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金融四:日軍通過大量發行軍票掠奪財富,活成了占領區的富豪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1-02-19 04:30:1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239 bytes)

 

 

 

抗戰時期因為法幣快速貶值,導致物價飛漲。當時國軍的薪餉雖然已經盡量上漲,但是根本跑不贏物價的漲幅。到了抗戰的中後期,到了軍人不僅無法養活家庭,而且連自己糊口都做不到、甚至會大批餓死壯丁的程度了。

而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軍通過種種手段,特別是用發行日本軍票和偽政權貨幣的辦法,掠奪了我國的大量資源,小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可以說日軍是在以戰養戰,它的中國占領軍,基本上都是靠我國老百姓來養活的。

一、日本軍票的發行

當時在中國,除了國統區使用的法幣之外,還有其他數種流通的貨幣。其中使用最廣泛的,就是日本侵略軍使用的所謂的日本軍票。當時的日軍用軍票來發軍人工資,用來掠奪我國的資源。而所謂的軍票,就是日本軍用手票的簡稱。拿大白話來說,就是軍人打的白條。

這種軍票最早可以追溯到1904年的日俄戰爭期間,是軍方作為工資發給陸軍和海軍士兵的一種貨幣。與當時金本位製的日元不同的是,日本軍用手票不能兌換黃金,也不能兌換普通日元,基本上就是一張毫無信用擔保、沒有金銀背書的花紙片。本質上這就是一種白條,實際就是靠日軍的武力,強行打白條掠奪占領區資源,讓占領區老百姓來替日本人養活侵略軍。

最早的日本軍用手票是在標準日元上稍加修改而來的,取消了“日本銀行”字樣,取消了紙幣上任何承諾向持票人支付兌換黃金或白銀的文字,然後再用紅色的大字體加蓋"軍用手票"字樣,表明這張紙是軍方用的。

後來到了1940年,為了不和日元混淆,日本軍用手票開始采用軍隊自己的原創設計,不再和標準日元混用圖案,這時的日本軍用手票背麵一般有如下的引文:

此票一到即換正麵所開日本通貨。如有偽造、變造、仿造、或知情行使者均應重懲不貸。

也就是說,這東西是強製使用的。

二、日軍用軍票強買強賣

而這些軍用手票發放到日軍士兵手裏後,就隨著這些侵略軍被帶到了亞洲各個被侵略國家裏。日軍用這些廢紙一般的軍用手票在被侵占地區強買強賣,肆意搶奪日占區人民的財物。比如當時日軍在淪陷區規定,軍票10錢買米2斤。也就是說一日元軍票可以買米20斤,軍票比戰前的銀元購買力都高。

再後來,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用手票的發行達到了頂峰,日本侵略軍在被其占領的地區駐有大量軍隊,為了給士兵們發工資,他們開始瘋狂的發行軍票,掠奪當地經濟。當時在富裕的占領區比如香港,日本軍用手票被強製作為當地的唯一官方貨幣。日軍於1941年12月占領香港,第二年1月設立總督府開始軍政統治。在貨幣方麵,開始時還是港幣和軍票同時流通,到了19436月,日軍撕下了假麵具,開始下令禁止使用港幣,強迫香港居民把自己所有的港幣,都必須到香港的台灣銀行分行、橫濱正金銀行分行兌換成軍票。

據日本專修大學教授坶井義雄《崩潰時期的日本軍政――香港1943-45》一書中統計:

日本軍政當局通過發行2500萬日元的軍票,兌換了戰前在香港流通的1.6億港元中的1億港元,另外還把香港上海銀行保管的1.9億港元據為己有。也就是說日軍用自己印刷的花紙片,就把合計2.9億港元搞到了手,並使用這筆資金,在澳門等中立地區采購戰略物資,以戰養戰。

而那時候的日本瘋狂投入到戰爭之中,為了支付龐大的軍人工資,吃了甜頭的日軍就開始瘋狂印刷軍票。這些軍人們毫無經濟常識,所以基本上他們就是開動印鈔機毫無節製的印刷,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完全不考慮通脹和貶值因素。總之,這是一種靠著槍杆子進行的變相搶劫行為,是不按照金融匯率運行的。

到日本戰敗時,據不完全統計,僅剩餘在香港的軍票總額就有19億日元以上。戰後不久,被日軍銷毀或被英軍沒收的軍票,估計約為7億日元。當時還在市場內流通的軍票約12億日元,從此全部變成了毫無價值的廢紙。

後來一度成為亞洲首富的呂誌和,當時在香港做大米生意,3年下來,他賺到了幾百萬的日本軍票,結果隨著日本戰敗,全部就變成了廢紙!

日本軍票對占領區的經濟傷害和資源掠奪,是真的非常慘痛的!

