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也是光,之一 奇怪人

上周寫了,一場大哭翻起了我20餘年,為了讓快樂失而複得,努力中背負的情緒。結束在 : 治愈自己,重新快樂起來,唯一的處方就是 : 真的理解自己

我不是心理醫生,也不是老師,是一個自救成功的人。把個人經曆、不同麵向的學習、融合沉澱思考,創立了愛的冒險工作坊寫公眾號,是繼續深入擴大自我實踐 ---- 愛的冒險。這是一種新體驗,公開廣泛的用文字呈現自己 (好忐忑),梳理、分享這一路的心得體會點滴

 

從哪裏開始呢?

上兩個月找到一個題頭,可寫著寫著就覺得話題很大… … 這周終於覺得醞釀好了,前天計劃分三步寫,分三步發

生命的激點

假愛情

世界需要黑暗

... ... 

結果,昨天又發現越寫越多,整理不完,以上三點隻能當成要點了,而不是小標題, « 眼光也是光 » 是這個係列的名稱

慢慢寫,慢慢理,慢慢發吧

謝你的陪伴與見證 

 

 

 

 

1.  “奇怪人” 的豁免權

 

 

人都是趨利避害,對比中國,在法國,我發現 ”利”的指標更多元。比如 自己怎樣感受才好?Why and How 享受愛情?都是現實的思考,是一種 "正經”被認可的 ”具體好處”,也是一種值得費心、努力、獲得的”利”

心理學就是為謀此利的學問 (哲學也可 ; )1908年,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發表了《心理學與美學》一文,開始提倡心理學的研究

自我是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其實中國傳統也有本土”心理學”

修身養性、吃齋念佛、淡泊名利,儒釋道都有涉及

 

但似乎教人放鬆、少慮,是總基調 ?

但我從小,如此多的困惑,好奇。想知道,開口問,得到答案常是 : 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你想太多了,別鑽牛角尖

 

可是我的想法是自動冒出來的,那是想”不想”就不想的嘛

 

但也有說,奚望,你好單純,真幼稚,說話怎麽不過大腦?我不就是過了大腦才提問的嗎?

我的大腦更亂了,想問的問題更多了,多得脹得腦袋疼,要爆炸了

 

第一次釋然是到法國後的第三年,看了一個心理谘詢師,四、五次  (平生有兩回看心理谘詢師的經曆,另開文章寫),他幫我確認了我的正常 (關於正常,我也想另開篇細說 )。從此,我的腦子用在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對於自己為什麽提,問哪個問題,更有意識。和這個人沒有問到答案,就換個問,自己看書想,有了進展再試著找人討論確認,避免自嗨自圓其說… 不再簡單挫敗自我攻擊 : 敏感、脆弱、想多了

 

除了那個谘詢師,我之後的自我確認,也多得益於法國人。現在想來因為,自知語言障礙,我特別小心觀察挑選對話者。其實,還有,隻有對方感覺和我同頻,才會多份耐心聽,我當年那狗屁不通的法語

因為障礙明顯,所以多了相互篩選。如果預判錯誤,溝通無效,也是歸罪於語言障礙文化隔閡 

法語和英語一樣,"外國人"一詞和形容詞"奇怪""古怪"同根同源,所以他們默認外國人都奇怪,而不會覺得我個人有什麽問題,相互懂了,反而是意外之喜,所以這樣在法國的我,有了"豁免權",敢多些表達

 

但和中國人,相互少了"分別心",就少了篩選,隨便一搭沒搭上,遭遇不同頻的幾率反而高。我很容易被說,思維複雜過度用力或者幼稚無知不幹正事,反正都是活的不得要領,老問不該問的問題,想不該想的事

 

直到幾年前,重見了我一大學同寢室室友

從大學畢業,就慢慢聽說,她去了西藏,旅遊喜歡,重返支教… 開始學佛… 成為某堪布的弟子至今,近二十年了,也沒有回故鄉長居,富足宜居的江南

 

她也算同學中最不幹"正事"的,但遠遠的,我感覺和她是同夥

 

終於,那次見麵,確認了彼此異曲同工的努力

但是我還是有些擔心,問她,不怪我,提問太多?

大學時,她不喜歡我的問題,愛答 : 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那天她卻說了求道、問道、精進

我說最後兩字你說啥?佛教術語"精進"。第一次聽說,哪兩個字?精進,望文生義感覺就是努力鑽研的同義詞

上網一查,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 ! 哈,勇猛 !比精進更嚇人呢 !我好大的釋然… … 我的努力在中國人這邊也有了說法 !

