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江湖風雨錄》(1)- 一片烏雲中的幽靈

 

出山按:《量子江湖風雨錄》於2010年貼在海外某大型論壇,激起了該論壇的強烈反響,後被很多其它網站轉載。這裏保留該文當年在該論壇最初發表的原貌,權做對當年曆史的懷念。

 

 

《量子江湖風雨錄》 - 引子 

量子革命或許是迄今為止科學史上最偉大的革命,相對論可能都有所不及。它的很多觀念、思想太顛覆我們的傳統,以至於令很多人困惑。其實不光是一般人困惑,科學界的很多頂尖高手也很困惑,愛因斯坦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量子力學正統學派的精神領袖,哥本哈根的玻爾曾說過一句名言:“假如一個人不為量子論感到困惑的話,那他就是沒有明白量子力學” 。 

十九世紀末,曆經300年的風雨之後,經典物理學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係統,最後一統天下。那時物理學界一片歌舞升平,喜氣洋洋,普遍認為物理學到達了她光輝的頂點,而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也能夠用當時的物理理論很精確地描述。也就是說,隻要你能給出某時刻宇宙中所有粒子的運動信息,人們就可把宇宙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曆史用方程準確地描述出來。這就是科學上的決定論。 

似乎物理學不再會出現驚喜。 

但在不經意間,有兩個並不起眼的物理學難題擺在了物理學家的麵前,當時被稱為“十九世紀末物理學大廈上的兩朵烏雲” 。由於這兩朵烏雲不合時宜地出現在了經典物理學大廈落成之際,所以並未引起物理學界的高度重視,人們樂觀地認為這兩朵烏雲會在當時已有的理論體係內得以化解。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兩片小小的的烏雲,在很短時間內便演化成了漫天烏雲,繼而天空便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最終把經典物理學的大廈吹的是七零八落。而物理學界也卷入了一場撲朔迷離的長期混戰之中,至今沒有完全突圍出來。 

一片烏雲導致了相對論的產生,迫使人們考慮時空物之間的糾葛;另外一片烏雲導致了量子革命,迫使人們考慮我們所處物理世界的本質是什麽,有無客觀的物理實在性,以及我們傳統的因果率是否可以被打破。更有甚者,將精神意識引進了物理學的殿堂。 

量子革命在20世紀的第一年就爆發了,是以具有反叛精神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對黑體輻射難題的研究為開端,第一次提出能量的離散化量子概念,後來他由此得到了諾貝爾獎。但在當時,他被自己的量子化假設帶來的對經典物理學的衝擊而驚訝、而震撼、而嚇得魂不附體。他終於背叛自己,放棄了量子化假設。 

然而,普朗克一旦放出了“ 量子化”這個幽靈,他就再也收不回去了,也就注定了 “ 量子化 ” 這個幽靈要將經典的物理世界攪個天昏地暗。 

這個幽靈落到了同樣具有對傳統有極大反叛精神的愛因斯坦手裏。正是這個愛因斯坦,用量子化的幽靈使得光線量子化,一舉解決了著名的“光電效應”難題。愛因斯坦由此震驚了江湖,比他震驚江湖的相對論更甚。 

但是,量子化的幽靈確實不是那麽好擺布的。當愛因斯坦還沒有為自己的成果高興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成果把物理學界推向了了一場新“波-粒” 大戰的銷煙中。愛因斯坦也害怕了,象偉大的普朗克一樣。最後愛因斯坦終於走到了量子化的反麵,成了對抗量子革命的反對派精神領袖。 

但畢竟由於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的巨大貢獻,使得量子革命本身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發展,“徹底的革命者”,後來成為哥本哈根學派“教皇”的玻爾要粉墨登場了。這才演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量子江湖世界大戰,而玻爾集團和愛因斯坦集團為此展開的鬥智鬥勇更是前所未有,名動江湖而經久不息,堪稱科學界的絕響。 

