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之“親弟”,從組建東北第一支抗日武裝到國際特工

來源: 千裏 2019-06-18 11:43:3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954 bytes)
楊靖宇之“親弟”,從組建東北第一支抗日武裝到國際特工

 

楊佐青 ,原名楊殿坤 ,曾用名楊君武(在中共滿洲省委、磐石工作時),楊樹田(在共產國際工作時),瓦爾德爾 (在莫斯科受訓時)。新中國成立後改名楊佐青(為紀念兩位世界著名特工,佐爾格和伯爾青),黨內綽號“山東楊 ”“黑楊 ”。 *****

 

楊佐青(原名楊殿-又作奠坤) *****

 

楊佐青,時名楊殿坤。出生於1911年9月28日,祖籍山東省文登縣 ,幼年隨父闖關東到黑龍江省阿城縣。

 

1926年,考入哈爾濱市第二中學。

 

1928,又考入哈爾濱市第一中學高中部。

 

青年楊殿坤廣泛接觸社會最底層的工人群眾和廣大貧苦市民。受中共黨員,哈一中進步教師周一粟、王同元的影 響,閱讀進步書刊,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萌發進步思想。

 

192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從政治、經濟、軍事上控製東北,進而實現全麵侵占東北的陰謀,推行滿蒙
“鐵路計劃 ”,激起東北各界人民的強烈反對,一股高漲的反日愛國熱潮席卷整個東北
。楊殿坤積極投入這場鬥爭中。他成為哈一中學生會的學運領袖,在哈市學生界有很高的威信和影響,被選為哈爾濱市大中學校維護路權聯合會的領導成員之一
,策劃 、組織領導了震驚全國的哈爾濱“一一.九”學生愛國運動。

 

在“一一·九“反築路鬥爭中,共有二百多名學生受傷,哈一中就有92名,楊殿坤也受了傷。這場反築路鬥爭,是哈爾濱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為維護國家主權而掀起的學生愛國運動。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全市大、中學校學生頑強不息的鬥爭以及東北三省人民的強烈反對
,當局未敢在築路的密約上簽字。

 

1930年冬,楊殿坤加入中國共產黨。改名楊君武。組織上分配他繼續做學運工作,擔任共青團北滿特委組織部部長,並與馮仲雲一起在北滿特委領導下工作。後又調到沈陽,擔任共青團滿洲省委秘書長。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向東北黨組織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開展東北遊擊戰爭,直接給日本帝國主義以打擊的號召。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中共滿洲省委決定派一些黨員到農村去組織和領導抗日武裝。 *****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位於和平區皇寺路福安巷3號(原北市場福安裏4號) *****

 

?1932年2月初的一天,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代表中央和省委向年僅21歲的中共北滿特委軍委書記楊君武布置了新的任務,他與楊佐青在哈爾濱南崗河溝街馮仲雲家裏長談了一夜,羅登賢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表明:“東北雖已淪亡
,但我們堅信,東北同胞絕不甘心做亡國奴,勞苦大眾的反日鬥爭,正在各地風起雲湧
,解救東北同胞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任務,已責無旁貸地落在我們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我黨當前的任務,就是要把自發的義勇軍抗戰鬥爭,引向有組織、有領導的民族革命戰爭。同時要建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遊擊隊。省委分配你代理省委軍委書記工作(後稱兵運工作),派你赴南滿吉林省磐石,去點燃抗日烽火,創建黨的東北第一支抗日武裝根據地。” *****

 

羅登賢烈士 *****

 

?楊君武接受了任務 ,即刻動身奔赴磐石。磐石靠近中朝邊界,漢族和朝鮮族雜居的縣,群眾工作基礎好 ,反日情緒高。1930年就建立了中共磐石中心縣委,發動群眾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還組織了“打狗隊”,專門打擊親日派和漢奸。

 

楊君武到達磐石後,向中心縣委傳達了中滿洲省委指示,中心縣委立即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抓緊在日寇未到達磐石之前,迅速建立工農反日遊擊隊,同時發動群眾,建抗日武裝根據地 。

 

楊君武與李紅光(朝鮮族)等人在“磐石赤色遊擊隊”的基礎上組建了磐石工農反日遊擊隊,李紅光任隊長,楊君武為政委 。

 

尤要說明的是,這支抗日遊擊隊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共創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裝。也可以說是著名的東北“抗聯”的初始,也是著名的“李紅光支隊”的源頭。

 

