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我軍炮彈產量最高的大連兵工廠,是怎樣建成的?
1947年,大連建新兵工廠建成,到了48年已經發展成月產3萬發炮彈以上的大型兵工廠。為什麽我軍能夠擁有這樣一座強大的兵工廠呢?大連當年是蘇軍的勢力範圍,國軍和國民政府輕易不敢染指,國軍偵察機都不敢從上空飛過。在這種情況下,1946年11月我軍認為大連是很好的軍工基地。
建新工廠由此開始籌建。1947年7月,蘇軍將原屬於日本的滿洲化學(滿洲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大華煉鋼廠(大華礦業株式會社)、進和(進和商社)、大連機械工廠(大連機械製作所)、製罐廠(安川組鐵工所和大連鐵工所)及長興鐵工廠、裕民機械工廠、大連鑄造廠等等,完全交給我方整合管理。同時在蘇聯協助下,我軍自己籌劃的引信廠和彈藥廠也陸續建立。東北我軍主要武器裝備是日式的,是蘇軍轉交的80萬關東軍和偽滿洲國軍的武器裝備。所以這些日本軍工廠生產的武器彈藥也完全符合需要,比如炮彈的尺寸和火藥的儲備量,恰好滿足實際情況。
另外除了硬件,蘇軍還轉交了大量原材料和必不可少的技術人員。沒有專業人員,自然是沒法幹的。蘇軍自己在旅大的技術人員並不多,交給中方的主要是日本人,基本都是原來日本軍工廠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骨幹)。由於蘇聯的大力支持以及國軍無法在旅大進行騷擾,建新工廠迅速發展。建立後不過幾個月,工廠擴大到2600多人規模,到1948年底已經有8000多人。建新工廠的產品不少,但最有作用的是炮彈。該工廠主要生產日式山野炮彈,早在1947年就達到月產1萬發的能力。到了1948年,工廠月產炮彈鋼350多噸、發射藥30多噸、引信2萬個、裝配七五山炮彈3萬發。
建新兵工廠在蘇聯人的勢力範圍內,基本沒有任何危險。國軍絕對不敢進攻蘇聯人實際掌控的地盤。廠子的規模很大,因蘇聯人基本將大量日本軍工廠和技術人員,直接轉交給我們。我們接收過來,很快就能以很大數量生產,原材料也是充足的。1948年能夠達到月產75炮彈3萬多發能力,這相當驚人。八年抗戰,國民政府一共隻生產了42萬發75炮彈,平均每個月才4000發。因為旅大是國際港,也為軍火的運輸提供方便。在旅順和大連水域,國軍軍艦是不敢進入的。而進出旅順大連的國際貨船很多。我方使用朝鮮或者蘇聯貨船的名義裝炮彈出港,國軍軍艦無法攔截。大量炮彈可以順利地送到東北全境,也能夠運到山東半島,支援華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