三、戰前入不敷出的日本兵

在全麵抗戰前來說,日軍的生活水平其實是很差的。以軍官為例,在中美日三國的低級軍官戰前收入方麵,日軍是最少的。當時一個美軍傘兵中尉,年薪大約有3720美元,而一個日軍中尉是94*12=1128日元。國軍一個拿國難薪的中尉是40*12=480銀元。按照匯率來說,日本軍官比國軍軍官收入略高,而隻是美軍軍官的二十分之一!

但是從實際購買力來看,國軍中尉每個月工資能買到640斤上等大米,而日軍中尉的一個月94日元,隻能買到0.5元一升的二等差米282斤!如果買0.6日元一升的一等好米,那隻能買到235斤而已。日軍中尉的實際收入,隻是國軍中尉的四成而已!所以當時的日軍軍官,普遍是入不敷出,基本上都是月月欠債,養活不起老婆孩子的。

而且這還是一個正規軍校畢業的軍官的收入,當時的日軍普通士兵更慘。以一個聽從蠱惑參加了帝國陸軍的工科學生為例,作為一個二等兵,那麽月薪就是6元基礎工資、4元工科生補貼、99錢在勤加俸,合計10.99日元,這個錢當時夠買二等差米32.97斤,按照沒有副食肉蛋隻吃米,一個成年男人一天需要兩斤糧計算,可以說是連自己吃飯都不夠。而當時一個國軍士兵拿七成國難薪是7元銀洋,能買到112斤上等大米,實際收入是日軍士兵的3.4倍。

但當時如果一個日本工科學生不參軍,老老實實讀完書工作的話,他的起薪大約是100日元,是參軍的大概九倍!這樣的情況下,你還相信當時在日本,很多人當兵是自願的嗎?

但是,這隻是不打仗的時候。戰爭一旦打起來,當兵的優勢就出來了。

四、在占領區舒適生活的日軍

一旦打仗的話,日軍官兵的收入就大大提高了。無論是侵華日軍還是太平洋島上的日軍,都是有駐外津貼的。據當時一個祖上當鬼子的日本人說,他爺爺當年一個最低級的二等兵,每個月能拿20日元,也就是工資翻番了。而且駐外打仗的話,還有諸如戰地補貼、被服津貼、戰功褒獎金這種額外收入。

所以,平時苦哈哈窮兮兮的日本兵,其實都是很喜歡打仗的。而隻有打仗,他們的收入才會高。這樣全麵侵華以後,日本從上到下參軍積極性就很高了。另外綴一句,如今的美軍也是這個道理,他們非常喜歡駐外,特別是欺負沒有還手之力的小國,其實都是一樣的,說白了就是為了錢。

而當時日軍規定,在占領區的10錢軍票能買兩斤大米,按照這個價格,最低級二等兵20日元一個月的軍票收入,當時夠在占領區買約2.5石,也就是大約400斤大米。而按照一般大米10銀元一石計算,一個普通日本兵在中國月收入相當於25銀元,已經兩倍於當時普通工人收入了。要知道當年偉人做北大圖書管理員的時候,月收入不過是8銀元,還不到一個普通侵華日軍收入的三分之一。

而同比計算的話,當時一個日本工科男畢業後的月薪,還是在大概100日元左右,按照物價能買大概300斤大米,還不如一個二等兵收入高。而一個日軍中尉,戰前收入是94日元,大約能買282斤大米。一個日軍大尉,戰前月薪更是隻有158日元,能買474斤大米。而到了開戰以後,一個中國占領區的最低級二等兵,收入就可以買400斤大米!戰時一個二等兵的收入就高於戰前的中尉,和大尉相仿了!

而這樣算起來,日軍中尉大尉這樣的低級軍官,在戰時駐外的話,工資也至少是翻番的。再加上占領區軍票的強製物價,一個中尉至少能拿到200日元軍票,能買到4000斤大米,一個大尉至少每月300日元,能買到6000斤大米!這個月收入,已經相當於250-375銀元了,妥妥的小富豪了!

而這些侵略軍除了基本薪水、駐外補貼、被服津貼、戰功褒獎金等合法收入之外,還有各路漢奸的主動孝敬、敲詐占領區的額外攤派,還有掃蕩根據地時搶來的各種財物!而除了高收入和物質享受之外,就算是生理需求,也有慰安所和下鄉掃蕩時候的“中國花姑娘”可以解決。

可以說,隻要日本軍票被大量使用和接受,那麽一個侵華日軍的生活還是不錯的。作為占領軍,除了有被抗日武裝打死的風險以外,甚至可以說還是過得非常滋潤的。

這些實打實的東西,才是日軍侵華很積極、士氣很高的根本原因!而侵華日軍的戰鬥力,根本就是架構在這個看來不起眼的“軍票十錢買米二斤”之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偉人誠不欺我!

 

所有跟帖: 

不光是軍用票的問題。日軍在占領區通過維持會征糧食,沒聽說過付錢的。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06:50:09

當時日本在中國掠奪中國資產,怎麽可能付錢。 -海雲之南- 給 海雲之南 發送悄悄話 海雲之南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07:20:2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