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飛虎隊’不求回報,中國欠了美國天大的恩情”?真相是……
作者:殷傑近些年來,拜影視劇等宣傳手段所賜,抗戰時期的“飛虎隊”這個名號漸漸深入人心。其實,至少曾有三支武裝力量,被民間俗稱為“飛虎隊”。但曆史上名氣最大、近年來最受追捧的,無疑是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由國民政府航空顧問陳納德組建並實際控製的那支“飛虎隊”。
(圖為由迪士尼創始人沃爾特·迪士尼親自操刀設計的“飛虎隊”隊徽)
雖然這支隊伍如今在中國是大名鼎鼎,但很多國人對當年的“飛虎隊”還隻能說是一知半解。
有的人錯誤地將這支“飛虎隊”與後來在中緬印戰區作戰的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在中國戰區作戰的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劃上了等號,將其與抗戰後期出現的“中美空軍混合團”混為一談,以至於近年來鬧出了“大陸最後一個飛虎隊員”、“飛虎隊的中方隊員”這等毫無曆史常識的笑話。
還有一些人對“飛虎隊”懷揣特殊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認為他們是因對中國抗戰同情而不遠萬裏來華的“國際主義戰士”,因此中國應對美國“感恩”。
曆史果真是這樣的嗎?
不可否認,“飛虎隊”的確為中國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曆史上,這支存在時間不滿1年的“飛虎隊”,主要作戰行動是圍繞保衛滇緬公路進行的。
到1941年,中國沿海已被封鎖,在日軍已經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切斷了滇越鐵路的情況下,苦苦支撐著抗戰戰局的國民政府,可資依靠的外來物資輸入通道隻剩下西南的滇緬公路,這是支撐國民政府繼續抗戰的“生命線”。深諳這一點的日本軍部之所以發動緬甸戰役,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切斷外界對華“輸血”的最後一條“血管”,用經濟窒息的手段迫使國民政府乞降。
陳納德組建的這支“飛虎隊”,人員物資均從緬甸登陸,再輾轉奔赴中國雲南。因為日軍對滇緬公路的威脅日益顯現,應國民政府要求,成立之初的“飛虎隊”實際上一分為二,大部分力量布置在緬甸境內,負責保衛滇緬公路安全,以及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期間,與英國皇家空軍協同保衛緬甸的天空;“飛虎隊”另一部部署在昆明,主要任務其實也是保護滇緬公路在中國的部分。
1941年12月20日,駐昆明的“飛虎隊”戰機升空,打了從越南河內起飛前來空襲昆明的日本陸航獨立第21中隊10架川崎99式雙發輕型轟炸機一個措手不及。除當場擊落3架,其餘的7架轟炸機全部被打成重傷,最終隻有1架返回河內機場,其餘的全部在途中墜毀或者迫降。這場久違了的空戰勝利,極大鼓舞了自1940年“零戰”出現在中國戰場後被壓抑許久的中國軍民士氣。
【注:“零戰”,即二戰時期日軍著名的零式戰鬥機。】
(圖為戰鬥機上的“飛虎”標誌)
此後長達1年時間內,昆明市區再也沒有被日軍飛機轟炸。日軍轟炸機懾於“飛虎隊”的存在,頂多偷偷飛到昆明附近,胡亂扔下炸彈後,就飛快地逃回去交差。這相當於“飛虎隊”僅用一場空戰勝利,就保證了昆明市區1年的安全。
1941年12月23日,日軍出動54架三菱97式重型轟炸機、12架中島97式戰鬥機、8架中島一式戰鬥機空襲仰光,企圖一舉蕩平盟軍在緬甸的空中力量。部署在仰光的“飛虎隊”第3中隊以損失4架P-40、陣亡2名飛行員的代價,一舉擊落6架三菱97式重型轟炸機,擊傷另外8架。在12月25日的空戰中,又以損失2架P-40的代價,擊落5架重型轟炸機、2架中島一式戰鬥機、3架中島97式戰鬥機。
