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一篇
對今天生活在和平時期的年輕一代而言,“核武器〞這種一直存在的事物,重像是曆史書裏的概念,從未對我們的日常構成具體威肋。甚至包括戰爭,它每天都在世界許多地方發生著,習慣了和平的人們卻總以為它已遠去。
在拍攝了《敦刻爾克》一部關於過去已經發生的戰爭的電影)《信條》(一部開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的電影)之後,克裏斯托弗 •諾蘭把他的野心和技藝集中在科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身上——這位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物理學家,既是迅速結束二戰的功臣,也是把世界引向更大、更恐怖的核戰爭的麻煩製造者。在他身上,匯集了20世紀物理學成就與各和政治傅弈的結果,複雜的個人進擇同時關聯輕易改變時代變化的開關。《奧本海默》正是要將我們拽入那個戰爭與和平的臨界時空,體驗情論和能量同在的世界。
初次觀看《奧本海默》的觀眾,在3個小時密集的的信思轟炸裏,可能很難快速梳理奧本海默的一生。影片以繁雜而嫻熟的敘事技巧製造了觀看門檻,同時形式地成為一種隱喻,表示主角經曆的生命正是這樣複雜而分裂。
《奧本海默》以裂變(fission) 與“聚變 (fusion)”兩條線展開敘事。“裂變”線,從奧本海默(基裏安•墨菲飾)的主雙現角出發,回憶他的個人生涯;“聚變”線,從政客劉易斯•斯特芳斯(小羅伯特.唐尼飾)的視角出發,回憶他服中的奧本海膚。諾蘭通過彩色和黑白國麵區分了兩個視角,奧本海默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彩色片段,華麗而街爛:而他後半生經曆的政治迫害,通過象征“冷戰”的黑白色畫麵切入,逐漸黯淡,終成悲劇。
讓我們把諾蘭擅長的多層嵌套敘事按照時間順序重新梳理一遍
奧本海默出生在20世紀物理學飛速發展的時代。在他的青少年時期,這些閃耀的科學群星已構成他成長的“幕布”
愛因斯坦,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尼爾斯 •玻爾,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提出了量子不連續性,成功解釋了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量子力學奠基人。薛定諤,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創立了波動力學,通過熱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生命的本質,量子力學奠基人。
維爾納 .海森堡,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創立量子力學。
對天資聰穎又自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奧本海默來說,同時代星光熠熠的科學家們既是他追隨的榮耀,也是使他不斷感到挫折的壓力。
影片從一開始就向我們展示了奧本海默敏感細式的內心。他問讀艾路特的《荒原),凝視畢加素的畫作,聆聽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藝術和科學在他內心深處有著龐雜湧動的能量,他像一個不斷汲取能量的人,既在消化那些卓越的事物,也想融合它們達到同等卓越。求學時期的奧本海默內向而敏感,甚至明顯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幸運的是,他趕上了量子力學這趟閃耀的物理學末班車,認識玻爾井受之啟發,奧本海默把量子物理學帶到美國-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學,他開始了執教生涯。
成為老師之後的奧本海默明顯打開天地,他變得自信、健談、平易近人。飛快的語速配合飛快在黑板上留下複雜公式的雙手,還有指間不斷燃燒的香煙,這個迷人的優雅形象使他成為備受學生歡迎的明星人物。1939年9月1日,奧本海默和他的學生哈特蘭•斯奈德共同發表了關於黑洞的論文——今天的物理學家一致認為,這才是奧本海默在物理學上真正的成就。但因為關於“黑洞”•的設想太抽象前衛,這篇論文當時沒有得到太多關注。而他最大的學術成就又恰恰被當天發生的大事件奪去風頭希特勒對波蘭發動襲擊,二戰正式爆發。
原子彈
作為猶太裔學者,奧本海默很快加入了反戰潮流。他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也與左翼人士密切往來,持續對歐洲戰場上的難民捐款,並開始展示自己的政治興趣。另一方麵,物理學界“核分裂現象”的發現,使當時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認識到,核武器遲早會被發明出來,而最恐怖的可能是被希特勒發明出來作為他更進一步毀滅種族的器。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被卷入太平洋戰場。美國政府啟動了 “曼哈頓計劃”,旨在先於希特勒製造核武器奪取二戰勝利。
奧本海默個人生涯的輝煌時刻就此開啟。時年38歲的他與“曼哈頓計劃”領頭人萊斯利.格羅夫斯將軍(馬特•達
蒙飾)成為搭檔。在奧本海默的建議下,他青年時最愛的新墨西哥州成為巨型試驗場,“曼哈頓工程〞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荒涼士地上迅速建起幹人小鎮,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家人被召喚至此,共同為製造原子彈投入工作。
這段經曆對奧本海默和當時所有奮鬥討的科學家來說,都是銘刻一生的築夢之旅。盡管後來我們知道,這個“夢”既以原子彈的製造成功結束,也以原子彈被投放的噩夢結束,但對當時身在其中的人們而言,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先於希特勒製造出原子彈,結束戰爭。
對奧本海默來說也是如此。狂熱彌漫了洛斯阿拉莫斯。《奧本海默》中最宏大的視覺和聽覺奇觀也集中展現了諾蘭電影的魅力--原子彈爆發成功的那一 刻,觀眾和IMAX巨型銀幕裏的科學家們-起,同時感受到了末知恐懼降臨的瞬間和試驗成功的巨大喜悅。
1945年8月6日,美國對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三天之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眾所周知,原子彈的出現是終結二戰的關鍵事件,但同時,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也正式開啟,世界被核軍備競賽的陰影籠罩— 當時的人們都擔心核彈的按鈕隨時會被另一方按下,有人竭盡全力製止軍備競賽,有人竭盡全力製造更有殺傷力的武器。他們都是為了和平。
………
………
《奧本海默》並非要塑造一個英雄的神話。這位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二戰時期的技術官僚。站在城爭與和平的交點上,站在科技與政治的交叉點上,麵臨諸多複雜的選擇,選擇也造成了更複雜的結果。
我們不會對他有百分百的崇仰和同情,也不會對他有百分百的憎恨。因為他的個性中有善良也有邪惡,有正直也
有虛偽,有專注也有多情,有堅韌也有脆弱•…始終極端的兩麵性在奧本海默身上融為一體,以至於他每一個選擇似乎都在通向不斷的連鎖反應,裂變,聚變,裂變,再棸變熱情和冷漠是同-個人,政客和僧人也是同一個人,無法想象這樣複雜的人按下了核爆炸的按鈕,把科技發展和政治對抗的結果帶到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至今都在核武器的陰影下,短暫地享有和平,又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戰爭。
對諾蘭而言,他終於有機會將自己擅長的多層嵌套敘事用在一個與之相稱的人物身上。奧本海默真正擁有複雜分
裂的人格,將這樣碎裂的敘事結構對比他的性格與命運,就像一個精密的齒輪嚴絲合縫地轉動了另一個齒輪。我們無法以正確和錯誤公義與邪惡簡單評價奧本海默,但絢爛的電影語言已帶我們深層窺探他多變的內心,再一次真
實模擬科學家處於臨界時空的選擇。也許諾蘭和他的創作團隊相信,這樣一個充滿悖論、危機重重的時空又要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