍中間是一群女子,她們身著豔服,頭戴帷帽或蓋頭,穿著褲裝騎在馬上,一副長途跋涉的模樣。從駱駝背上的虎皮來看,她們不是尋常人家的女子。

隊伍領首的,是一位紅衣男子,與其他人歪歪斜斜騎在馬上、困頓不堪的表情相比,紅衣男子神態安詳,氣宇軒昂,他挺直著腰杆騎在馬上,自有一種威懾力量。仔 細觀察,他騎的馬也與眾不同,馬的體型健美,馬鬃被修剪成三辮式樣。這種裝飾方法,隻在唐太宗的昭陵六駿中可以看到,是唐代禦馬的特殊裝飾,名為“三鬃 (zōng)”。

所謂三鬃,就是馬脖子上的毛有三撮突起。據史書記載,三鬃馬是唐玄宗專有的禦馬,專家由此斷定畫麵上的紅衣男子就是唐玄宗。另據宋人葉夢得的兩部筆記裏也 有這樣的記載,山水中有一隊人馬,裏麵領頭的人騎的是三鬃照夜白,這匹馬“乍見小橋,不敢前行”,有點受驚。從《唐明皇幸蜀圖》的畫麵來看,情形確實如 此,唐玄宗騎的馬到了小橋前邊,踏著蹄子不敢前行。

仔細觀看,畫中的唐明皇,即使身處噩運,也仍然保持著皇帝的體麵尊嚴。然而他身下的駿馬,卻因走不慣山路,麵對小橋心生畏懼,揚蹄不前。

過了小橋,是運載物資的隊伍。他們好不容易走過崎嶇的山路,來到一片溪邊平地,趕緊坐下來休息。畫麵中有人在河邊小憩,有人挽起褲腳獨坐溪邊;有人倚坐岩石,用手撫摸著磨出了血泡的雙腳;還有人在為騾子﹑駱駝卸下背上沉重的貨物,讓它們享受難得的休息。

再過一座小橋,是一段更加崎嶇難行的棧道。順著山峰望去,盤曲纏繞的棧道,直插入白雲繚繞的山腰,山腰上奇峭突兀,稍不小心,就可能墜入萬丈深淵。山腰間的棧道上,前方的隊伍早已出發,走在最前麵的紅衣人,轉眼就要拐到山後麵去了。

畫麵上的人物,除了艱難行路的隊伍,還有三個興致盎然的旁觀者:溪邊平地上,這個拄著拐杖的老人站在騾群的左邊,看著休息的隊伍;另一邊這個身背行李的父 親領著孩子,站在再次啟程的隊伍後麵,望著他們遠去。從衣著顏色和帽子來看,他們都是普通百姓,難得在深山裏遇到這樣的情景,正好奇地觀察著這隊人馬。

《唐明皇幸蜀圖》的畫麵上方,是清代乾隆皇帝禦題的詩詞:“青綠關山迥,崎嶇道路長。客人各結束,行李自周詳。總為名和利,那辭勞和忙。年陳失姓名,北宋近乎唐。”

事實上,在清宮著錄的《石渠寶笈》中,這幅畫叫《關山行旅圖》,乾隆的提詩也沒有提到唐明皇。為什麽後來改了名字?這裏麵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北宋 時,宋徽宗非常喜歡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的畫,於是向天下征求。但是由於這張畫不太吉利,因為明皇幸蜀等於是逃難,人們不敢把它進獻給徽宗,所以就給它改了 名字,讓它隱姓埋名了。乾隆皇帝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的這幅《關山行旅圖》,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小李將軍的《唐明皇幸蜀圖》,他還以為是表現商旅的呢。

在《唐明皇幸蜀圖》的左右角上,分別鈐有“濠梁胡氏”和“相府圖書”兩方朱紅印,其位置並列相對,皆為明初宰相胡惟庸的印,是這幅圖畫最早的收藏印記。

李昭道,字希俊,甘肅天水人。他出身於唐朝宗室,是著名畫家李思訓的兒子。李思訓曾任武衛大將軍,以戰功聞名於時,世稱“大李將軍”。他的兒子李昭道雖然 僅官至太子中舍,沒有當過將軍,也被世人順著他父親的名號稱為“小李將軍”。李昭道的筆觸細膩,不僅擅長描繪壯麗山河,即使山林間的人物、馬匹,也勾畫得 細致入微,被曆代評論家評論為“雖豆人寸馬,亦須眉畢現”

李思訓、李昭道父子擅長青綠山水,是中國繪畫史上“青綠山水”的創始人。所謂青綠山水,就是山水畫中有著濃厚的青綠重彩,其繪畫方法以勾勒為主,用筆細密煩瑣,顏色以石青、石綠為主;有時為了突出重點,勾以金粉,使畫麵產生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

《唐明皇幸蜀圖》就是一幅典型的青綠山水,你看它色彩富麗,全圖峰巒起伏,氣勢宏偉,畫家在描繪崇山峻嶺時,以飽和不透明的青綠礦物性顏料層層疊染,然後 再以清晰明確的墨線,勾畫出棱角分明的輪廓,營造出山石堅實的觸感。濃鬱豔麗的青綠敷彩,不僅令人聯想到大唐盛世的宮廷氣勢,同時也塑造了中國繪畫史上 “青綠山水”的典範模式。

在中國繪畫史上,李思訓、李昭道被合稱為“大、小李將軍”,其首創的青綠山水,對後世山水畫影響深遠。中國唐朝時期,李思訓的山水畫,被稱為“國朝山水第 一”,與同時代的著名畫家吳道子齊名。他的畫注意用色,常在青綠質地上施以金粉,製造出金碧輝煌、豪華富麗的效果。有一次,唐玄宗看到他的畫,評價說: “你畫的山水可以通神,我在夜裏都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江帆樓閣圖》,據傳是李思訓畫的。畫麵上蒼翠的鬆林中,幾間房屋掩映其中,顯得幽深恬靜。岸邊的道路上遊人不絕,一人騎馬而行,兩人緊隨其後。岸的那邊,兩個人正在賞景,縱目遠眺,隻看到江天浩渺,風帆點點,令人心曠神怡。

李昭道的青綠山水,得父親李思訓的真傳,後人評價他能“變父之勢,妙又過之”,稱讚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他父親畫得更加繁巧精妙。從李昭道的《唐明 皇幸蜀圖》中可以看出,畫家先以極細的線條勾勒出山石、樹木以及白雲等,再以青綠設色,兼施赭色。其精妙的畫法,比他父親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更加縝密 精製。

在構圖上,李昭道的《唐明皇幸蜀圖》也比父親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更加宏大雄偉。整個畫麵丘壑峻峭,蒼莽的山林間,還穿插繪有人物、鞍馬和樹石,畫麵場景雖然複雜,卻具體入微,其構圖嚴整周密而又起伏錯落,顯示出畫家多方麵的藝術才能,堪稱中國青綠山水的經典傑作。

除了《唐明皇幸蜀圖》,台北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李昭道的另一幅《春山行旅圖》。此圖為絹本,青綠設色,縱96.5厘米,橫55.3厘米。整幅圖畫描繪春天的景象,豔麗的青綠設色,使得整個畫麵生機勃勃,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http://www.newsancai.com/gb/traditional/137-prosperity/47159-2012-09-28-08-01-03.html

所有跟帖: 

在遊春圖之後,這幅是最早期的青綠山水名作。 -calligraphy- 給 calligraph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1/2013 postreply 10:39:4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