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本政,民國時期東北地區一位飽受爭議的人物。
他原本是出身貧寒的普通百姓,卻因“運氣”結識了日本特務,從此踏上了一條賣國求榮的不歸路。
抗日戰爭期間,他不僅為日本提供巨額捐款,甚至捐贈了40架戰鬥機,成為了切切實實的漢奸。
作為一名中國人,他為何甘願為日軍賣命?他所犯下的罪行最終有了怎樣的下場?
與日本的接觸,靠賣國獲得財富
張本政,清朝末年出生在旅順的一個貧寒家庭。
甲午戰爭前夕,張本政在一家旅順的酒館謀得一份打雜的工作。
這家看似普通的酒館是由日本特務高橋騰兵衛設立的間諜據點,專門用於搜集中國軍事情報。
1894年,張本政因為生活困難,就在這裏打工,沒想到就認識了高橋騰兵衛,並且還經常為他效力。
由於張本政頭腦靈活,很快便引起了高橋的注意,並想將他收為己用。
高橋不僅給予他一些金錢上的優待,更在事業上給予他不少幫助,通過經濟上的資助解決了張本政的債務問題。
之後,在他的幫助下,張本政獲得了從日本銀行借貸的機會,這些資金讓他很快在船運業發展起來,最終創立了“政記輪船股份有限公司”。
由於日軍的庇護,政記輪船不僅在東北各大港口城市間自由通行,還享有日軍提供的關稅減免和貿易優惠。
借助這些便利條件,張本政在商界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他不僅成為東北運輸業的重要角色,還逐漸將業務擴展到銀行、製鐵廠、油坊等多個領域。
此後,他不僅將政記輪船作為為日本服務的運輸工具,還時常通過人脈為日本特務提供情報。
麵對金錢的誘惑,他不再掩飾自己的賣國意圖。
他主動與日本當局聯係,利用自己在中國商界的地位,頻繁刺探清政府的軍事部署和地方情報,甚至暗地裏協助日軍運送戰略物資。
每當中日局勢緊張,張本政都選擇將運力投入日軍物資運輸,借此穩固他在日本軍政界的地位,進一步推動他的公司發展。
抗日戰爭期間的賣國行徑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張本政的賣國行徑變本加厲,幾乎無所顧忌地為日本軍方服務。
他的政記輪船公司成為日軍物資運輸的關鍵渠道,為日本軍方運輸軍需物資和生活物資。
通過偽裝,張本政的船隊屢次在盟軍的封鎖下順利通行,成功地將物資送到日軍手中。
1940年,日本軍方號召“獻金運動”,鼓勵各地漢奸捐款,為日軍提供資金支持。
張本政積極響應,不僅捐款74萬日元,還鼓動其他商人參與“共榮事業”。
張本政的賣國行為中最令人發指的,是他捐贈的40架戰鬥機,這一舉動在抗戰史上留下了不容忽視的惡劣行為。
1941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麵臨戰場上的激烈消耗。
張本政認為這是向日軍表忠心的絕佳時機,便出資購置戰鬥機,以充實日軍的戰鬥力。
這些戰機被運往前線,不僅對中國軍民造成直接威脅,也使日本在戰場上增添了火力支持。
而張本政對此視若無睹,反而因自己的“貢獻”而得意洋洋。
在日本人庇護下壓榨同胞,他利用手中的權力瘋狂斂財。
借著日本的“特殊待遇”免除關稅和檢驗,獲得巨額財富的同時,也將中國商界的機密轉交給日方。
之後,日本天皇接見過他,日本軍政當局不僅授予他“五等勳位瑞寶章”。
還以他的名義出版教材,意圖宣傳其“忠誠”事跡,以此作為其他漢奸的效仿榜樣。
戰爭結束後的逃亡與潛伏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張本政的“靠山”轟然倒塌。
對這位曾賣命效忠日軍的漢奸來說,局勢急轉直下,他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已是岌岌可危。
與許多漢奸一樣,張本政深知自己罪行累累,若被清算,等待他的將是正義的嚴懲。
為此,他在得知日本戰敗消息後,立即開始籌謀出逃,希望借助與國民黨的關係逃脫法律製裁。
憑借多年來積累的財富和人脈,他迅速聯係到幾位國民黨官員,以重金賄賂之法換取他們的庇護。
南京國民政府對戰後漢奸的處理較為寬容,甚至在“接收日偽資產”過程中與一些漢奸達成默契。
張本政借此機會,利用國民黨政府的政策漏洞,將一部分資產轉移至他們手中,以此換取較輕的判決
在1947年初的公審中,雖然他被列出八大罪狀,如“捐贈飛機支援日軍”“協助敵人屠殺同胞”等等,但最終僅被判“附逆禍國罪”,判處12年有期徒刑。
這一判決激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認為國民政府包庇漢奸,未能真正懲戒張本政這種“民族敗類”。
然而,張本政對此結果顯得心安理得,並暗自謀劃進一步逃脫刑罰。
張本政被判死刑
很快,張本政便以年邁且體弱多病為借口,申請保外就醫。
國民黨政府對其照顧有加,給他提供了潛逃的機會。
1951年,張本政在天津被捕。
被捕後,張本政被押送回大連,等待人民的審判。
對於張本政的罪行,人民政府組織了大量受害者和曆史證人,揭露其在抗戰期間的賣國行為。
他的罪證確鑿,無可抵賴。
1951年6月,86歲的張本政在大連市被公開審判。
對於大連乃至東北地區的民眾來說,張本政的罪行早已廣為人知,他的賣國行徑曾讓無數同胞陷入日軍的殘暴統治之下。
審判當天,成千上萬的市民聚集在法院外,人們渴望看到這位“民族敗類”被繩之以法,為死去的親友和被壓迫的同胞討回公道。
在庭審中,張本政的罪行一一被揭露,鐵證如山。
在證據麵前,張本政無從抵賴,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麵對庭下憤怒的民眾,他低頭不語,但也未表現出一絲悔意。
對他而言,往日的富貴和權勢早已消散,留下的隻有他對國家和同胞的無情背叛。
當法院宣布判處張本政死刑時,現場響起一片歡呼,民眾的憤怒在這一刻得到宣泄。
張本政的結局,這不僅是對他個人罪行的懲罰,更是對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所有漢奸賣國行為的宣判。
張本政的死不僅象征著漢奸走狗的可恥下場,更是警示著每一個人:在國家和民族麵前,個人利益的追逐不該逾越底線。
那些年,他因財富和權勢背叛民族,最終被銘記在恥辱柱上,供後人唾棄。
張本政的末路提醒著每一個國人:在國家與民族大義麵前,沒有人能夠逃脫正義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