量子革命的思想很難理解,不加詳述不能容易明白。其實,即使詳述也很難明白。為了同學們對量子革命大概有個了解,本同學花了不少時間,根據一本描述量子革命發展的著作《上帝擲骰子嗎?》的脈絡,簡述整理寫成這個《量子江湖風雨錄》,希望能在相對短小的篇幅內,使得大家對量子革命所帶來的震撼有些微的了解。 

如果你想從量子革命的爆發開始了解,就從頭讀起《量子江湖風雨錄 – 1 》 。 

如果你想看量子革命的中期發展,看《量子江湖風雨錄 – 2 》。 

如果你想看量子革命哥本哈根學派解釋的成熟,看《量子江湖風雨錄 – 3 》。 

如果你想看量子革命對傳統因果律、客觀實在性的衝擊,看《量子江湖風雨錄 – 4 》。 

如果你想看量子革命中的華山論劍、撕裂我們理性的薛定諤的貓、精神意識被引入量子力學的解釋、平行多世界理論引起的精神分裂,看《量子江湖風雨錄 – 5 》。 

如果你想看著名的EPR 佯謬、神秘的貝爾不等式,及其對玻爾-愛因斯坦世紀爭論的實驗大判決,看《量子江湖風雨錄 – 大結局》。

最後,祝同學們有個清涼舒適的夏天!嗬嗬。

 

量子江湖風雨錄 (1) 

0 。 

就象江湖上那經典的一幕,曆經三百多年風霜雪劍的恩怨情仇,一個超級的武林門派傲然出世。這個門派匯集了無數身經百戰的超一流好手,群英匯萃,氣象不凡,所向披靡。它最後終於一統江山,名震江湖,成為唯一的超級霸主。任何其它的個人或者勢力在這個超級霸主麵前都顯得那麽的脆弱,那麽的不堪一擊,也更凸顯出這個超級霸主的威嚴、輝煌與驕傲。 

這個超級霸主,不是別人,就是 19 世紀末的物理學大廈,金碧輝煌、雄偉壯觀、不可一世,以惟我獨尊的氣派統治著物理學界。 

那時,牛頓力學控製著天上的行星和地上的石頭;波動理論在光學領域獨霸一方,後來又被新的電磁理論擴大到整個電磁世界;熱力學三大定律也亦基本建立;分子運動論和統計熱力學也在一幫天才的努力下獲得成功。而最重要的是,這一切理論都是相互包容的,彼此沒有任何衝突和矛盾,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經典物理學大同盟。 

這時,最能表達物理學驕傲的應該是拉普拉斯的那句著名語錄,就是在 1799 年他的著作《天體力學》發表後,拿破侖問拉普拉斯: “ 在您宇宙體係的大作中,為什麽沒有提宇宙的創造者? ” 而拉普拉斯的回答是: “ 陛下,我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 ” 因為在拉普拉斯眼力,他的理論是那樣的完美,以至於在某一時刻,隻要給定宇宙所有粒子的初始條件,人們就可以把宇宙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清楚地用方程描述出來,展現在世人的麵前。 

在經典物理學的大廈裏,因果律支配著一切,一個與精神意識無關的客觀實在不以任何精神意誌為轉移地存在著,而在物理學家的眼裏, 19 世紀末的物理定律已足以完整地描述這個客觀世界。科學界普遍認為,物理學到達了她輝煌的終點,不再會出現新的驚喜,而偉大的 科學家開爾文勳爵甚至說: “ 物理學的未來,將隻有在小數點第六位後麵去尋找 ” 。 

一片歌舞升平,一片喜氣洋洋,物理學界一片金色輝煌。但是,人們不禁要問 , 真的是那樣嗎? 

