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4年之前,中國是沒有壓力鍋的,為了縮短我國與國際炊具製造先進的差距,作為在國家工業基地的沈陽黎明鋁製品廠勇挑重擔,接下了研製壓力鍋的任務。
當時的黎明鋁製品廠是由1956年十幾個私營小五金廠合並而成的,隻能生產湯勺、鋁盆、鋁飯盒等之類簡易產品,但即使在這樣惡劣的工作水平下,也要把壓力鍋造出來。以廠長、車間主任和工程師為基礎指導的壓力鍋研製小組成立了,他們製定了“開始照貓畫虎,以‘洋鍋’來鑄‘中國鍋’ ”的方案。為了解決密封問題,工程師林耕帶著大家反複實驗,和橡膠廠的技術人員一起研究配方,改進膠圈的厚度和密度,最終解決了壓力鍋密封的問題,後來,輕工部製定壓力鍋密封圈橡膠標準,就是以此次研製的配方為主的。
研製小組還麵臨著還要讓鍋體和鍋蓋嚴絲合縫的問題,經過技術員不斷攻關,發明了壓力鍋切牙子的複合模具,一次性將六個牙子全部切下來,大大縮短了工期。在樣品出來後,還要對壓力鍋進行鑒定,為了推進第一口壓力鍋的鑒定檢測工作,廠領導請示組織開展了市級鑒定會。經過一項項嚴格的考試,1964年6月新中國第一口壓力鍋順利投放市場。
經過100多個鏖戰的日日夜夜,壓力鍋終於進入人們的生活。從此,中國人民也擁有了自己品牌的壓力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