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軍抗日最慘敗仗:五萬大軍僅剩千餘人
1938年10月初,八路軍四縱政委鄧華主持召開了九間房子會議,決定八路軍主力和冀東抗日聯軍全部向平西轉移,西撤整訓,結果慘遭失敗,冀東抗日力量遭受嚴重挫折,出發時的五萬大軍,到達平西的隻有高誌遠部千餘人和薊縣遵化一帶的幾百人。
冀東武裝起義及冀東抗日形勢潛伏的危機,使部隊整訓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
整個冀東武裝起義,從1938年7月6日港北起義和7月7日岩口起義開始,經過一個多月的暴風驟雨,首先在以灤縣、昌黎、樂亭、遷安、遵化、豐潤、玉田、薊縣、平穀、三河地區和開灤煤礦為中心的廣大山地和平原發展起來,並推動了周圍各縣人民參加起義,如盧龍、撫寧、密雲、通縣、順義、香河、寶坻、寧河、武清、興隆、青龍縣等,總計21個縣參加暴動,抗聯係統組建了有7萬多人全副武裝的47個總隊。國民黨和其他抗日軍還有3萬多人。
八路軍第四縱隊的5000餘名指戰員挺進冀東後,分頭並進,先後打下南口、居庸關和昌平、興隆、平穀、薊縣、遷安等縣城,建立了密(雲)平(穀)薊(縣)、昌(平)灤(平)密(雲)、興(隆)灤(平)豐(寧)、承(德)興(隆)平(泉)、豐(潤)玉(田)遵(化)等聯合縣及薊縣、遷安等縣抗日政府,像一把尖刀插向了敵人所謂的“滿洲國”境內,在冀熱邊區連戰連捷,有力地接應了冀東人民發動的抗日大暴動。
冀東抗日聯軍建立以後,兵分多路,四處出擊,相繼攻克樂亭、盧龍、玉田等縣城和唐山礦區,占領了冀東大部分鄉鎮,摧毀了農村全部敵偽政權。致使北寧鐵路被攔腰切斷,控製古冶至昌黎的鐵路達半個月之久。中外嘩然。外國通訊社如美聯社、路透社等均連篇累牘地報道這一事件。
8月下旬,四縱黨委和冀熱邊特委以及八路軍和抗聯各路的主要負責幹部在鐵廠開會,由鄧華主持。李運昌、胡錫奎、李楚離、王仲華、周文彬都參加了會議。會議對冀東暴動後的形勢作了正確的分析。指出冀東大暴動是勝利的,但部隊多,秩序亂,紀律差,需要統一領導和指揮,要抓緊整頓部隊。決定成立冀察熱寧邊區行政委員會,由華北人民武裝自衛委員會領導成員、國民黨人士劉紹襄任主任,並任命了一些縣的抗日政權縣長,加快建立健全各縣的抗日政權。各縣抗日政權,負責統一籌糧籌款,保證部隊供給,建立抗日秩序,訓練抗日幹部,組織抗日救國會等。會議確定了建立、堅持冀熱邊根據地的方針,決定整訓冀東抗日暴動部隊,成立冀察熱寧軍區。會議推舉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宋時輪任冀察熱寧軍區司令員,鄧華任冀察熱寧軍區政治委員,高誌遠、李運昌、洪麟閣任副司令員,軍區下設5個軍分區,由高誌遠、李運昌、洪麟閣在現有起義部隊基礎上各組織一個軍分區,四縱派幹部組織兩個軍分區。這次會議的決定是正確的,對於鞏固冀東暴動的勝利成果,建設根據地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中共冀熱邊特委於8月22日致電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並請轉蔣介石委員長及全國將士、抗戰團體,報告了冀東抗日大暴動所取得的偉大成果,“慶祝冀東的初步勝利,慶祝國共兩黨及無黨派同誌的親密合作”,並表示決心“以堅持的努力,為創造冀熱邊抗日根據地,配合全國抗戰爭取最後勝利而鬥爭”。8月29日,第十八集團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葉劍英致函蔣介石,轉達了這一電文。