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抗戰時期的步槍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2-06-24 06:29:1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633 bytes)

 

關於中正式和老套筒、漢陽造、湖北條子的區別

這個問題估計是愛看抗戰史,但是對武器不太了解的朋友提出的。中正式是仿的毛瑟工廠在1924年推出的民用外貿版標準型步槍,是著名的毛瑟98K的堂兄弟。而老套筒、漢陽造、湖北條子,在當年被統稱為七九套筒槍,是源自於德國的1888委員會步槍。

這兩種步槍差了36年,就不是一代的東西。按照輩分來算,老套筒應該是中正式的遠方伯父。而因為年代差距很大,二者不同的地方也很多。它們最大的區別,是中正式屬於短步槍,而79套筒槍都屬於長步槍。另外它們的供彈具不同,所使用的彈種也不同。

一、何為中正式、老套筒、漢陽造、湖北條子

在開講區別之前,我們先說這幾種槍都是什麽東西。

1.中正式步槍

所謂中正式步槍,其實是源自毛瑟公司在1924年開發的民用外貿版“1924年式毛瑟標準步槍”,該槍為了適應當時流行的短步槍趨勢,用600毫米槍管代替了G98式毛瑟步槍的740毫米槍管,槍長也縮到1.1米,和當年捷克的VZ24一樣,都是著名的新式短管步槍。

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式毛瑟標準步槍一直隻有民用外貿版,德國軍隊可是沒有采用的。到了1935年,德國陸軍的定型製式步槍是毛瑟M98k而直到1939年,德國人才結合了繳獲的捷克VZ24步槍,把民用外貿版“1924年式毛瑟標準步槍”改進成M1924步槍,到這時候才算有了正式的型號——所以大名鼎鼎的中正式步槍並不是98K,嚴格說起來也不是毛瑟M1924,而且民用外貿版“1924年式毛瑟標準步槍”的中國仿製型號。

2.老套筒步槍

這個就非常清楚了,這槍的正式編號是1888委員會步槍,是德國最早的製式無煙步槍。在引進中國之後,因為其發射7.92圓頭彈,槍口又有個套筒,所以就給它起名叫“79套筒槍”。

該槍初期產量很大,到1898年前總共生產了1,675,000支,曾經廣泛裝備到德軍。但是因為缺點不少,該槍很快就被毛瑟1898步槍所取代,隻能大量出口換錢。因為當時中國人比較認毛瑟品牌,因此德國奸商就將其偽稱為1888毛瑟步槍。而到了抗戰時期,這槍的使用年頭就久了,多數的套筒槍甚至是三四十年之前生產的,比士兵的年紀都大,所以抗戰時期就把它叫做“老套筒”。

值得一提的是,原裝進口的79套筒槍,原來隻能發射7.92圓頭彈,後來德國人把它改進成了能夠發射7.92尖頭彈,這種新型號中國也買了不少。這就是為何在抗日戰場上,能發現裝有7.92尖頭彈的套筒槍漏夾的原因——這種改進過的原裝進口1888委員會步槍,其實應該叫做“新套筒”,以示和發射圓頭彈的“老套筒”相區別。

3.漢陽造步槍

這槍在中國可是大名鼎鼎,其實就是德國1888委員會步槍的國產型號。因為當時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引進的,又在湖北漢陽兵工廠生產,因此叫做“漢陽造”,就是“漢陽廠出品的步槍”的意思。

要說清楚的是,漢陽造也有兩種型號,早期生產的和原型1888委員會步槍完全一樣,槍口是有套筒的。1904年,漢陽兵工廠對此槍進行了改進,去除了槍管的套筒,簡化了生產工藝,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漢陽造標準形象了。所以決不能以槍口有沒有套筒,就說是老套筒和漢陽造的區別,因為這兩種型號漢陽廠都生產過。

4.湖北條子

這其實是漢陽廠步槍的另一種叫法,因為兵工廠是位於湖北漢陽的,所以在民間又被俗稱為“湖北條子”。而由於漢陽造打響品牌需要一段時間,所以所謂的湖北條子,其實指的就是1904年以後生產的沒有套筒的漢陽造步槍——從這個角度來說,民間俗稱的湖北條子,才是我們大家通常認為的漢陽造

在民國時期,“湖北條子、上海擼子、大沽匣子”,那都是國產武器中響當當的名牌,它們分別指的是湖北漢陽仿製的1888委員會步槍、上海兵工廠仿製的勃朗寧1900手槍、天津大沽廠仿製的毛瑟盒子炮。

那時候湖北條子40大洋一支,上海擼子也賣40大洋,大沽匣子至少70大洋,能配齊了那可是倍兒有麵子的事,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士兵扛個湖北條子,達官貴人懷揣上海擼子,至於腰裏能別著大沽鏡麵匣子的,那不是在戰場上威名赫赫的軍官,就是扯旗占山的悍匪了。

