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初創於康熙晚期,盛燒於雍正、乾隆。到了嘉慶、道光時期,彩瓷 以粉彩為主流。
粉彩是景德鎮窯在五彩的基礎上及“琺琅彩”的影響下創製成功的又一種彩瓷。它的獨特之處,是在彩繪時攙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 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一種粉澗的感覺,因此被稱為“粉彩”或“軟彩”。
收藏粉彩時,首推清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清末時期粉彩瓷器並不突出。雖說現在不值什麽錢,但是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因為這個時期民窯粉彩瓷器真品較多,對Cheap的收藏者如西門之類來講相對容易,有些把握,比較少有贗品之憂。清末粉彩器比同時期民窯青花器價格高,有“一粉彩頂三青花”之說,陳設器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所以如果器型完整,畫工精細,價位合適的,收下來也無妨,像回家路兄說的,畢竟有那麽多年放在那裏。
請看一個清末民窯粉彩花鳥盤。寬37.8厘米。
廣 彩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指廣州燒製的織金彩瓷及其采用的低溫釉上彩裝飾技法。亦稱“廣東彩”、“廣州織金彩瓷”。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豔、金碧輝 煌為特色。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廣彩的全稱是“廣 州織金彩瓷。廣彩的生產始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當時廣州工匠借西方傳入的“金胎燒琺琅”技法,用進口材料,創製出“銅胎燒琺琅”,後 又把這種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為著名的琺琅彩,這是廣州彩瓷的萌芽。
所謂織金彩瓷,就是在各種白胎瓷器的釉上繪上金色花紋圖案,仿佛錦緞 上繡以色彩絢麗高雅華貴的萬縷金絲,然後用低溫焙燒而成。作為廣州彩瓷初期產品的琺琅彩,以其高貴豔麗的特色,備受中外富豪貴族的喜愛,清廷列為貢品,外 國一些王室貴族派官員專程來廣州求購。後來幹脆由歐洲商人帶來彩瓷圖樣由中國商人按要求製造,專供出口。那時廣東商人從景德鎮運來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藝 仿照西洋彩畫的方法加以彩繪,再焙燒而成。後來廣彩藝人繼承明代彩瓷的藝術特色,吸收西洋畫法,繪上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風格圖案,逐漸形成獨特的嶺南藝術 風格,並將許多圖案固定下來,成為廣彩的傳統花款,例如花籃、龍鳳、彩蝶、金魚、古裝人物等。最常用的構圖是用花邊圖案圍出若幹形狀各異的空格,在空格內 繪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設圈格,進行滿花彩繪,表現一花多姿,百花齊放的畫圖。
廣州織金彩瓷的風格不同於以景德鎮代表的江西彩瓷, 廣彩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廣彩是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以色彩豔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廣彩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 金銀彩絲織於白玉之上,顯得是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有一首詩十分概括和形象地總結出廣彩的特色:“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 春花飛上銀瓷麵。”
仿製廣彩成本很高,對技法、材料、工藝的要求也很高,所以目前在瓷器市場,廣彩是最少被仿製的。廣彩造假的成本很高, 一些特定的原料隻在當時使用,現在已經不能找到這種材質。他說,由於礦物質含量不同的原因,清三代的廣彩表麵摸起來更加粗糙凹凸,而仿品則相對光滑。對於 假貨不必太擔心,目前廣彩市場的假貨並不多。
請看一個廣彩帶蓋罐和一個大碗。廣彩帶蓋罐26 X 10.6厘米。碗 25.5 X 16厘米。請回家路兄看看是不是五十年代出口瓷還是早些的。畫工都OK。
廣彩帶蓋罐
廣彩碗
廣彩日本瓷的產生背景是:49年後,大量廣彩師傅搬到香港和澳門,成為另一個廣彩基地。文革期間大陸瓷器生產停頓,香港無加工材料,被迫從日本進口瓷器胎體進行廣彩加工。外貿人士另外的說法是,標注日本生產,是品質保障的符號,在歐美更受歡迎。後來大陸生產恢複,海外就再沒有這類產品了。所以這些 6,70年代的產品具備一定的曆史價值,並沒有銷售大陸。許多出口瓷器的藝術加工質量要高於內銷產品。國內一些資深玩家自己沒有,斷言港澳出口瓷器無收藏價值,意見偏頗了。
請回家路兄和文學城各路神仙指點。西門鞠躬。。。。。。
(部分內容引自百度百科並作一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