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全軍16個兵團司令員,在抗戰時期都擔任過什麽職務?
1949年初,為了應對解放戰爭麵臨的新形勢,全軍進行了一次統一改編,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組建形成了16個兵團。這16個兵團分別隸屬於第一野戰軍(2個兵團)、第二野戰軍(3個兵團)、第三野戰軍(4個兵團)、第四野戰軍(4個兵團)、華北軍區(3個兵團)。那麽,當時16個兵團司令員都是誰呢?他們在抗戰時期都擔任過什麽職務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第一野戰軍的2個兵團分別是第一兵團和第二兵團,第一兵團的司令員是王震(湖南瀏陽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第一二〇師第359旅副旅長、旅長,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延安軍分區司令員,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第二兵團的司令員是許光達(湖南長沙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部部長、第3分校校長,延安衛戍司令,八路軍第一二〇師獨立第2旅旅長兼晉綏軍區第2分區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大將。
第二野戰軍的3個兵團分別是第三兵團、第四兵團和第五兵團,第三兵團的司令員是陳錫聯(湖北紅安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385旅第769團團長、第385旅副旅長、第385旅旅長,太行軍區第3分區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第四兵團的司令員是陳賡(湖南湘鄉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386旅旅長、太嶽軍區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大將;第五兵團的司令員是楊勇(湖南瀏陽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343旅第686團副團長、團長、獨立旅旅長、第343旅旅長、魯西軍區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
第三野戰軍的4兵團分別是第七兵團、第八兵團、第九兵團和第十兵團,第七兵團的司令員是王建安(湖北紅安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津浦支隊指揮、山東縱隊副指揮兼第1旅旅長、山東軍區副司令員、魯中軍區司令員,1958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第八兵團的司令員是陳士榘(湖北荊門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343旅參謀長、第一一五師參謀長、濱海軍區司令員,1955獲得的軍銜是上將;第九兵團的司令員是宋時輪(湖南醴陵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二〇師第358旅第716團團長、第4縱隊司令員、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第十兵團的司令員是葉飛(福建南安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新四軍第一師第1旅旅長、第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
第四野戰軍的4個兵團分別是第十二兵團、第十三兵團、第十四兵團和第十五兵團,第十二兵團的司令員是肖勁光(湖南長沙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留守兵團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大將;第十三兵團的司令員是程子華(山西運城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冀中軍區政委、晉察冀軍區代理軍區司令員,後來沒有參與授軍銜;第十四兵團的司令員是劉亞樓(福建武平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第十五兵團的司令員是鄧華(湖南郴縣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343旅第385團政治處主任、獨立團政委、八路軍第4縱隊政委、晉察冀軍區軍分區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政委,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
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分別是第十八兵團、第十九兵團和第二十兵團,第十八兵團的司令員周士第(海南瓊海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二〇師參謀長、晉綏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第十九兵團的司令員是楊得誌(湖南株洲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一一五師第343旅第685團團長、第344旅代旅長、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一旅旅長,1955年獲得軍銜是上將;第二十兵團的司令員是楊成武(福建長汀人),在抗戰時期曾擔任過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獨立第一師師長、晉察冀軍區軍分區司令員、冀中軍區司令員,1955年獲得的軍銜是上將。
來源:正史九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