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覺得這是我見過你人物畫中色彩和形處理的最好的一幅,碰到那麵“壁”了?

來源: 伯樂山翁 2017-07-03 03:05:4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726 bytes)

關於你說的4點:

1)如果你想到這麽多色彩大師都沒見過IPad,就應想到畫家更需要培養自己的“眼力”而不是靠“科技”拐杖。

2)解決辦法有二:一,多調,剩餘的堆在調色板邊上蓋上一張濕紙,或裝入小盒內加蓋,下次再用。

                             二,改變調好一種顏色平塗上去的做法,在畫的過程中,邊畫,變調,不斷調整,不斷豐富,最後達到最佳效果,從花神介紹她的靜物前後對比圖,也可看到這一點。(如果你看許多大師原作細部,皮膚顏色變化很豐富微妙,不是一種顏色的”準“,而是豐富變化基礎上整體色調的”準“)

3)灰和暗,是兩個概念。灰指的是色彩的飽和度,暗指的是色彩的明暗度。

寫實油畫中(尤其是近現代)很少用管子裏擠出來的純色(原因是他們的飽和度太強),畫麵上絕大部分(經常是全部)都是如同西方交響樂裏“和聲”的“灰”色——複合色。這個“灰”不隻是黑加白的“灰色”,而是指有各種傾向性的不“飽和”的複合色彩,如各種“紅灰”、“黃灰”、“紫灰”···(舉個生活的例子,很多西方高檔雅致的衣服用的都不是純色,而是很講究的“灰色”:紅灰、黃灰來搭配···與中國民間愛用強烈的純色形成鮮明對照)

人的膚色本身就是“說不出來的”一種“灰”,加上它受環境(如服裝色、背景色)及光線的影響,造成極其豐富的微妙變化,所以最難畫,也最有“色彩效果”。當你化妝時,任何化妝色都回覺得比素顏的膚色飽和度強,便是這個原因。

你以前畫的人物(除了臨摹)都有皮膚色彩過分”發焦“的感覺,(即暗部色彩過分棕紅,亮部色彩太近土黃)是色彩簡單化的緣故,而這次的畫麵色彩調子相對比較和諧,看來可能恰恰是因為”灰“的緣故。

至於”暗“:目前畫麵效果比較”沉著“,但並不”暗“。

如果是因為畫麵發生了“吸油”現象造成的無光澤的“發暗”(暗部尤其明顯),不要緊,稍幹後,再畫前上一次“恢複光油”即可。

所有跟帖: 

謝謝伯翁老師, 學習了 -Bellemom- 給 Bellemom 發送悄悄話 Bellemom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03/2017 postreply 07:11:27

讚! -BloomLover- 給 BloomLover 發送悄悄話 BloomLov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03/2017 postreply 07:55:26

謝謝老師這麽詳細又中肯的分析!文學城服務器當機吃了我的回複,再寫一遍.. -Palmbreeze- 給 Palmbreeze 發送悄悄話 Palmbreeze 的博客首頁 (775 bytes) () 07/03/2017 postreply 09:58:26

內行 -窮則思變- 給 窮則思變 發送悄悄話 窮則思變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03/2017 postreply 12:12:2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