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第一次大規模戰役,中日雙方累計投入100萬以上的陸軍,還打出了“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樣振奮人心的壯舉,使中國抗戰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打破了日本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幻想。
為期三個月的會戰之中,中國投入了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包括剛剛完成整訓的德械師,還有珍貴的海空軍力量。絕大多數中國官兵都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戰場,用自己的血肉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盡管會戰最終失敗,但參戰官兵問心無愧,他們盡力了。
然而,淞滬會戰本身並不是交戰任何一方的預先謀劃,而是隨著戰局變化不斷升級的,可以說是打了一場糊塗仗,尤其是國民政府方麵,從戰略、戰術以及戰備、動員等方麵,都暴露出很多問題,從上到下、從裏到外,無不體現出一片稀裏糊塗。
首先是戰略目標糊塗。現在有人認為蔣介石在上海動手,是為了把戰爭從以平原為主的華北,引向江河縱橫的華東,以限製日本機械化部隊發揮作用。
也有人說是為了引起列強的注意,因為列強真正關心的是上海租界,隻有在這裏開打,才會讓他們出麵調停,逼日本停止侵略,為中國抗戰贏得更多的準備時間。
不過,上海及蘇南地區是中國最精華的財稅和農業重地,主動把這一帶打爛,恐怕不是正常的中國政府想要看到的局麵。淞滬會戰本身的目標都在不斷變化,戰略目標難道會早早就定下嗎?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戰爭確實被引向了華東,繁華的長江流域陷入戰火之中。至於蔣介石期望的列強幹涉,從來沒有發生過,哪怕四行倉庫保衛戰成功引起上海租界,以及在華盛頓召開的九國會議的注意,九國會議反而認為中國不應該主動挑起戰事。
謝晉元團守衛四行倉庫,不是為了爭取勝利,而是要向列強表明上海戰事沒有結束,中國和日本還在交戰之中,希望列強阻止日本的侵略行為。但蔣介石失望了,沒有國家願意站出來伸張正義,中國唯一的依靠是中國自己。
其次是作戰目標糊塗。國民政府原本的作戰目標是把隻有幾千人的駐滬日軍趕下海去。8月13日戰鬥打響時,駐滬的日本陸戰隊有4000人,日本海軍後來又增派2400人,使總數達到6400。
中國軍隊起先投入5個步兵師4萬餘人,占有十倍的兵力優勢,還有大炮和空軍支援。可日軍的抵抗異常頑強,中國軍隊久攻不下。僅僅十天後,日本陸軍兩個師團在上海登陸,趕日軍下海的目標顯然不再可行。
國民政府騎虎難下,不得不繼續增兵,使參戰兵力增至70萬,日軍也逐步增加到30萬,最終演變成百萬人馬的大廝殺。中國軍隊的作戰目標則從攻占全上海,變成保衛上海免遭淪陷,最後滿盤皆輸,什麽也沒保住。
第三是戰爭準備做得糊塗。國民政府下了大本錢打這場會戰,德式裝備、德國教官訓練的兩個親訓師,第87和第88師都被拉了上來,後續投入的也多數是嫡係中央軍,確實豁出了老本。
但所謂的精銳德械師並沒有想象的那樣管用,裝備水平隻相當於一戰前的德國輕步兵師,戰術思想更是老一套,隻是由德國教官負責基本的步兵訓練而已,根本無法與真正的德國陸軍相比。
事實上,中國軍隊最常用的中正式步槍和馬克沁重機槍,原本就是仿製的德國武器,從這個角度講,一大半中國軍隊都可以被稱為“德械師”。由於87、88師沒有很出色的表現,因此後來被戲稱為“德盔師”,除了鋼盔特別一點,不比其他師更強。
最可氣的是,打了整整三個月,國民政府似乎沒有考慮過應急方案,萬一作戰失利,如何節節抵抗,掩護幾十萬大軍安全撤離?或者有,但肯定沒有認真執行。
幾十萬大軍蝟集在狹小的上海地區,既沒有在縱深布置二線部隊,又沒有妥善利用原有的國防設施。蘇嘉一線有花巨資重點建設的國防工事,構築了大量鋼筋混凝土堡壘,證明國民政府對日軍占領上海是有所準備得。
可是這些本應擋住日軍的堅固工事,在整個會戰期間沒有做任何準備。一聲撤退令下,奉命使用工事的部隊卻沒有堡壘大門鑰匙,有的被當地保長帶走,有的根本不知道在哪,使堡壘完全變為擺設。
第四是這個仗打得糊塗。參加淞滬會戰的中國軍隊不可謂不精銳,但比起日本或列強的軍隊來,中國軍隊的戰術和技術都太落後了,大多數軍官隻會命令士兵發起密集衝鋒,英勇的中國士兵在敵人陣地前成片倒下,血流成河卻毫無進展。