當然,精進也需要 : 暫止息力。那有 ""才有""吧?不是別想別想別想,放鬆放鬆再放鬆

 

其實,覺得 "怪",主要兩個原因,一,就如老祖宗說 : 少見就會多怪。二,很多人也覺得自己奇怪,其實這就對了,瘋子從來不覺得自己瘋,常人常常擔心自己不正常 ; )

 

 

 

性,自我

 

 

有本書,以腦科學為基礎,解釋女性性生活的原因和方式 « Come as U are » (2015),好像暫時沒有中文版,豆瓣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426762/

 

那是兩個月前,讓我對性欲有了兩點新認知

 

1)  性欲還可以細分 : 自發性性欲、非自發性性欲

書裏的調查,75%男性和15%女性,有自發性性欲

這就是說,幾乎不需要什麽先決條件,就是生殖係統的靈光一動,隨機突然產生的欲望,無所謂喚醒,而是自然醒

 

而,受試的另一半人的性欲又分 : 響應型、無響應型

無響應型,傳說中的性冷淡,自己不會主動,麵對各種鮮花美酒香薰都無動於衷,別人上下開工在自己身上盡心盡力全都無感

響應型,就是看情況生出性欲,他人勾引啊,對方的外貌氣質、環境溫度氣味、床上動作片… 都可以成為誘發響應的因素

研究認為,這些不同的性欲強弱表現,和荷爾蒙等生理激素、健康都無直接關係,更多源於心理。就是說 性欲是生理性的,更是心理性的

 

2) 重點來了,最讓我驚訝的是,這本書說,性欲與饑渴等其它基本生理需求不同,除了匱乏不會至死,甚至對於相當部分的人,性欲,不是急需滿足的匱乏,而是與好奇心相連的是了解自己了解對方的一個途徑,是錦上添花

以上論述打破了通常對性欲的理解 : 飽暖思淫欲

如果書裏的調查可靠,飽暖思淫欲,隻是對於有自發性性欲的人 : 飽暖之後,又會生出一種饑渴難耐的感覺,必須(最好)要去滿足,不然難受

但,有相當部分(女性居多),非自發性性欲的人,即便飽暖了,性生活也可有可無。甚至對於一小部分無響應性欲的人來說,性生活完全是多出來的事情,白浪費力氣和時間,還不如做點別的能感知到快樂,或者幹脆閑著

所以書裏提出了對性生活的期待值問題,如果性欲不強,甚至沒有,非要折騰出性高潮,那就是自尋煩惱,帶著好奇,仔細體驗,享受能感受到的快樂就好,不用為沒有的感覺去遺憾懊惱,甚至反複體檢自查

好,到此,性,作為話引子結束了 ; )

 

這讓我發現,自我意識和性欲很像啊,1) 也是好奇心驅動的,2) 也可以分自發與非自發,響應和非響應

 

我從小到現在都是好奇心很強的人。後來,意識到自己的好奇心局限在對人(包括自己和他人),但無法判斷這個局限,是我的本然,還是被生活選擇的結果

我向人提問,期待討論的都相關 : 自我意識,自我認知。我用我的意識,去問TA的意識,得到反饋,無論異同,都能映照出自己。好有趣

 

對比自己也發現,有人的自我意識有待喚醒,一喚就醒,有的高興,有的憤怒

而也有人,我已盡力,對方還是沒有任何反應。甚至很多場歡愉的聊天後,我才知道,那些歡愉都是誤會,對方並不知道我想幹嘛,甚至覺得所有主題都可換掉,也一樣歡愉,聊啥不是聊 ?哭笑不得

其實如果覺得我的問題是尖銳的,難堪的,燒腦的,那都還算是有感覺的,好比,性生活中,覺得力道重了輕了,歪了,弄疼了,那都可以調整。可是一臉無辜的看著你,問你在幹嘛,甚至直接睡著了的,那就真的很無語… …

 

有了這書的提醒,真是啊,人和人就是有這種區別,有人興奮不已,缺了點就寢食難安,有人從來不想毫無感覺

 

 

 

3. 臨界點

 

 

就我自己,從小到大,對人的好奇與敏感也有變化,從本來,非自發的、情境性響應,變成了主動的,幾乎時刻在線

臨界點出現在二十年前有餘,知道第二任男友,算上我,同時有三個女朋友時。我赫然

不道德還在其次。重點是,我自己的價值感被嚴重折損。我在父母那裏有絕對妥妥百分之百的愛。成績不好,讓我自卑,會讓我覺得矮別人半截。但是爸爸媽媽並沒有因此少親我一下,少喂我一口。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隻是別人的三分之一 !自尊心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雖然我是有姐姐的,可我從來沒覺得是爸媽的二分之一

 

可後來一想,我為什麽又不能是別人的三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呢 ?換一個人,對待我的可能性更接近我爸媽,還是更像他?我哪裏值得別人的百分之百呢?(看到此處,有小姐妹想激動大喊?不能因為渣男而自我貶損 !我隻是呈現當時的思路,看看哪不對 ?告訴我)

我想,爸媽對我全心全意,因為血緣,可是別人憑啥?因為我漂亮?會家務?掙錢多?一樣沒有啊... 我隻是脾氣好,很可愛,但自理能力很差,差到將就生活自理。當時的工作也在危機 : 工作不擅長,同事們大多友善,但話不投機,生活處處處於不安中

這樣一個我,就憑我可愛?一個人需要多少這種可愛?