此後,緬甸戰局雖每況愈下,但“飛虎隊”戰機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仍主動出擊。雖然他們並不能力挽狂瀾,但如果沒有其存在,緬甸戰局的崩盤可能會更快。從這一點來說,“飛虎隊”對中國抗戰,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是巨大的。
但是,對任何事物的褒獎一旦過度,就難免變得越來越失真。陳納德及其領導的“飛虎隊”,在近年來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下,獲得了遠遠超出當年的名聲和地位。一些網友甚至認為,“飛虎隊”和白求恩、柯棣華等人一樣,都是不遠萬裏漂洋過海,真心誠意、不求回報來幫助中國人民抵抗侵略的國際主義戰士。甚至還有人一提及“飛虎隊”,崇敬和感激之情便由然而生;不但自己對“飛虎隊”感激涕零,而且還四處“教導”別人,說中國對美國欠下了天大的“人情”,中國人理應對美國“感恩”雲雲。他們可能不知道,或者不願意承認,曆史上真實的“飛虎隊”,與他們的描述相去甚遠。
1. 薪酬20倍於中國飛行員,一聽要降薪全跑了
在談陳納德及其“飛虎隊”之前,不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顧客去飯店吃完飯,會對廚師、服務生和大堂經理感激涕零,認為他們於你有“大恩”嗎?也許很多人也許會禮節性地表示感謝,但恐怕沒人會認為“有恩”之類的。相反,如果飯菜或服務質量不如預期,投訴或抗議也不稀奇。為什麽呢?因為上飯店吃飯,是自己掏錢購買服務,於雙方都是對等可接受的交易而已。
“飛虎隊”為中國效力,其實就是這樣一場“買賣”。這支“飛虎隊”的真正番號,是“中國空軍美國誌願大隊”。這裏所謂“誌願”,就是招募,用錢雇傭。陳納德及其“飛虎隊”與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之間,其實就是純粹的雇傭關係,而且還是高價的、不對等的的雇傭關係。
陳納德於1937年從美國陸軍航空隊退役前,軍銜不過是上尉,軍餉標準為每月110美元。而他受聘為國民政府航空顧問時,中方給他的每月最低工資標準是1000美元。除此之外,還包吃、包住,出差外出提供汽車和飛機,還給他配翻譯。這些全由國民政府買單,並不從陳納德的顧問工資裏扣。
而“飛虎隊”組建時那100架P-40戰鬥機,都是國民政府掏錢買的,標準的中國政府資產。
1941年8月1日,蔣介石簽署第5987號命令,成立中國空軍美國誌願大隊即“飛虎隊”時,陳納德聲稱招募到了110名飛行員、150名地勤機械師和29名後勤人員。國民政府支付給普通飛行員的月薪是600美元,小隊長月薪650美元,中隊長月薪700美元。另外,每擊落一架日機有500美元獎金。
(圖為“飛虎隊”隊員合影,他們拿著令人難以想像的高薪)
這個薪酬數字是什麽概念呢?
以1937年前尚未貶值的法幣折算,“飛虎隊”每個普通飛行員的月薪約合法幣2000元。當時中國空軍軍銜最高的上校飛行員,月薪也隻合法幣600元,普通的少尉飛行員的月薪隻合法幣100元。如果以1941年已經大為貶值的法幣計算,中美飛行員同工不同酬的差距則更誇張。
如果說中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好同比的話,那麽來看看當時美國國內的收入情況。
據統計,1935年,美國的家庭或單身個人,有39%平均年收入1500美元(月均125美元),30%平均年收入在780美元(月均65美元)以上,12%在2500美元(月均208美元)以上,3%在5000美元(月均416美元)以上,1%在1萬美元(月均833美元)以上。
查詢1935至1941年間的經濟數據,美國經濟增長率及通脹率均保持平穩,幣值及國民收入波動均不明顯,期間數據基本可作橫向比較。這就是說,“飛虎隊”飛行員的月收入,均可躋身美國國內前3%收入的群體(中隊長很可能排入前2%以內),這絕對是高收入富裕階層的水準。
1942年7月3日,成立不到一年的“飛虎隊”宣告解散。原“飛虎隊”成員可自願選擇加入或不加入新成立的“美國陸軍航空隊駐華特遣隊第23大隊”,但薪金改為按美軍標準發放。
結果怎樣呢?