最極端的一個戰例,一個營的中國軍隊在巷戰時沿著馬路衝鋒,被日軍沿著上海小弄堂繞到背後,兩頭用機槍一堵,一個營幾百號人無一生還。
一支隻會打低水平內戰的軍隊,無論實戰經驗有多麽豐富,一旦遇到步炮協同、立體化火力的現代軍隊,很難有什麽勝算。整個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取得的勝利不多,是用人命填出來的。
為了加強攻擊力,國民政府還動用了唯一的裝甲兵團,有幾十輛德製、意製坦克,配屬給第36師使用,一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指揮坦克的步兵軍官不懂配合,不肯讓步兵保護坦克,致使坦克孤零零地投入巷戰,結果全部被日軍摧毀,中國裝甲兵團損失殆盡。
淞滬會戰最後的失敗是塌方式的,日本第10軍在杭州灣登陸,抄襲中國軍隊的後方。而中國守軍隻有一個營,本來有一個師,剛剛被抽調到上海前線,這種顧頭不顧尾的部署被日軍趁虛而入。11月8日蔣介石下令撤退後,士氣瞬間崩潰,各部紛紛奪路而逃。
淞滬會戰充分暴露出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低下,步兵隻會人海衝鋒,炮兵不會防空、防炮,剛開幾炮便被日軍空地火力炸毀,不會集中使用、不肯抵近射擊,使步兵無法得到足夠的火力支援。當時列強眼裏的中國軍隊,大概跟現在我們看黑蜀黍差不多,中國人也會打仗?
第五是戰備工作做得糊塗。由於一直處於內戰之中,國民政府沒有建立一套現代化的國防動員係統,軍隊裏既有主動請纓報效國家的熱血青年,也有強抓的壯丁,補充兵員更是五花八門。
守衛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番號是88師524團1營,88師正是德械師之一。打了三個月,88師下屬的士兵早已換了好幾茬,德國教官訓練出來的老兵和基層軍官所剩無幾。
於是,上峰把湖北保安團補充給88師,在他們看來,保安團好歹扛過槍,總比壯丁要強一些。憑這些沒有接受過正式訓練,更沒有見識過戰爭慘烈的保安團“老兵”,88師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國民黨軍隊後來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各軍、師開始組建補充團,新兵先要在補充團完成各項訓練,一進入作戰部隊就能打仗,否則再強的部隊,幾仗打下來便是滿營菜鳥新兵,戰鬥力急劇下降。
淞滬會戰從8月13日打到11月8日,中國軍隊傷亡超過33萬,犧牲1名軍長、4名師長、28名團長、44名營長。其中既有蔣係的中央軍,也有各種各樣的雜牌部隊,同樣在抗日戰場上奮勇殺敵。
中國空軍幾乎集結了所有能戰鬥的300餘架飛機,擊落61架敵機,擊沉擊傷巡洋艦在內的十餘艘敵艦。在優勢敵人的攻擊下,中國空軍拚光了戰機,作為空中力量已經不複存在。
最悲壯的是中國海軍,在明知敵不過擁有航空母艦、戰列艦的日本海軍的情況下,中國海軍選擇了自沉於江陰要塞水麵,阻截長江航道裏的日本軍艦、商船。失去軍艦的水兵用步槍、用水雷繼續抗擊侵略者。
日軍承認的傷亡是40372人,加上中國軍隊撤退後的戰鬥,日軍戰死人數達到2萬多,受傷4萬多。在會戰前,日本陸軍總兵力為45萬,臨時動員後備役才湊出30萬人馬。
如此巨大的傷亡,使日本國內對侵華戰爭的支持力度大為下降,日軍吸取了教訓,開始在以後的戰鬥中虛報傷亡,以減少戰爭的負麵影響。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被日軍稱為“苦戰”、“艱難”的幾千人戰鬥,其戰死人數卻是個位數,這還是以頑強、敢拚命著稱的日本軍隊嗎?
另一方麵,為了應對中國軍隊的抵抗,日本不得不進入戰時狀態,動員更多資源用於戰爭,陸軍兵力急劇擴充到一百萬人以上,整個國家滑向瘋狂擴軍及對外侵略擴張的深淵,直到毀滅於這種瘋狂。
淞滬會戰已經過去了85年,後人可以評論那些中國軍人的不足,卻必須敬佩他們的精神,也許他們還不夠完美,但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侵略者的刺刀。
淞滬會戰的失敗,是中國全方位落後,又深陷內戰幾十年的必然結果,是一個民族涅槃重生必須付出的代價。正是這次會戰,使中國的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提高,中國軍人、中國人從來沒有這樣團結過,我們不會投降,我們會戰鬥到勝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