 

不幸中的幸運,另外一個 "三分之一主動聯係了我,我們對上了話 (至此開啟了我們神奇的友誼至今,« 隔閡 » 有寫) … … 她和我說,他有和她說,工作的危機,現實的困境… …

... … 對呀

 

其實,之前,已有關係好的男性朋友,坦言,奚望你很可愛,很喜歡和你在一起,可是想想你這樣… … 怎麽一起麵對人生的風雨… 所以想照顧你保護你,但是沒有鉚勁追你… … 之前聽到,我理解的是,哦,他喜歡我。事實上的 "三分之一",重創讓我在意起 "原因" … … 仔細一想,自己確實百無一用,什麽都不會啊,脆弱還迷茫… … 自己都無法全全承擔自己,半邊天頂起 

 

我把想到的說給父母朋友聽

他們異口同聲 : 奚望你不能這樣否定自己,要自信 !

可具體 HOW ?我把自信喊個千萬遍 ? 每天笑對鏡子8顆牙 ?

 

好在好在,知道成為三分之一前,我已發現自己對工作的無能無興趣不可持續,必須另謀出路,已經遞交留學申請。渣我的男友全力支持,不管他是為幫我,還是支開我,我都從此開始自我探索之路

要活下去,必須找到安生立命之法,必須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於是我對人的好奇,從知道自己是三分之一那時起,成為臨界點,緊接著出國。一個人在異國他鄉自我實踐,好像絕地求生,必須盤點,自己傷勢傷口幾何,看看周圍地形,以自己的體力是能翻山還是能過海?有誰可以求助,如何找到淡水和食物 ?

 

了解自己,不再是可有可無的好奇,而是迫切、不得不進行的專項研究,一定要知道,而且必須正確

 

 

 

4. 自我是通過碰撞得以了解

 

 

回想,小時候我問的很多問題,都是對人的自我認知的興趣 : 問別人的行為動機,情緒來源。小時候,更人微言輕,問個問題,問得也是直愣愣,於是那些 "奇怪的問題"經常被人一揮手,隨風飄走

後來,我有了某些標簽,留學生、藝術家、人類學博士,年紀也漸長,懂了人之常情,學會了小心委婉,而人們開始說我的提問像老師,像拷問,還有反問我憑什麽

所以,從小每每有人把我發出的問題當作禮物,當作探索自己的鑰匙,我們就互為珍珠一樣寶貴,好好歡喜

這些都是我和人碰撞後,觀察收獲的點滴

 

這時想起,經常被人轉發的山本耀司語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麽,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與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麽,這個才是自我

 

這段話,有意思。他確認了我,也覺得 "自己" 是看不見的,還有"撞上"也很符合我的感受

但說,與 "很強""可怕""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才

我覺得又是,又不是

 

到了今天,此刻,我意識到其實撞上的並不見得要更強,隻要"不同",就會反彈,產生自我認知。各種不同,不排除,但絕對不限於 : 強弱高下,也許隻是紅黃藍白綠,甚至隻是對同一事物的感覺差異… …

這個時候就涉及 "敏感度" 了,和性欲一樣,而且比性欲更隱秘而不可見

 

其實 "自我" 也是看不見,好像靈魂一樣透明?"自我"之間可以互相重合穿過,有的謙讓或者躲避,可這些都可能被無視,因為這些意圖隻有"自我自己 "可能知道

 

都是擦肩而過

謙讓和躲避,有區別

有意識和下意識,有區別

尊重和不屑,有區別

自己猜的和別人真實想的,有區別

 

有必要嗎分析那麽細 ?知道這些幹嘛?在路上走著,眼前身後有多少個阿飄被"我"吸引環繞,還是自動閃開,於"我"無關啊,"我" 一路舒坦,去了想去的地方不就行了?

 

現在我以心理服務為業,再次思考,自我意識的必要性

覺醒的必要性

了解自己的必要性

覺醒、了解自己、自我意識、自我認知、心理學都是同義詞,如何判斷其必要性?