除陳納德本人外,沒有一名飛行員選擇繼續留在中國,隻有少數地勤人員留下來轉入美軍服役。
(圖為陳納德,“飛虎隊”解散後,他重回美軍現役,升任將軍)
原因很簡單——同國民政府雇傭他們的價碼比起來,美軍軍餉顯得太低了。
二戰時期,美國陸軍航空隊地勤人員的軍餉標準是每月30美元,一般飛行員月薪才150美元。1942年美國陸軍航空隊在前線的飛行員中,月薪最高的一位,將各種戰地補貼、出勤補貼加在一起,每月也隻有347美元。
所以,“飛虎隊”隊員們來華助戰,並非出於什麽“國際主義精神”、“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或者“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說白了就是來淘金的。一旦收入不及預期,他們便立即回國,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和眷戀。
2. 高齡、無實戰經驗、沒摸過戰鬥機的飛行員們
高價雇傭,似乎也不是什麽大問題,很多吹捧“飛虎隊”的人士就覺得,貴有貴的道理,因為“商品質量好”:“飛虎隊”成員技術精湛,而且富有實戰經驗,因此花大價錢雇傭絕對“物有所值”。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嚴守“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才正式參戰。那麽,在1941年7月被陳納德搜羅到中國的“飛虎隊”飛行員,是在哪裏積累的實戰經驗呢?
要說所有美國飛行員在戰爭初期都毫無實戰經驗,那也是冤枉了他們。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曾有244名美國人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參加對德作戰。這個曆史橋段,也出現在前些年好萊塢出品的電影《珍珠港》中。
(圖為電影《珍珠港》中本·阿弗萊克飾演的男主角雷夫,片中他就是曾在英國皇家空軍效力的美國飛行員之一)
不過,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在二戰結束前一直留在英國皇家空軍中。而從陳納德的個人回憶錄,到國民政府檔案,再到諸多當事人回憶錄,都從未提及曾有參加過英德空戰的飛行員加入“飛虎隊”。
“富有實戰經驗”無從談起,那麽“技術精湛”呢?
從1941年7月開始,“飛虎隊”在雲南昆明展開飛行訓練,短時間內就摔掉了3架P-40C戰鬥機(前後總共摔掉了10架)。要知道,這些戰鬥機,是節衣縮食的中國軍民,以4.5萬美元1架的高價買來的。未戰即摔,著實心痛。
(圖為部分“飛虎隊”隊員在戰機前合影)
訓練中失事,可能是飛行員水平問題,也可能是地勤維護不善導致的。但在昆明訓練中飛機失事的鍋,怎麽都不該由“惡劣天氣”等客觀條件來背。
P-40戰鬥機從1938年進入美國陸軍航空隊服役,到1941年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新銳機型”按理說不該出現那麽多飛行事故。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答案就在陳納德自己的回憶錄裏。
他毫不隱諱地說,“飛虎隊”組建之初,頂多隻有十餘人能勝任P-40的駕駛。其他飛行員此前隻飛過高空大型轟炸機、魚雷轟炸機、運輸機或水上巡邏飛機。大多數人此前根本就沒開過戰鬥機,更沒見過P-40。他們之中,年紀最大的43歲,最小的21歲。大部分人年齡超過25歲。當時美國空軍認為,飛行員最適合的年齡是20到24歲,因為此時體力和腦力最強,能夠適應高強度的空戰。而這些人中鳳毛麟角的幾個戰鬥機飛行員,也是美軍裏不受待見的討厭鬼、惹禍精,與“精英”二字根本不搭邊。
(圖為編隊飛行的“飛虎隊”P-40戰鬥機,這種編隊方式其實是不符合二戰時期空戰要求的)
為什麽會這樣?原因也很簡單。陳納德在退出美軍來中國淘金前,在軍中也不受待見,人緣很差。他組建“飛虎隊”雖說得到了美國政府的默許和暗中相助,但哪支美軍部隊的指揮官會歡迎他來挖牆角?真正的精英飛行員,美軍會不想留,或是留不住?所以,哪怕國民政府不惜重金,從美國招來的也往往隻能是二、三流水準。
