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簡稱西線調水,是從長江上遊調水至黃河。即在長江上遊
通天河、長江支流
雅礱江和大渡河上遊築壩建庫,壩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用引水隧洞穿過長江與黃河的
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入黃河 是從長江上遊幹支流引水入黃河上遊的跨流域調水的重大工程,是補充黃河水資源不足,解決我國
西北地區幹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工程。
概述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簡稱西線調水,是從
長江上遊調水至
黃河。即在長江上遊
通天河、長江支流
雅礱江和大渡河上遊築壩建庫,壩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用引水隧洞穿過長江與黃河的
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調水入黃河 是從長江上遊幹支流引水入黃河上遊的跨流域調水的重大工程,是補充黃河水資源不足,解決我國
西北地區幹旱缺水,促進黃河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工程。
[1]
黃河是我國西北、
華北的重要水源。
黃河流域多年平均
徑流量580億立方米,20世紀
5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徑流量122億立方米,到90年代,年均耗用河川徑流量已達307億立方米(其中流域外耗用106億立方米);20世紀50年代入海水量480億立方米,90年代僅120億立方米。嚴重缺水,造成
黃河下遊頻繁斷流,供需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水質汙染加重,對河口地區的
濕地和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使黃河主河槽淤積增加,平灘過流能力減少,防洪負擔加重。1999年對黃河幹流實行水量統一調度以來,斷流的現象雖有緩解,但黃河流域屬資源性缺水地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西部大開發的實施,需水量不斷增加,黃河流域未來缺水的形勢更為嚴峻。據預測,黃河流域在充分考慮節水的情況下,下遊流域外供水按國務院
分水指標控製,正常來水年份2010年流域缺水40億立方米,2030年缺水110億立方米,中等枯水年份缺水更多。
缺水將成為黃河流域和相關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製約因素,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解決缺水的根本途徑。南水北調西線、東線、中線調水工程,與長江、黃河、
淮河和海河形成東西互濟、南北調配的水資源網絡,共同解決我國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已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西北各省區和沿黃人們熱切盼望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早日實施。
早在1952年,黃委會就組織從通天河調水入黃河的線路查勘。 根據
毛主席和黨中央、
國務院的指示,黃委會在
中科院的配合下,在1958~1961年間進行了西線調水查勘工作,涉及有
怒江、瀾滄江、
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範圍約115萬平方公裏。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黃委會又組織了幾次西線調水查勘。1987年國家計委決定在“七五”“八五”期間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超前期規劃研究工作,研究從長江上遊通天河,支流雅礱江、
大渡河調水入黃河上遊的方案,調水工程區範圍較50年代縮小到30萬平方公裏,這項任務曆時10年,於1996年完成。1996年7月開始規劃階段的工作。2001年5月,水利部組織專家審查通過了黃委會提交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報告,這在西線工程的曆程中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此後,水利部及時部署第一期工程轉入項目建議書階段。
回顧50年的曆程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西線工程的認識不斷提高、思路不斷調整。1978年以後的研究認為:西北地區缺水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與之相適應調水工程也應從小到大,分期開發,逐步擴展。因此調水工程規模要控製在一個適當的限度內。基於這樣的認識,國家計委1987年確定的工作基本思路,就是在原來大範圍、大工程規模、大調水量的總體布局框架下,縮小研究範圍,提出從距離黃河較近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調水200億立方米左右的方案進一步勘查。工作中根據隧洞開鑿技術的發展和
青藏高原寒冷缺氧、人煙稀少的特點,將輸水線路從明渠為主轉變為以隧洞為主,從著重研究抽水方式轉變為著重研究自流方式。
1997年至2001年的規劃階段,結合超前期的研究,工程方案研究範圍確定北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黃河源頭,南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省
甘孜一帶,按照“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漸進”的思路,最後推薦位於海拔3500米左右的工程總體布局方案。海拔3500米左右的地區,自然環境相對較好,有森林、農田,適於人類活動,對勘察、設計施工、運行管理都有利。
2001年5月,水利部組織專家審查規劃報告時,同意工程分三期實施的方案。第一期調水40億立方米,第二期調水達到90億立方米,第三期調水達到170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供水目標是,與西部大開發緊密結合,主要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基本滿足黃河上中遊6省(區)和鄰近地區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時促進黃河的治理開發,促進上中遊的河道治理,並相機向黃河下遊供水,緩解黃河下遊斷流等
生態環境問題。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經過50年的曆程,在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關心下,終於納入國家
基本建設程序,迎來了大幹快上的大好局麵,我們一定不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加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的步伐,抓緊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爭取早日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
西線工程
2002年12月國務院批準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的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遊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上遊”,以解決黃河上、中遊的青海、甘肅、寧夏等省份的用水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南水北調的西線工程具體方案仍未定稿。有專家提議從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調水,順著青藏鐵路到青海省格爾木,再到
河西走廊,最終到達新疆。同時實現引雅魯藏布江水,穿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過阿壩分水嶺入黃河。
計劃年引水“ 2006億立方米,相當於4條黃河的總流量!!!!!!。
[2]2011年6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透露,連續的旱情讓國家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考慮西線調水思路。
南水北調工程(5張)
原因分析
在3日下午科學媒介中心舉辦的“科學看待氣候與水電發展媒體座談會”上,王光謙說:“原來以為這是50年之後的事,現在卻有必要著手考慮了。”
為何要西線調水,王光謙解釋說,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江、黃河中下遊流域的用水量大增。由於受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地表荒漠化嚴重,長江、黃河上遊來水也日益減少。另外,多地大量開采地下水,如今,北至哈爾濱,西到烏魯木齊,東達上海,南到海口,幾乎所有大中城市都因超采地下水而出現地下漏鬥。“這種生產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續的,而西南等地區的豐富水資源還有一定的開發潛力。”王光謙說。
而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上的雅魯藏布江、怒江和瀾滄江等江水在我國境內開發利用很少,大部分都流到境外東南亞和印度等國家。
前景展望
專家預計,西線調水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西北的沙漠,減少沙塵和沙塵暴的發生,使西北土壤幹旱變濕潤,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將發生顯著變化。
相關調研
王光謙告訴記者,一位原中央領導召集王光謙等人聽取了有關西線調水的匯報,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西線調水到時間了”。
記者注意到,有關西線調水的方案目前正在多個層麵開展調研和論證。除了上述兩個西線調水方案外,另有專家提出了“藏水北調”等多套方案,大意都是將青藏高原大量的水資源調往中國的西部、北部地區。
據悉,王光謙等人率領的研究團隊和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正在組織專家開展西線調水的可行性研究。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設計院總工程師、西線調水項目設計總工程師景來紅等人已經開展了西線調水工程前期工作的調研,並取得初步成果。黃河水利委員會曾表示,西線調水方案從當地生態環境角度考慮,規劃的下泄水量和調水量都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