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本來就是一江湖

千年以降鍾王一脈據守正朔,掌控了話語權,從而也成為了書法美學的唯一標準。所以,非鍾王徒子徒孫一律視為異端。不符合鍾王審美的書家大概都會歸為江湖體吧。

雲南爨字,魏龍門二十品,都是隸書往楷書轉變時期的字體,與鍾王時代相去不遠,為何沒有流傳下來,而直到清末才能在康有為的大力鼓吹下大行其道?大約也是不符合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標準,在當時不過是江湖體罷了。

我們這些半路出家到了中老年才開始習字的,唯一的捷徑就是臨帖。所以我們的審美也不會跳出鍾王一脈的窠臼。從這個審美角度來說,上邊這幅字真的江湖氣太重,裝腔作勢。但我覺得那些書法家們應該跳出鍾王,尋找突破窠臼的途徑。否則中國書法隻能是越來越遠地被藝術拋棄而淪為一個中國文字圈裏的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玩意兒。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