二、中正式和它們的區別

而說到中正式和它們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

1.長短步槍的區別

中正式屬於短步槍,全槍隻有1.1米,槍管600毫米。而老套筒、漢陽造、湖北條子都是長步槍,它們統稱為“七九套筒槍”,全槍長有1.25米,槍管740毫米,從射程和長度上都占便宜。這中正式即使加上575毫米的長刺刀,拚刺起來仍然是吃虧的。

2.供彈方式的區別

中正式使用的是五發橋夾供彈,供彈具是一個小長條金屬片,把彈尾卡在裏麵就可以一次性壓五發。

79套筒槍使用的是五發漏夾供彈,供彈具是一個小方盒子,為了減重還打了圓孔,五發子彈裝在漏夾裏麵裝填,從工藝到成本都比較高。另外這種供彈方式下麵是漏的,容易在戰場上進入雜物和泥土,造成更多的故障。

3.所用彈藥的區別

中正式是新式短步槍,根據“新槍兼用舊彈”的原則,它可以通用7.92毫米所有彈種,包括圓頭彈、輕尖彈、重尖彈、穿甲K子彈等等。在抗戰時期,國產中正式用的最多的是輕尖彈。不過該槍因為槍管短,其實最適合用的是重尖彈——問題是重尖彈生產在當時屬於先進技術,那個船尾加工當時國內解決不了,所以隻能湊合用輕尖彈了。而同樣由於槍管短,中正式步槍不能發揮穿甲子彈大裝藥的威力,導致戰前高價進口的3000萬發穿甲子彈,其實並沒有發揮作用。當時換用短步槍作為製式步槍,其實是不合適的。

79套筒槍,大多數用的都是7.92圓頭彈。特別是其中所有的國產貨,都隻能發射老式7.92圓頭彈,想打中正式的7.92尖頭彈,那是有可能要炸膛的。而進口的1888委員會步槍,那就要看是否改進過的。老式的仍然是隻能用圓頭彈。而部分一戰後進口的“79套筒槍,是改進後可以使用7.92尖頭彈的。

毋庸置疑的,這在抗日戰場上,增加了許多的麻煩。時至今日,很多研究抗戰史的人,還分不清楚這兩者的區別呢。

三、關於產量和地位

總而言之,中正式步槍和漢陽造步槍,是抗戰兩大主要的國產步槍。但是由於漢陽造早在清末就實現了穩定生產,而中正式在1935年才引進圖紙,到來得實在太晚,因此其實無論從產量和實際作用來說,在國產步槍中都排在漢陽造之後。

而且中正式步槍不僅數量不足,質量也良莠不齊。南京國府是個標準的買辦政權,連最關鍵的槍炮鋼都依賴進口。在全麵抗戰爆發前,中正式的槍支鋼材來自捷克斯柯達工廠,那是世界一流的鋼鐵廠,因此戰前的中正式質量較好。而就算這時候,中正式也沒有解決零件互換問題。各廠加工工藝都不同,因此零件都不能互換。

到了1937年全麵抗戰開始後,由於對外口岸被日軍封鎖,兵工生產也陷入了困境。在37年~39年間,隻能逐步恢複了漢陽造的生產。這時候的漢陽式與中正式步槍的曆年產量如下:

1937年:漢陽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計60000支 

1938年:漢陽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計50000支 

1939年:漢陽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計71500支 

到了1939年,國府才使用撤到重慶的漢陽鐵廠、上海煉鋼廠,以及劉湘原有的重慶電力煉鋼廠設備,開始冶煉國產鋼鐵,並在隨後製出了鉻鋼及鎢鋼等特殊合金鋼,開始用國產鋼材製作中正式步槍。但是由於造槍材料短缺和質量控製不過關,該槍產量始終上不去。在40-42年間,漢陽造的生產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

1940年:漢陽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計74414支 

1941年:漢陽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計38500支 

1942年:漢陽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計63600支 

直到1943年,國府兵工署才完成該槍的工藝圖紙、製造模具和檢測標準規範化,可以安排三家兵工廠同步生產。這時候中正式步槍的產量才開始提高,並於1945年全麵停產了漢陽造:

1943年:漢陽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計67100支 

1944年:漢陽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計64850支 

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

全部算下來,在全麵抗戰的八年之中,漢陽造生產了22萬多支,中正式生產了25萬多支,二者是差異不大的。而從總產量來說,漢陽造高達近110萬支,就遠勝於中正式的60多萬支了。所以在抗戰時期,漢陽造(準確來說是其中的改進型“湖北條子”),才是中國第一的國產步槍,而大名鼎鼎的中正式,其實隻能屈居第二,它真正產量最高的時期,其實是在45-48年。

而這時候美援步槍大批到來,已經是“花旗中正式”和“三〇美步槍”的高光時期了。

所有跟帖: 

有趣,能否介紹一下輕尖彈、重尖彈的形式與區別 -雇農- 給 雇農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6/27/2022 postreply 02:52: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