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DNA身份認證鑒定有了新方法
2013年09月06日 11:33 人民網
廣州東方博物館的專家運用“陶瓷跡型學”方法鑒定文物
原標題:古陶瓷鑒定有了新方法?
從雷人藏品迭出的冀寶齋,到近年來頻頻曝出的文物造假事件……古陶瓷鑒定成了“說不清、道不明”的領域:一方麵,文物造假技術的突飛猛進,讓不 少贗品“以假亂真”大行其道;另一方麵,古陶瓷、古書畫鑒定長期以來依賴“眼學”,缺乏科學、理性的“鐵證”,始終困擾著文物鑒定界。
近日,一項旨在尋找古陶瓷“DNA”身份認證的研究在廣州番禺對外發布。該項目由廣州番禺博物館和廣州東方博物館聯合進行,雙方組建的“東方陶 瓷跡型物證研究中心”,在位於廣州亞運城的東方博物館掛牌成立。東方博物館館長周勇認為,這一嶄新的陶瓷鑒定方法,或許會更容易得到普及。對此,南方日報 進行了深入采訪。
通過DNA鑒定古陶瓷?
文物造假技術的層出不窮,讓贗品“以假亂真”,最著名的一起文物造假案例是上世紀90年代,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上出現了一批陶俑。在這之前,有北魏大墓被盜的傳言,專家鑒定這批為真品北魏陶俑,結果,中國曆史博物館花了80萬元,故宮[微博]花了10萬元收藏這批“假文物”,鬧了一場笑話。
“中國傳統的文物鑒定,一直是講感覺的經驗性人證,得出的鑒定判斷在邏輯上是或然性的,總會說‘應該是、可能是’;但講科學物證得出的鑒定判斷應該是邏輯上的實然性,即‘它就是’或‘它就不是’。”周勇說。
審美可以講感覺,但鑒定一定講證據,而且要講物證。為了找到陶瓷鑒定更科學的方法,周勇帶領的東方博物館團隊與番禺博物館一道展開了持續數年的 研究,逐漸建立了一套“陶瓷跡型學”體係。“陶瓷跡型學研究,主要是研究陶瓷風化的痕跡。好比公安係統破案依靠指紋、彈道、DNA提取物證破案一樣。”周 勇說。
國內的文物鑒定長期以來依靠“眼學”。但在文物造假技術發達的今天,與贗品博弈,傳統“眼學”也許並不夠,在這樣的情形下,周勇的團隊把眼界深 入到微觀,用600倍的光學顯微鏡拍攝瓷器釉層表麵,對釉層的結構、組成以及和外界關係等層麵“取證”,然後從風化學理、釉層變化機理上尋找瓷器 “DNA”,期待給文物定真偽,給陶瓷鑒定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提供“鷹眼”的證據。
借助科技進步,東方博物館的美國研究員馬士寧,研發了瓷器三維拍攝方法。他認為,讓瓷器釉層表麵造假的痕跡,在三維立體拍攝技術下,可以輕易地被外行“一眼識破”。
普通人也可鑒定文物?
作為廣州麵積最大的私立博物館,東方博物館這次與公立的廣州番禺博物館聯手推動研究,是否會掀起古陶瓷鑒定的新一輪革命?
以往的曆史證明:民間過去是將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力軍。“私立博物館麵臨很大的競爭,它們如何能真正立足、生存?其中一個生命 線就是靠公信力,要確保博物館裏的藏品是真的。”周勇告訴記者,公立博物館大部分藏品來源有序,因此鑒別文物真偽的壓力不大,但對於私立博物館來說,鑒別 文物真偽就成了一道“生死線”。
對比河北冀寶齋博物館中造假文物引發的波瀾,如何防止假文物流入博物館,成了像周勇一樣運營著私立博物館的文博人士最為擔心的問題。
廣州東方博物館占地30畝,總建築麵積約8000平方米,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整個建築簡而不陋、藏風納氣。當中陳列了周勇以及廣州一些收藏家的600餘件藏品。
為了尋找私立博物館賴以生存的根基,為了把真品文物傳承下去,周勇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陶瓷鑒定研究。直到創立“陶瓷跡型學”這門新學科,他開始看到一絲曙光:私立博物館或許能帶動文物鑒定,塑造私立博物館的公信力。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技術開始被廣泛地應用到古陶瓷鑒定中。但周勇表示,當前的科學鑒定方法都有局限性。如:X熒光成分測定法,隻說 是成分相符合,卻不能直接斷代。再如“熱釋光測年法”,這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一種科學鑒定手段,但會對樣品有破壞性,因為要鑽下一小塊進行測定,較薄 的瓷器就無法測定,鑽穿了的瓷器會失去經濟價值。測定的年份一般含有正負100多年的誤差,有的瓷器熱釋光弱不適合熱釋光技術測試。同樣,碳14技術測定 的年份誤差更大,難以精確為瓷器斷代。
周勇認為,“陶瓷跡型學”借助跡型物證為瓷器驗明真偽;再借助專家的眼睛以器型、紋飾、胎等作為依據為瓷器斷代,古陶瓷鑒定的許多難題就可能“迎刃而解”。
配合“跡型學”創立,學術團隊曆時數年的第二本專著《元青花跡型研究與物證鑒定》也將在年底出版。“千百年來,陶瓷鑒定知識一直都是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而《陶瓷跡型學概論》提出的新體係更便於普及,普通人學習一段時間後也能練就鑒別文物的‘火眼金睛’。”周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