9月1日,從延安傳來喜訊,中共中央和北方局致電祝賀冀東抗日大暴動的勝利。“中共中央與中共北方局今以十萬分的高興,慶祝抗日聯軍反日反漢奸起義的勝利及與八路軍縱隊的匯合,並向在起義中在前線上死難的烈士及其家屬,致以崇高的敬禮!由於冀東國共兩黨同誌及無黨派抗日誌士的合作,抗日聯軍與八路軍縱隊的勝利,已給日寇以嚴重的打擊,摧毀了冀東漢奸政權,發動了廣大的民眾,配合了全國的抗戰。我們相信這一支在抗戰中新進、生長、壯大的生力軍,定能在冀東各黨派各領袖的合作與正確領導下繼續勝利,創造冀熱邊新的抗日根據地,長期堅持抗戰,給日寇的野蠻統治以更嚴重的打擊,收複冀東。望你們繼續鞏固團結,集中注意力打破敵人對你們的進攻,擴大和鞏固部隊,武裝和組織民眾,建立冀東抗日政權,肅清漢奸,擴大和鞏固你們的勝利,為驅逐日寇,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奮鬥到底。”
正如毛澤東同誌指出的那樣:“有全國堅持抗戰有利形勢與華北普遍的遊擊戰爭,加以八路軍遠近距離的配合,有廣大群眾的擁護,有霧靈山、燕山、五龍山東西千餘裏之大山脈便於回旋,冀東地方黨有相當基礎。根據以上各種條件,創造冀熱察邊區根據地,創造相當大的軍隊,是有可能的。但環境是嚴重的,工作是困難的,必須以高度的布爾什維克的精神克服鬥爭中的一切困難,堅持統一戰線的原則,建立堅決持久抗戰勝利的信心,克服起義的新軍中不可免的複雜的嚴重現象。”如果當時抓住這些有利時機,是完全有可能粉碎日寇對冀東的進攻,建立冀熱邊新的抗日根據地的。
冀東抗日起義的勝利,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極大恐慌。這年夏天,日軍正在全力向華中地區舉行戰略進攻,顧及冀東的兵力有限,在冀東基本采取的是守勢。夏去秋來,日軍緩過手來,決定進行大反撲。進入10月,華北日軍從武漢一帶調來一個旅團,準備和部署在長城沿線的關東軍、偽滿軍共有十幾萬兵力,圍剿整個冀東的抗日聯軍和八路軍。向遵化、玉田、興隆地區形成大包圍的態勢。偽滿軍隊在通過喜峰口一線向我軍進擊。唐山等地的日軍也將出動。敵人采用步步為營的戰術向前推進,企圖聚殲我八路軍和抗日聯軍主力於遵化地區。
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主要是準備在冀熱邊區開創一個以深山區為主要依托的抗日根據地,以供冀東暴動的抗聯部隊集結、隱蔽和休整,堅持長期、持久的遊擊戰爭。為貫徹鐵廠會議正確的決定,在什麽地方創建根據地就提到了日程。中央指出以霧靈山為中心區域。但是,霧靈山沒有人煙。四縱擬在青龍北部的都山建立抗日根據地。9月初,宋時輪決定集中四縱和抗聯的主力部隊攻占都山,遇到了日本關東軍、偽滿軍的頑強抵抗,沒有成功。部隊減員嚴重,而且減員的多是幹部和老戰士,軍隊裏多數都是剛剛加入軍隊不久的新戰士。這樣,正規八路軍急需要整訓,提高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另一方麵,大量抗日聯軍麵對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如何提高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如何提高戰鬥力,如何利用好遊擊戰術,發揮我軍長處利用敵人的短處,打擊敵人,消滅敵人,更需要整訓。其他參加起義的武裝,成份複雜,紀律鬆弛,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改造,任務非常艱巨。此時冀東平原青紗帳已經割倒,部隊失去了隱蔽的屏障,部隊所在山地,人煙稀少,部隊給養十分困難。