當然不是那樣,後來物理學的發展無情地摧毀了這種理性的傲慢。在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充分享受那個物理學大廈的輝煌的時候 , 20 世紀初,兩場摧枯拉朽的革命在物理學的領域裏粹然而至,不可思議。第一場革命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絕對時空觀念 , 那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 而第二場革命就是由以玻爾為領袖的哥本哈根學派創立的量子力學,直接衝擊著經典物理學賴以為基礎的因果律和不以精神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物理實在性。 

作為對傳統的反叛,愛因斯壇的相對論一出現就震動了整個學術界,他的反叛理論那麽的不可思議,那麽的革命,令整個學術界都目瞪口呆,難以接受。然而在理論和實驗麵前,學術界不得不接受了他的相對論,盡管不那麽令人舒服。 

然而,量子力學的反叛卻遠遠超過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果說相對論使得經典物理學大廈發生劇烈的震動和搖晃的話,那麽量子力學則是從根本上要摧毀經典物理學的輝煌。也正因為如此,量子力學的出現才引起了物理學界的世界大戰。 

當量子力學剛出現的時候,她的反叛思想深深地吸引了具有非凡反叛精神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為量子力學的初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隨著量子力學的理論向縱深發展,她所表現出來的反叛令愛因斯坦也深為震驚,終於使得愛因斯坦走向了量子力學的反麵,成為反對量子力學陣營的精神領袖。 

那麽,量子力學是怎樣出現和發展的?她又是怎樣反叛經典物理學的?何以能引起世界如此的震撼? 

那就讓我們大概地領略一下量子力學的詭秘與迷茫,神奇與沮喪,以及成就與混亂。大家一定要記住創立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的精神領袖波爾的一句名言: 

“ 假如一個人不為量子論感到困惑的話,那他就是沒有明白量子力學。 ” 

1 。 

上麵說到, 19 世紀末,宏偉壯觀的經典物理學大廈落成,金碧輝煌,天空一片湛藍,這使得物理學的大廈更加光彩奪目。然而,不知何時,卻有兩朵小小的烏雲在不經意間,慢慢地出現在了瓦藍的天邊。因為人們還沉浸於剛剛落成的經典物理學大廈,所以沒有太多的人注意這兩片小小的烏雲。 

然而,這兩朵烏雲卻被德高望重的物理學家開爾文注意到了,那年他 76 歲,是 1900 年的 4 月 27 日,他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在熱和光動力理論上空的 19 世紀烏雲》。他白發蒼蒼,以這句話開頭:  “ 動力學理論斷言,熱和光都是運動的方式。但現在這一理論的優美性和明晰性卻被兩朵烏雲遮蔽,顯得黯然失色了 ” 。 

其實,這兩奪烏雲在當時看來並不起眼,是物理學中在 19 世紀末遇到的難以理解的兩個問題。 

一個是物理學家邁克爾遜和莫雷心血來潮,於 1886 年安排了更精確的實驗,想測量 “ 以太 ” 相對於地球的相對速度,而這個以太當時被認為是一個絕對靜止的參考係,地球穿過以太運動。他們的設想是,地球在以太中運動,如果在不同的運動方向上測量兩束光在以太中的速度,從它們的差別中就可算出以太相對與地球的速度。 

大家沒有必要去考慮他們到底是怎麽計算的,而關鍵是當他們完成了多次的實驗後,他們驚異的發現,以太似乎對穿越於其中的光線速度毫無影響。他們認為這是一個 “ 失敗的實驗 ” ,因為這個實驗似乎在否定以太作為絕對靜止參照係的存在,而以太這個絕對靜止的參照係是經典時空觀在經典物理學的一個基石,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動這個基石? 

第二朵烏雲來自黑體的輻射問題。 19 世紀末,人們開始對黑體輻射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發現黑體輻射的能量與溫度有明確的函數關係。但究竟這個關係在理論上應該是什麽呢? 

