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經常有“專家”指導民眾使用空調,暖氣省電。他們說,冬天不在也要把溫度調到72度,這樣保持恒溫,比不在時,室內氣溫調低更省電。那時,上班的地方溫暖如春,女人也是要穿裙子的。穿褲子是在告訴人們自己是女同。裙子也分夏日和冬季不同材料,不同款式。那時,夏天的室內標準溫度是62度。超市,商場,辦公樓的冷颼颼可想而知。秘書很辛苦,出去曬太陽的機會很少,隻好穿毛衣,在腿邊放個小暖氣增加些溫度。每逢有人進來,第一件事是為自己服裝不整道歉。去參加會議時,幾個小時不出樓,凍得不行,請求主辦機構調溫度,回答是,標準溫度是按照穿西服的舒適程度。不過,我穿西服,也是冷得不行。我故意把車停到露天停車場,以便下班可以在外邊多享受些夏天的溫度。可是從辦公樓到停車場,完全暖和不過來。那時,就盼著哪天出一身汗,過一個真正的夏天。那時,男人是一套服裝穿四季,室內恒溫啊。
21世紀,特別是2007年之後,專家指導人們冬天出門時把室溫定到55度,或者不結冰的地方幹脆關掉。在家時,定到68度。而夏天室內是66度,出門時關閉空調。
2025年,專家說,冬天室內66度,出門關掉暖氣如果不結冰。夏天則是78度,出門關空調。冬天66度夠冷,夏天78度太熱。
誠然,如今人們很少穿西服,對溫度的要求不同。但是,最節省能源的溫度的改變似乎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和人們手中的鈔票息息相關。用科學的名義解釋溫度設定,還變來變去,讓人費解其中的道理 。難道是人的體溫冬天提高,夏天降低?或者反之?
8,90年代,能源便宜,鼓勵大家用電,用得越多,單位價格就越低。同時還有規定,公共使用的建築就是沒有人,也必需開燈,規定的借口是為了安全。燈火通明之下,沒有人去搶劫,偷盜。半夜,不管幾點,高樓大廈都是燈火通明。
本世紀初,大力推倡motion lights,沒人了就自動滅掉了。後來出了節能燈,一個燈泡40美元,說是life- long 的壽命。原本的白熾燈用20年依舊完好如初,一個40美元的節能燈可以買80個白熾燈。最終,立法取締白熾燈,說是保護環境,不造成汙染,還節約能源。又是科學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