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冀東建立抗日根據地確實麵臨著嚴峻的困難和惡劣的環境,但從當時抗日戰爭的總體形勢來看,這些困難都可以在以後的抗日武裝鬥爭中克服。後來的鬥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1941年9月,冀東抗日遊擊隊組織3000餘人打出長城,進入熱河,創建了霧靈山與都山之間的大塊遊擊區。經艱苦工作,在長城外站住了腳,並成立了晉察冀“東北工作委員會”,負責收集東北地區的情報,在偽滿建立點線關係,爭取偽方人員等。
由於當時的地方黨和軍隊的領導人,把冀東形勢看得過於嚴重,高估了敵人的力量,忽視了自己的有利條件,缺乏在冀熱邊創建根據地的決心信心和在平原開展遊擊戰爭的經驗,認為主力部隊少了不能堅持,部隊多了,目標大也會遭到敵人圍攻。地方黨有依靠主力思想,缺乏單獨堅持冀東武裝鬥爭的信心,也就沒有獨立自主地及時整訓部隊、加強政權建設、進行創建根據地的各項工作。
是撤至平西整訓,還是堅持在冀東建立抗日根據地,由於錯估了敵人的力量,致使西撤意見在冀熱邊特委占了上風
1938年9月中旬,第四縱隊黨委在遷安縣蓮花院召開包括各大隊領導的擴大會議。會議認為冀東平原靠近北平和天津,交通便利,是通往關東的咽喉,日寇和偽滿軍隊調動便利,青紗帳一倒,遊擊戰很難繼續堅持下去。挺進冀東以來部隊連續作戰,急需休整和補充;暴動隊伍雖然數目龐大,但是武器裝備短缺,基本沒有實戰經驗;也需要整訓,而在冀東大規模整訓十分困難,決定第四縱隊主力撤回平西整訓,並動員抗聯也西撤到平西整訓,以待來年再返冀東開展遊擊戰爭,四縱留下少數部隊配合地方起義武裝堅持在冀東鬥爭,留下3個各百餘人的遊擊支隊,堅持冀東遊擊戰爭。決定做出之後,打電報請示晉察冀軍區,在等待軍區報告的時候,宋時輪帶第四縱隊第三十一大隊和第三十二大隊撤到了白河以西,留下鄧華帶領一個大隊集結待命。在這關鍵時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組織部長馬輝之來到冀東向鄧華傳達中央關於在燕山山脈建立根據地的指示。鄧華表示,如果要部隊留在冀東就地整訓和堅持鬥爭,兵力不足,需要把四縱第三十一、三十二大隊調回冀東,於是,鄧華再一次請示晉察冀軍區。9月26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劉少奇聯名致聶榮臻轉宋時輪、鄧華及冀熱邊特委,不同意主力西撤。指出“目前主要的力量在白河以東之密雲、平穀、薊縣、興隆、遵化,以部分力量在白河以西創造根據地。”鄧華、李運昌、胡錫奎(化名王瑞清)在遷安縣新莊子開會,研究當前形勢,貫徹中央指示,決定在冀東繼續進行遊擊戰爭,建設以冀東為中心的冀熱邊抗日根據地。幾日後,宋時輪致電鄧華:敵人已經兵分七路大舉進攻,要求鄧華率隊西撤。10月8日,朱德、彭德懷、劉少奇電示宋時輪、鄧華,再次表示不同意西撤,指出“目前即將冀東遊擊隊大部拉到白河以西,將要發生許多困難”,“鄧華應盡可能爭取在遵化、玉田、遷安地區,持久進行整理部隊,建立根據地的工作”;同時強調“隻有到萬不得已時,才可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轉移”,但仍“應配備必要的基幹部隊及幹部與地方工作人員在原地區活動,堅持當地遊擊戰爭”。接到朱德、彭德懷、劉少奇的電示時,宋時輪和鄧華已經得到日軍小林部隊的一個旅團已從武漢一帶調了過來的軍事情報,覺得冀東麵臨的敵情已經是“萬不得已時”,決定“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轉移”。宋時輪在白河以西地區致電鄧華,在豐、玉、遵一帶召開緊急會議,布置四縱留下的部隊和抗聯的隊伍向平西轉移。
