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烏魯木齊市“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發生後,美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不過,與去年“3·14”西藏打砸搶燒事件的報道不同的是,由於中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發布信息透明度較高,美國媒體此次沒有完全一邊倒地進行負麵渲染,報道相對客觀、平衡。
大多援引新華社報道
事件發生後不久,美聯社就進行了跟蹤報道,並不斷更新消息。美國東部時間7月7日,《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報紙就都在頭版刊登了大篇幅報道,稱“中國西部省份新疆發生暴力衝突”。
這些媒體均援引“中國官方通訊社”(新華社)的報道稱,新疆的暴力事件已造成156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紐約時報》報道說,“通過中國國家電視台的畫麵,可看到示威者襲擊市民,並對倒地的市民拳腳相加,以及烏魯木齊市被砸爛和燒毀的商店,還有被燒車輛的殘骸。”
《華爾街日報》援引新華社的報道稱,警察已經逮捕了1434名犯罪嫌疑人,並已對嫌疑人展開調查。
美國《時代周刊》則指出對這次新疆暴力事件,中國媒體采取了不同於以往的應對措施。在事件發生24小時內,中國媒體便將事實及時呈現,真正吸取了西藏 “3·14事件”中被動報道的教訓,也從四川地震的開放式報道中收獲了很多經驗。正是因為地震發生後中國媒體及時、主動報道,從而引發了各國人民的同情。《時代周刊》還說,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幾個月前曾要求,中國主流媒體對負麵新聞也要及時報道,在掌握事態發展的同時也要呈現事實。中國媒體在這次事件報道中也是按此要求去做的。另外,外國媒體在這次事件中也被允許進入烏魯木齊地區,目睹當地被破壞的情況。
美聯社在介紹新疆的重要性時稱,維吾爾族人聚居的新疆自治區,麵積足足是美國本土(除阿拉斯加外)第一大州得克薩斯的3倍,並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亞國家比鄰。
“對中國政府的一次考驗”
許多西方媒體都認為,如何處理“7·5”事件,是對中國政府的一次考驗。
《華爾街日報》認為,由於中國目前的世界地位日益重要,被關注程度不斷增加。中國政符如何處理這場危機,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會產生重要反應。
該報認為,如果中國政府處理方式過於強硬,會招致國際輿論的譴責;但如果處理不到位,又會引起反彈,從而使中國長期以來保持新疆地區穩定的努力付之東流。
不少媒體認為,如何處理民族問題,對中國而言“確實不是易事”。《華爾街日報》在另一篇報道中也對比了美國政治家們的窘境。該報道指出,目前對一些維吾爾人的處理,也成為了美國的“政治心病”。這些維吾爾人就是目前還關押在關塔那摩美軍基地的恐怖主義嫌疑人。美國當局不放心把這些人遣返中國,但又不願收留這些囚犯,隻好到處尋找這些人的“推銷地”。
德國有媒體片麵報道
本報駐德特約記者 葉青 發自漢堡
7月6日晚,中國駐慕尼黑總領館遭到“東突”分子的襲擊。“東突”分子用自製的燃燒瓶、石塊向領館建築投擲,引燃了懸掛的國旗,臨街玻璃也被石塊打碎。同時還有“東突”分子試圖用雨傘襲擊在慕尼黑街頭的中國人,被警察及時製止,所幸沒人受傷。德國《明鏡》周刊、《萊茵郵報》等均對此進行了報道。
新疆烏魯木齊“7·5”打砸搶燒嚴重犯罪事件發生後,德國媒體悉數開動,對此事件的過程和背景進行高密度報道。
德國《世界報》報道說,總理默克爾對新疆發生的騷亂高度關注,並表示要在G8峰會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此問題展開會談。《明鏡》對“7·5”事件的報道,立場偏向“疆獨”分子,片麵指責中國政府,別有用心地說什麽新疆對北京擁有巨大的戰略價值。德國《明星》新聞周刊則歪曲事實,挑撥民族關係。
德國《萊茵郵報》還以《讓北京畏懼的女人》為題,對“疆獨”分子熱比婭進行了傾向性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