美國當時的政策,對飛行員外流也有著嚴厲的限製。二戰初期美國保持“中立”,宣布美國人參戰屬於“違法行為”,情節嚴重者有喪失美國國籍的危險。隻有一些“冒險家”才會不惜代價闖一闖。因此,在前麵說到的英國皇家空軍秘密招募美軍飛行員時,就碰到了類似“飛虎隊”的情況。英國人招募到的,是一個富有美國特色的烏合之眾。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不足16歲,最大的年近40,絕大多數沒有軍事經驗,沒受過高等教育。大部分都是想來冒險、尋刺激,還有人是為躲債或家庭糾紛。這些背景各異的美國人,大多自稱飛行高手,但英國人後來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此前隻開過輕型民用飛機,謊報機型和飛行小時數是常見現象。
3. 難伺候的“大爺”
為了組建、維持這樣一支“飛虎隊”,當時的國民政府付出了極高的代價。除了前述高昂薪酬和天價獎金,以及耗資450萬美元購買100架P-40C戰鬥機(有1架在運輸途中墜海損失,實際到貨99架。其中有一些被調撥給在緬作戰的美英軍隊,“飛虎隊”實際裝備了70架左右),陳納德還開口向國民政府明確要求:
“應給每個飛行員提供單人房……給全體人員提供分隔、獨立的浴室及廁所……給每五十個人提供遊戲娛樂房。這些房間應該有打牌桌、遊戲桌或乒乓球桌。”
曾經的“飛虎隊”隊員R.M.史密斯在《飛虎隊日記:與陳納德在一起》中回憶:當他抵達昆明時,“房子又新又幹淨。餐桌上有白布……以及很不錯的美式火腿、雞蛋、咖啡。招待所裏買得到駱駝牌香煙。浴室有淋浴和熱水……二樓還有真正的酒吧……這裏的生活太不費力……我把髒衣服扔在地上,服務員把它拿走,洗幹淨後再拿來,放在適當的衣櫃裏。我吃午飯或早飯時,兩、三個中國傭人在給我洗車”。
在夥食標準方麵,國民政府給“飛虎隊”每人每日提供肉類(牛、豬或雞)550克、雞蛋4個、蔬菜620克、土豆310克、幹菜60克、麵粉380克、豬油60克、糖180克、鹽15克、水果340克、花生30克、茶葉12克以及其他香料。為了製作地道的西餐,國民政府還特意花外匯購買西菜灶、麵包灶等設備。
這樣的待遇,莫說放在積弱積貧的民國時期、民生艱難的抗戰期間,一般國人想都不敢想;就算是放在當下,也都不寒磣!
據事後統計,存在不到一年的“飛虎隊”,前後花費了國民政府約800萬美元。
這,還僅僅是有形的代價,還有些無法用金錢衡量,容易被人忽略但其實更加關乎重大的代價!
名義上,“飛虎隊”作為中國政府出資組建的“中國空軍美國誌願大隊”,理應接受中國軍方的管理和指揮。但實際上,關於“飛虎隊”的一切事務,中方基本都無權過問,更難以插手。就連時任中國航空委員會副會長周至柔、航空委員會副秘書長黃仁霖,都隻能反過來聽從差遣,滿足美方要求。
這種狀況,無論在哪個國度,無論在什麽環境下,都不是件很光彩的事。
1942年初,蔣介石夫婦到昆明“飛虎隊”駐地視察慰問時,居然不止一位“飛虎隊”成員粗魯地打斷蔣介石的講話,甚至當著宋美齡的麵高聲向中方索要性賄賂,否則就不作戰。除陳納德本人外,其他在場的美國人也大都紛紛起哄叫好。
再怎麽說,宋美齡是當時的中國第一夫人。由中國政府雇傭的這些人員,居然公然衝著一位地位如此尊貴的女性高喊不堪入耳的要求,這就不僅是在侮辱人格,更是不折不扣地侮辱國格了。
當時的場麵相當難堪,雖然陳納德令人將帶頭鬧事者架出場外,以“喝醉酒”為由給宋美齡打圓場;但這到底是偶發事件還是必然事件,是個別人素質低還是普遍如此?想分辨這些,光聽外交辭令顯然是不夠的,得看事件前後當事雙方的行動。
如果真是個別事件,陳納德事後應當對當事者進行懲戒,關禁閉也好,罰薪也罷,哪怕隻是訓斥一番,終歸是個態度。
但遺憾的是,什麽都沒有發生,就像此事從未發生過一樣。
而國民政府一方,不僅沒有計較此事,甚至真的為“飛虎隊”四處張羅失足婦女,千方百計滿足其要求。陳納德本人不僅不反對,反而對隊員們享受這種“福利”公開表示支持和鼓勵。
實際上,“飛虎隊”內部紀律相當鬆弛,打架鬥毆、偷盜、騷擾駐地附近婦女更是家常便飯。到“飛虎隊”解散時,竟然有一半人因為患上了性病而喪失了戰鬥力!