10月8日,四縱和抗聯在九間房村召開會議。商議四縱留下的部隊和抗聯隊伍的去留問題,會前,鄧華已同中共河北省委書記馬輝之和姚依林等同誌交換了意見,並同李運昌、胡錫奎、李楚離、王仲華等黨內同誌通了氣。鄧華介紹了有關情況和四縱黨委的意見指出,暴動已引起日本侵略者嚴重注意,我大兵團在冀東活動和進行整訓是困難的。冀東平原靠近北平和天津,交通便利,是通往關東的咽喉,日寇和偽滿軍隊調動便利,青紗帳一倒,遊擊戰很難繼續堅持下去。再加上挺進冀東以來部隊連續作戰,急需休整和補充;四縱主力和部分抗聯部隊準備撤到平西根據地整訓,以待來年再返冀東開展遊擊戰爭。
李運昌等同誌提出了不同意西撤的意見。主張在原地邊戰鬥邊整訓,指出可以在同敵人鬥爭中,利用戰鬥間隙和敵人暫時不能到達的地方進行短期整訓,利用多個臨時短期整訓完成一次有重點又較全麵的整訓。他還指出,通過起義,我們摧垮了大部分村鎮以下的敵偽政權,可是相應的抗日政權在多數地方都沒有建立起來,如果我們普遍建立縣以下的地方的抗日政權機構,充分發揮廣大老百姓的抗日力量和智慧,就會使我們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隊伍到哪裏,就有基層政權和人民的支持。各個縣一級的抗日政府有了廣大基層組織的支持就都活了,廣大農村的掩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青紗帳消失造成的不利條件。這些工作做好了,邊戰鬥邊整訓也就有物質保障了。敵人進攻時,四縱和抗聯化整為零,與敵人周旋,廣泛開展靈活多樣的遊擊戰;敵人撤退時,集中起來,打擊敵人的薄弱之處。經過努力,建立新的抗日根據地是完全有把握的。李運昌得出結論說,冀東的抗日形勢現在還沒有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如果把抗聯都拉到平西進行整訓,十多萬人集中起來浩浩蕩蕩向平西進發,這無異於把我秘密活動的抗聯一下子都暴露給敵人。敵人行動迅速,調集軍隊打來,必然會造成我軍巨大傷亡。
李運昌同誌的分析和結論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但是當時更多的與會同誌沒有看到自己的有利條件,把冀東形勢看得過於嚴重,高估了敵人的力量,認為局勢已經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讚成西撤,否決了李運昌的正確意見。會議決定,冀東抗日聯軍的各路軍都跟隨四縱迅速轉移到平西根據地,四縱從每個大隊抽出一個連隊,組成3個支隊,堅持戰鬥在冀東山地,建立一個軍政委員會,由縱隊政治部副主任蘇梅負責領導,與地方工作人員配合,分別活動在遷安、豐潤、遵化、薊縣、密雲等縣山區,堅持冀東遊擊戰爭。會議還對西撤的路線、順序做了安排。
此後,中共中央、北方局、毛澤東、劉少奇和八路軍前方總部以及晉察冀軍區都曾來電勸阻西撤,特別指出,暴動的隊伍不鞏固,紀律不好,不能長途行軍,危險極大。11月25日,黨中央、北方局一再指示,一定要堅持冀東遊擊戰爭,指出:這塊地區“……有許多有利條件,是可能堅持遊擊戰爭,創造遊擊根據地的。但是也有許多困難,要在長期艱苦鬥爭中才能達到”。但勸阻沒有效果。