 

其實是的,自我意識弱可以不影響過日子,甚至可以開開心心

關鍵看,你有沒有那麽幸運 

 

 

 

5. 自然佛,迷宮人,得道者

 

 

那個著名的選擇題 : 願作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

劉擎說過這個問題… 能問出這個問題的人,就已經不是隻快樂的豬了

 

我自己就是,被生活踹出了舒適區,變成了痛苦的豬,被迫開始思考,被迫直至變成快樂的人。是不是蘇格拉底不重要,關鍵,是否通透了自己

 

曾幾何時,我看人,根據自我認知能力不同,分為三種 : 自然佛,迷宮人,得道者

自然佛和得道者是上下連續統一體的兩極,都舒坦快樂,在一層或三層,各有各的好,一樓有花園,三樓高視野好

 

第一層,自然佛 : 自然本真,原始的生命力,有生而知之的直覺、本能智慧

自然佛說的大多對,但是不知道世上也有別的對

自然佛做的大多對,但解釋不好為什麽、怎樣做才對 

但這都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生活裏有各種障礙難題。主動被動就是會撞上別的一些東西,很多時候都很痛。痛楚會逼迫思考,別無選擇。但思考一旦啟動,就複雜了。無數多的參數要考慮,方向要分辨,很多說法都有道理 ... 思維的世界 -- 迷宮

人很容易困在第二層,開始想,又想不明白,內耗

 

第二層,迷宮人 處於各種困境,或者偏執,或者隻是... ... 學術大牛,哲學大師,商界大拿、大作家。極其擅長觀察和思考,複雜的商業決策,艱難博弈都可勝出,能夠打造商業帝國,宏偉的思想大廈… … 可縱有廣廈千萬間,卻無處安放自己孤獨痛苦的靈魂

有人,在麵對他人的戰鬥中戰無不勝,但唯獨搞不定自己,在思維的盡頭仍如困獸,要啥有啥,還是痛苦不已

迷宮人可能真的聰明,富有,但卻沒有自然佛的快樂安寧

 

這時候兩個努力方向

1) 一醉千愁的假象,或催眠冥想等技術讓思緒消散,向下,回歸自然佛

2) 正視自己的痛苦和恐懼,迎難而上,走"少有人走的路找到思維通路,走出迷宮,作得道者

 

該向哪個方向努力?哪個方法更管用?隻能靠自己試了,看個人本性和機緣,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如果選擇2)

走出迷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記住,"人始終隻在人性的維度裏行事,不論誰... 都不是神,也不是獸,都是人,也隻是人——而人,是可以被認識 "

屏幕上的字,是柴靜采訪恐怖分子的紀錄片裏說的,為了理解恐怖分子的行為邏輯,那一般人呢

我們隻需將心比心,把自己放在人的框架中,把自己的心和別人的心放在一個水平線上比,重疊在一起比,比較差異,測量中間的距離,去探究為什麽?這不是為了共情,隻為了尋找思路,理解他人,映照自己

 

第三層,得道者

懂自然佛,不嘲笑其頭腦簡單,隻會替其慶幸幸運

得道者也懂困於迷宮的人,不笑其笨,隻懂其苦

 

這三層,認知一層比一層高,但沒有歧視鏈,是彼此相依

 

對於自然佛,迷宮人的思考和得道者的認知都是多餘。於他無用,甚至不懂,但他懂,識別真誠與善意。在此之外,

在他們認知之外,實際上是需要得道者的庇護。不被傷害,免入迷宮

而得道者,也需要極力保全自然佛。他們的存在,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支持,可以相互佐證,互給信心 ; 可以製衡,迷宮人的偏執,恐懼產生的可怕力量

得道者也需要始終以自然佛為參照、榜樣,才能不忘初心,不重入迷宮

人們總說保留童心之可貴,我覺得,初心,童心,赤子之心,都是同義詞,與年齡無關,具體是 : 思考不為思維產品的光輝,不怕細小卑微,隻為切實解決問題,活下去

得道者知道,別人沒自己想得多,因為別人問題沒有那麽多 ; 別人沒有自己看得透,因為沒有自己那麽痛。所以,所以,別人不用那麽花時間費腦子,和有人不用在性生活上浪費時間,同一道理

 

得道者懂,思考不為和誰爭高下,隻為,這世上多一人,活得自自然然開開心心,無論這個人是不是自己

 

全文完,6234字

謝讀至此

期待你的讀後感,抱拳

 

 

 

奚望,尋找願意平視,彼此看見的你

愛,是敞開自己的實踐

該二維碼7天內(11月22日前) 有效

重新進入將更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這篇能看見嗎?謝反饋先 -鏘外四- 給 鏘外四 發送悄悄話 鏘外四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15/2024 postreply 11:34:03

yes -jinjiaodw- 給 jinjiaodw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17/2024 postreply 21:00: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