1941年11月,美國軍事代表團來“飛虎隊”駐地考察後,也認為這就是“一群毫無軍紀的暴民”,“這些暴民見到陳納德甚至都不需要敬禮”。
4. 神奇戰績卻是一筆糊塗賬
有種意見認為,不管如何“高薪低能”、恣意妄為,“飛虎隊”在戰場取得了驕人的實際戰績,這就足夠了。
然而說到戰績,存在諸多截然不同的說法。
(圖為反映“飛虎隊”戰鬥場麵的美術作品)
有一種說法稱:在“飛虎隊”參與的31次空戰中,“飛虎隊”隊員以“5至20架可用”的P-40C型戰鬥機,共擊毀敵機217架,自己僅損失了14架,5名飛行員犧牲,1名被俘。
另一種說法則是:“飛虎隊”在中國、緬甸、印度支那作戰7個多月,以空中損失12架飛機和地麵被摧毀61架的代價,取得擊落約150架和摧毀297架敵機的戰績。“飛虎隊”共損失26名飛行員。
“飛虎隊”戰時曾宣稱:從1941年11月至1942年5月,共消滅日機297架,其中空中擊落171架。
黃仁霖在“飛虎隊”解散告別晚宴上,稱:
“自從成立以來,在緬甸、印度支那、泰國和中國戰鬥曆時7個月,共擊落日機299架,擊傷153架。美國誌願隊4名駕駛員在空戰中陣亡,6名被高射炮射中陣亡,3名被敵人炸彈炸死,3名被俘,10名在空難事故中喪生。美國誌願隊共在空戰中損失飛機12架,在地麵上損失飛機61架(包括撤退時自毀的22架戰機)……”
在國民政府的戰時宣傳中,“飛虎隊”擊毀敵機的數量從268架至299架不等,而實際支付了擊落296架敵機的獎金。
(圖為“飛虎隊”成員為飛機裝彈)
戰後,有航空史研究學者經過考證,根據當時日本陸軍航空隊在緬甸戰場上的部署以及日方的戰損資料來進行比對,認為“飛虎隊”所取得的戰果不會超過115架日機,其中可能還包括英國人的戰果,而自身則損失了80架戰鬥機。
而航空史專家Ana更是堅稱,根據中美日三方資料,“飛虎隊”能確認的戰果僅有31架,包括14架轟炸機、14架Ki-27(97式)戰鬥機和3架Ki-43“隼”式戰鬥機。
究竟相信誰的呢?
前麵已經分析了,“飛虎隊”來華前談不上有戰鬥經驗,人員素質也不算很高;而日本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已經在中國上空征戰了4年之久。P-40和日本戰鬥機相比,性能上也各有千秋,並無碾壓優勢。
“飛虎隊”隊員自己在回憶錄中承認,當他們第一次碰上日本飛機時,什麽戰術都忘了,遭遇戰打成了混戰,沒有打中自己人純粹是因為運氣,直到著陸好長時間,所有飛行員還激動不已。在這種情況下,就算“飛虎隊”剛開始能憑出敵不意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但雙方戰損比也不至於懸殊過大。
此外,從1941年12月20的昆明空戰到1942年7月3日解散,在超過半年的時間裏,“飛虎隊”戰鬥出動102次,包括空戰26次、轟炸23次、掩護轟炸4次、空中攔截10次,這些數據史學界及當事人並無異議。而以“飛虎隊”的規模來衡量,這個作戰強度偏低;想要取得前麵所說那樣巨大的戰果,需要驚人的效率。
5. 公允評價
熱衷於褒獎“飛虎隊”的人們,對抗戰時另一支外來的飛行隊——蘇聯援華誌願航空隊,往往是另外一種態度。
從1937年到1941年,蘇聯政府累計總共派遣3665人來華支援中國軍民抗戰,其中前後共有1091名蘇聯飛行員加入蘇聯援華誌願航空隊。該航空隊先後共計裝備了561架戰鬥機、222架轟炸機以及100架教練機。這些飛機,沒讓國民政府花一分錢。飛行員及地勤人員的工資,都由蘇聯政府支付,同樣也沒讓中國人破費。該航空隊的飛行員及地勤不僅參加對日作戰,還幫助中國建立了航空供應站和飛機修理廠,並在烏魯木齊、蘭州等地設立航空學校和訓練基地,手把手培訓出近萬名中國飛行員和地勤人員。