平西大撤退使部隊失去依托,完全暴露在敵軍火力之下,傷亡慘重,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10月中旬,抗聯和四縱開始了大規模的西撤。高誌遠部在前,洪麟閣、陳宇寰部居中,李運昌部斷後。5萬人的大軍拉成一字長蛇陣浩浩蕩蕩向西進發。前邊的過了潮白河,後邊的李運昌部剛起步走。部隊從遵化,經薊縣、平穀、密雲過潮白河。時值深秋,戰士們穿單衣,沿途又沒有根據地依托,缺乏糧草準備,走到哪裏吃到哪裏,沿途群眾難以支應,風餐露宿,又冷又餓,步履艱難;同時,暴動群眾大多是第一次遠離家鄉,拋棄妻兒老小,又沒有經過訓練,沒有堅強的政治工作基礎;在狹長的地帶,頻遭敵人的截擊,抗聯戰士傷亡慘重。
在薊縣,敵人截擊了高誌遠部。抗聯三路獨立大隊長曹致福率200人迎敵。抗聯三路副司令陳宇寰陣亡,他率領的三個總隊瓦解潰散。洪麟閣率領的抗聯隊伍在馬伸橋北遭到敵人的截擊,抗聯副司令洪麟閣犧牲,餘部由李楚離、楊效昭帶領繼續西撤。冀東抗聯昌黎支隊西撤途中,行至遵化縣宮裏村一帶宿營。日偽軍步騎兵一部秘密包圍了宮裏村,占領高地向抗聯司令部攻擊。抗聯退守在一個大院裏倉促應戰。冀東抗聯昌黎支隊司令丁萬有壯烈犧牲。李運昌部的戰鬥在瓦罐頭最為慘烈。上邊有敵機轟炸掃射,兩邊有日偽軍的夾擊。抗日聯軍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遊擊隊的優勢全部失去,完全處於挨打的被動局麵。人們紛紛倒下,或者潰逃。損失慘重。打了一天惡仗,死傷600餘人。
隨後,日偽軍嚴密封鎖潮白河。這時,李運昌的部隊和李楚離領導的原來洪麟閣的部隊總共隻剩下六千餘人,如果再繼續西進,必將前後受敵,全軍覆沒。鑒於這種形勢,李運昌、胡錫奎和李楚離在平穀縣樊各莊召開了二路領導幹部會議,決定抗聯停止西進,返回冀東,保持力量,重新發展,堅持遊擊戰爭。李運昌帶6000人的部隊經三河、寶坻,在國民黨第七、九路軍的幫助下,橫渡薊運河,過玉田,繞豐潤,到達灤縣北部的楊柳莊一帶。途中遭到敵人不斷地圍追堵截,連日苦戰,疲憊不堪,部隊天天傷亡減員,轉戰到遷安柳溝峪時,他身邊隻剩下130人。
抗聯五總隊被敵人打散,總隊長李潤民、政治主任高培之流落北平被捕,慘遭殺害。過了潮白河的高誌遠部,連遭敵人襲擊,部隊成批地散去,到達平西根據地的不足1000人。
這次嚴重挫折的根本原因是錯誤高估了敵人的力量,認為已經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對幾萬人缺乏實戰經驗的抗聯隊伍長途行軍的困難估計不足;李運昌等同誌的正確意見沒有被采納,九間房會議上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正是這一錯誤決定,使得冀東抗日將士付出了慘痛代價,使得冀東抗日大業遭受巨大挫折。正如毛主席在當年的電報中所指出的那樣,“……沒有盡可能保持並發展這一勝利,沒有很好地團結地方黨及軍隊,沒有很鎮靜地應付那裏的局麵,以致退出原地區,軍隊及群眾武裝受到相當大的損失”。
平西大撤退雖然以失敗而結束,但為共產黨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也為以後冀東的抗日遊擊戰爭作了幹部和組織上的準備。來平西整訓的大批幹部和部隊,先後派回冀東,大力加強這一地區的領導和鬥爭力量。1939年的七、八、九月,在一年前暴動失敗後隱蔽起來的武裝力量的基礎上,利用“青紗帳”的時機發展遊擊戰爭,各縣的小武裝建立起來,原八路軍留下的三個小支隊很快發展到1000人,縣、區、村政權和黨群組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複和發展。李運昌在遷安縣柳溝峪召開了抗聯幹部會議。決定恢複地方工作,收攏部隊,到年底又集中1400多人,重新建起3個總隊。他們加上四縱留下的3個支隊,組合成堅持冀東遊擊戰爭的中堅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