德國帝國技術研究所的物理學家維恩從從經典熱力學的思想出發,假設黑體輻射是由一些服從麥克斯韋速率分布的分子發射出來的,然後通過推演在 1893 年提出了一個輻射能量與溫度的分布公式。但這個公式卻隻在短波範圍內與實驗數據吻合很好,在長波範圍就出現很大偏差。 

後來英國的物理學家瑞利和意大利物理學家金斯共同努力從類波的角度出發推導出了另外一個公式,計算黑體輻射的公式。遺憾的是,這個公式與維恩的公式正好相反,隻在長波範圍內與實驗數據吻合很好,在短波範圍會出現很大偏差。 

大家可以不理會這朵烏雲具體是什麽,隻要知道物理學家從經典物理學裏推導出了兩個公式來描述同一物理現象 – 黑體輻射,一個從經典粒子的角度出發去推導,另一個從類波的角度去推導,得到的公式隻分別適用於短波或者長波,不能通用,很難解決。這就是個問題,說明經典物理學缺了些什麽。 

盡管這兩朵烏雲令人百思不解,但由於它們不合時宜地出現在了經典物理學輝煌大廈的落成之時,物理學界還是充滿了樂觀,認為必定能在當時已有的理論框架內得以解決,不必擔心。 

然而,令人料想不到的是,正是這出現在 19 世紀末的兩朵不起眼的烏雲,在短短 20 多年的時間內,先是在經典物理學大廈上空形成了滿天烏雲,繼而電閃雷鳴,很快便刮起了狂風暴雨,將經典物理學的宏偉大廈連根拔起,摔得七零八落,同時也使得理論物理學走進了迷宮,至今沒有完全突圍出來。 

第一朵烏雲導致了相對論的誕生,把人們拉入了時空物質相互糾纏的玄妙世界,迫使我們思考從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物質的狀況怎樣幻化出時間、空間和物質,並形成我們所處的這個豐富多彩的的世界,當然還包括我們人類的生命和精神意識。 

第二朵烏雲導致了量子力學的誕生,由哥本哈根學派創立,在他們的解釋裏,它衝擊我們原有的因果律,否定我們身外存在一個客觀的物理實在,在其推論中更將精神意識引入了物理學的領域裏麵來。這個理論倔強地與相對論發生衝突,倔強地與很多其它解釋爭奪在物理學中的霸主地位。 

限於篇幅,我們不去關注第一朵烏雲,就讓我們隻關注第二朵烏雲吧,看它怎樣演變成了滿天烏雲,怎樣演變成了狂風暴雨,怎樣衝擊經典物理學的根基。 

2 。 

對大學物理有些概念的人肯定都會記得大名鼎鼎的普朗克。普朗克當時是德國柏林大學 ( 柏林一所大學? ) 的物理學教授,他對黑體輻射問題發生了興趣,他想一舉解決這個難題。雖然他當時隻知道維恩的公式 ( 適合短波 ) ,但他也知道黑體輻射在長波時的關係,雖然他不知道瑞利 - 金斯公式。 

然而,經過了六年的艱苦努力,他沒有成功,這很令他沮喪。那時他已從朋友那兒知道了在長波時的瑞利 - 金斯公式。後來普朗克想,要不我先玩個小聰明,利用數學的內差法,先湊一個通用的公式出來,在短波時變成維恩公式,在長波時變成瑞利 - 金斯公式,其它以後再說。當然,這個不用有物理理論支持,細心湊就行了。 

很快普朗克就湊了一個公式出來,他把新鮮出爐的公式發表在 1900 年 10 月在柏林召開的德國物理學會的一個會議上。令人驚訝的是,他的公式很快就被證實與實驗數據十分精確的符合。普朗克自己也很驚訝,沒想到他僥幸湊的公式竟然有這麽大的威力。 

雖然普朗克不知道這個湊出來的公式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麽樣的秘密 , 但普朗克通過六年的探索已經敏銳地感覺到那是個驚人的大秘密,會對整個熱力學和電磁學至關重要。他決定背水一戰,破釜沉舟,除了熱力學的兩個基本定律不能動外,他決定什麽都可以去挑戰。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他找到了那個秘密後,他自己先給嚇得魂不附體。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艱苦奮戰,普朗克終於找到了那個他後來得諾貝爾獎時說的 “ 意想不到 ” 的東西,就是: 