(圖為中國士兵守護著“飛虎隊”的戰機,它們都是國民政府財產,中國人民的血汗)
在紀律方麵,哪怕是國民政府中的親美人士,也不得不承認:“蘇聯人的紀律比美國人嚴明得多。他們大多是工農子弟,非常質樸,待人謙遜誠懇,絕無頤指氣使。”當然,害群之馬哪兒都有。但蘇聯政府對違紀人員,一律立即遣送回國接受懲罰。
在作戰上,蘇聯援華誌願航空隊聽從中國航空委員會調遣,先後參加了南京、徐州、南昌、武漢、廣州、蘭州、甚至西部邊陲昆侖關等重大會戰。可以說,該誌願航空隊出現在了1941年之前幾乎所有的正麵戰場。僅1939年10月3日,蘇聯援華航空隊12架轟炸機奇襲漢口機場,就炸毀日軍機60架左右,炸傷日機近百架。僅佐級軍官就炸死4人,其中包括鹿屋航空隊副隊長小川、木更津航空隊副隊長石河。基地司令官塚原二四三重傷截肢。日軍哀歎這是“事變開始以來最大的損失”,並將機場指揮官軍法從事。當天在漢口機場僥幸逃生的阪井三郎,是二戰結束日軍幸存的頭號空戰王牌,他將那一天稱為“罪惡的厄日”,直言此役為“皇軍的大敗筆”。
據統計,蘇聯援華誌願航空隊總計犧牲了211人。其中包括轟炸機大隊長庫裏申科和戰鬥機大隊長拉赫曼諾夫。僅1938年的武漢空戰,蘇聯援華誌願航空隊就犧牲了100多人。當時的國民政府把能夠收集到的烈士骸骨,都葬在漢口的萬國公墓。
(圖為庫裏申科,犧牲時年僅36歲)
蘇聯援華誌願航空隊其規模之大、戰功之偉、犧牲之巨,是“飛虎隊”難以比擬的。
不可否認的是,蘇聯誌願航空隊援華的根本出發點,是為維護蘇聯在遠東的利益。但他們客觀上對於中國抗日有著莫大的助益,這同樣毫無疑問。
作為得到幫助的一方,我們也應表示感謝。同理,盡管是為了淘金,盡管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飛虎隊”來華客觀上仍然是有助於中國抗戰的。不論其戰績究竟為何,但他們的確在抗戰最艱難時期鼓舞了國內民心士氣,讓當時的國民黨精英階層看到了美國直接參戰的希望。所以,他們的客觀曆史功績,是要肯定的。
(圖為抗戰期間來華助戰的蘇聯誌願航空隊I-16戰鬥機)
總之,絕對化地去看待曆史人物與事件,往往會出現偏差。對所有幫助過中國抗戰的外國人士,包括“飛虎隊”在內,中國人民都應予以感謝,但無需過頭,真正客觀、全麵、深入地了解和看待,才是對抗戰那段艱苦卓絕曆史的尊重。
參考資料:
《我在中國那些年:陳納德回憶錄》 【美】克萊爾·李·陳納德 著 李平譯 中國工人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飛虎隊:陳納德和他的美國誌願者,1941-1942年》 【美】丹尼爾·福特 著 葉蔚然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8月出版
《二戰期間美國政府對“飛虎隊”態度的演變》 徐飛 著 《安徽大學學報》2014 年第2期
《美國飛虎隊援華抗戰紀實》 馮玉榮 著 《抗日戰爭研究》1993年第4期
《援華抗日的美國“飛虎隊”》 徐康明 著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雲南驛機場與美國援華“飛虎隊”》 江從延. 著 《大理文化》2014年第9期
《抗戰十大謠言之“飛虎隊”神話》 《觀察者網》201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