“ 僅僅引入分子運動理論還是不夠的,在處理熵和幾率的關係時,如果要使得我們的新方程成立,就必須做一個假定,假設能量在發射和吸收的時候,不是連續不斷,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 ” 

大家可能覺得這並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就 “ 假設能量在發射和吸收的時候,不是連續不斷,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 ” 不就行了嗎?但當你真正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後,你也就會膽戰心驚了。 

大家要特別注意普朗克假設中的 “ 不連續性 ” ,因為連續性和平滑性假設是數學微積分的堅實基礎,而經典物理學的龐大體係就是建立在這個數學體係之上。在經典物理學中,有了任何難以解決的問題,你動什麽都可以,唯獨這個基礎你連要碰的想法都不能有。就象普朗克最後想的那樣,他豁出去了,拚命了,他除了熱力學中的兩個基本定律不能動外,他在熱力學中什麽都願意去挑戰。但那隻是熱力學啊,他連那個基礎都不敢動。現在,他發現自己被迫要動整個經典物理學大廈的根基,他能不嚇壞嗎? 

最後,普朗克還是在 1900 年 12 月 14 日在德國物理學會的學術會議上發表了他的論文,提出了自己的假設。 

他的假設令所有聽到這個假設的物理學家都震驚不已。但人們沒有想到的是,正是普朗克的假設啟動了量子力學的革命,而更多更大的震驚便接踵而來,一發而不可收拾。 

量子力學革命在 20 世紀的第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就爆發了,而能量的不連續性就是後來講的能量的量子化。 

如果能量真是量子化的,那麽首當其衝受到質疑的就應該是麥克斯韋爾的電磁理論,在普朗克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他寧願相信能量的量子化隻是數學上為了方便引入的一個假設而已,不是物理上的真實。 

但很快,普朗克的量子化假設便被廣泛傳播,具有反叛精神的物理學家們開始把普朗克開創的量子化領域不斷推向前進,十幾年就出現了一個個意想不到反傳統的結果。普朗克則越來越害怕,終於拋棄了自己開創的量子化領域,並一再提醒大家,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在量子化領域胡思亂想。 

然而,普朗克一旦放出了 ” 量子化 “ 這個幽靈,他就再也收不回去了,也就注定了 “ 量子化 ” 這個幽靈要將經典的物理世界攪個天昏地暗。 

3。 

量子化的幽靈被偉大的普朗克放了出來,他自己被這個幽靈所展現的魔力所嚇倒,而想千方百計趕走這個幽靈。但為時已晚,這個幽靈落在了極具反叛精神的愛因斯坦手裏,愛因斯坦如獲至寶,要借著“量子化” 的幽靈給江湖一個震驚,比他震驚江湖的相對論更甚。 

這要從一個著名實驗的附屬品說起。 

1887年到1888年間,德國卡斯魯爾大學的物理學家赫茲做了一係列著名的光電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從而證實了買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光也作為一種電磁波很好地納入了電磁理論的解釋範圍,為經典物理學的成功寫上了重重的一筆。這時,光的波動說憑借著電磁理論的強大威力,很快就統治了物理學界,老老年前光的粒子說不得不銷聲匿跡。 

然而,正是赫茲的實驗也打下了挑戰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伏筆,隻是他當時沒有意識到罷了。 

因為,當時赫茲的實驗主要是觀察電火花以驗證電磁理論,但偶然間他卻觀察到了一種怪現象,當有一定的光線照射到金屬表麵電火花的發生處時,電火花的出現就更容易一些,就會產生更多的電火花。赫茲把這個附帶的發現寫在了論文中,但沒人注意,大家都沉浸於麥克斯韋電磁理論成功被驗證的喜悅之中。 

到了1897年,電子被發現了。 

人們也很快發現當年赫茲不可理解的附帶現象是有由於光線照射到金屬表麵時,打出了金屬表麵的電子,產生了電火花。後來很多實驗室對此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不同種類的光線打到給定的金屬表麵上時,有些能打出能量很高的電子,有些甚至打不出任何電子。也就是說,光能否打出電子,與光的頻率有關。這就是著名的“光電效應”。 

這時,經典的電磁理論解釋不了這個現象了。照理說電子是被束縛在金屬表麵上的,要它脫離金屬表麵,外部就要給予電子足夠的能量讓它逃出。而光這時被公認為是波,那麽增強光的強度,就有更多的能量,為什麽有些光再增強它的強度也打不出電子,而對能打出電子的光來說,即使強度很弱也能打出電子? 

沒人知道為什麽,偉大的麥克斯韋電磁理論不靈光了,這令物理學家很沮喪。一個小小的電子和光竟然不順服電磁理論! 

該當量子理論要橫空出世,這時就是顯伸手的時候,給物理學界一個震動的時候到了。愛因斯坦來了,他要以反叛的麵目給世人一個驚人的亮相,把量子革命的浪潮推向前進。 

4。 

愛因斯坦認真研究了那個令物理學家們沮喪的光電效應問題,1905年他在《物理學紀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題目叫做《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這篇論文一舉解決了令電磁理論失色的光電效應難題。 

愛因斯坦正是借助了前麵說的普朗克放出來的“量子化”的幽靈,這個量子化是把能量看成不連續的,分成一份一份的,能量子就是能量的最小單位,叫量子。愛因斯坦深深地理解了普朗克量子化的精義,認為光電效應是個瞬間的過程,某種量子化的東西在起作用,而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是描述平均現象的,不能適用於瞬間過程。愛因斯坦決定反叛電磁理論。 

愛因思坦順著普朗克的思路,把光也看成不連續的,其能量的最小單位就是“光量子”,正是這些單個的光量子與電子進行能量交換,從而打出電子。光量子強的光線就能打出能量高的電子,而光量子弱的光線甚至不能打出電子。這就是為什麽能否打出電子跟光的頻率有關,因為從普朗克的能量分布的公式出發,一個光量子的能量與光的頻率有關。由此,愛因斯坦推導出了一係列光電效應的公式。 

愛因斯坦的這個假設把光電效應一下解釋得清清楚楚,他的光量子概念後來叫做“光子”。 

愛因斯坦解決了這個難題,可能大家都很高興,心想一個難題終於解決了。然而大家可能沒有想到,愛因斯坦在這裏捅了一個天大的簍子,他把光線量子化後成為一個一個不連續的光子,分明是在說光是“粒子”。 

但在經典物理學裏,不是才剛剛由麥克斯韋理論和赫茲的實驗把光定性為波了嗎?怎麽又由赫茲的附帶實驗結果和量子化概念搞出光是“粒子”呢? 

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設雖然提出來,但不被物理學界接受,光是一種電磁波已經被實驗證明,並有偉大的電磁理論作後盾,想輕易挑戰這些談何容易。人們要實驗證實愛因斯坦的假設。 

到了1915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想要用實驗證明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設是錯誤的,但他的實驗偏偏證明愛因斯坦的假設是對的。到了1923年,物理學家康普頓才由X射線實驗證明了光子象小球一樣不但有能量,還有衝量,這樣光子和電子相撞才能發生能量交換,打出金屬表麵的電子。 

看來,麻煩大了!後來愛因斯坦用“非常革命”的字眼來描述他的光量子概念,而對他的革命性成果相對論他也沒有用這些字眼。 

一方麵,光作為一種電磁波有實驗支持,有電磁波理論支持;另外一方麵,光作為粒子現在也有實驗支持,也有量子化的理論支持。新一輪的“波-粒”大戰開始了。這次大戰與以往不同,它從光的領域開始慢慢延伸到一切微觀粒子的領域,最後演變成了物理學界一場慘烈的混戰。而愛因斯坦自己最後也害怕了,象偉大的普朗克一樣,終於走到了量子化的反麵,成了對抗量子革命的反對派精神領袖。但量子革命本身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發展,“徹底的革命者”,後來成為哥本哈根學派“教皇”的玻爾要粉墨登場了。 

後事如何,下回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