當時,磐石地區有一支人數眾多的綹子(土匪武裝),為首叫傅殿臣,他看到工農遊擊隊迅速發展壯大,以為要與他爭地盤,就派人給遊擊隊送來一封信,內容是“限十日內將繳獲大排隊的槍彈如數繳出,過期不繳立即
討伐”。楊君武毅然請求隻身深入虎 穴 ,與匪首談判。他不卑不亢 ,據理力爭,對傅殿臣曉之以民族大義 ,最終打動了匪首。

 

關於“傅殿臣”,“殿臣”應該是東北綹子的一個名號,如同“好”字一般。這支綹子後來參加了抗日武裝活動,當然,最後因為環境和力量懸殊,被清剿。很多義士成仁。包括“傅殿臣”(其原名有傅永祥、原本教師,及原名傅學文、原本地主家夥計二說。號稱是吉南八縣總瓢把子) *****

 

這張照片刊在當年日刊中,據說是“傅殿臣”就義前晚最後一餐。中間小胡子“傅殿臣” *****

 

磐石遊擊隊發動群眾,策反營城子士兵,組織領導“老七連”嘩變。廣泛接觸團結周邊“山林隊”武裝共同抗日。遊擊隊的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一個初具規模的抗日遊擊隊和抗日武裝根據地蓬勃發展起來。也由此,磐石遊擊隊的行動也引起了日軍好偽滿軍的注意。

 

1932年9月初,日軍以一個中隊和兩個連的偽軍向根據地進攻,遊擊隊占據有利地形,對日偽軍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但在這次戰鬥中楊君武腿部多處受傷,無法行動,而部隊又要轉移行軍,縣委決定秘密護送他回哈爾濱治療。

 

楊君武回到哈爾濱後住在滿洲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家中養傷。其間,他向滿洲省委詳細匯報了磐石遊擊隊的發展情況,通過切身體驗,強調了黨對抗日武裝領導的重要性 。並建議省委立即派懂軍事、有才幹的同誌去組織領導磐石遊擊隊,以使這支年輕的抗日武裝繼續發展壯大 。 *****

 

馮仲雲 *****

 

?滿洲省委書記羅登賢對此事非常重視,經滿洲省委研究,決定派哈爾濱市委書記張貫一
(原名馬尚德 )赴磐石
。鑒於遊擊隊中很多隊員都是從“山林”武裝嘩變而來,還存在著一定的土匪習氣,中途更換領導人他們恐有不服,同時也不想楊君武受傷的消息更多的擴散,加之楊君武在磐石和遊擊隊內已經有了很高的威望,為切實掌握這支武裝力量,滿洲省委根據楊君武的建議,指示張貫一改名楊靖宇,以楊佐青大哥的身份出現,便於迅速開展工作
。從此,一個偉大的中國民族英雄的名字出現了,並載入了中國紅色曆史史冊。

 

張貫一(馬尚德)在準備以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身份赴磐石前,專程來到馮仲雲家中,看望了老戰友楊佐青,詳細聽取了磐石遊擊隊的情況介紹。

 

他對楊君武說:“君武,你在磐石搞得不錯嘛,連哈爾濱人都知道磐石有個遊擊隊,你在磐石和遊擊隊那裏名氣很大,聽說群眾都親切地叫你楊政委。你建議我改名字的事,省委已經通知我了,以後我的名字就叫楊靖宇 ,這樣更有利於我開展工作。”

 

楊君武回答:“你長我六歲,以後咱們就是親哥倆了”。

 

從此,人間再無馬尚德。楊靖宇的名字從此威震東北,後來的南滿磐石抗日遊擊隊也發展成為讓關東軍頭痛不已的抗日勁旅-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 。 *****

 

民族英雄楊靖宇 *****

 

?1932年,楊君武傷愈後,準備回磐石同老戰友楊靖宇並肩繼續從事武裝抗日鬥爭。彼時,共產國際組織向中共提出要組織一批文化素質高,又有實際鬥爭經驗的同誌參加共產國際情報組織工作。滿洲省委經過慎重研究

,認為楊君武足智多謀,通曉俄語,又有實際革命戰鬥經驗,適合做國際情報組織工作,決定將楊的組織關係由中共黨轉往蘇共黨的共產國際組織(組織紀律規定,不允許再與滿洲省委發生橫向聯係)。

 

楊佐青遂被共產國際情報組織任命為該組織一個係統的中國領導人,再次改名為楊樹田。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更加艱苦卓絕的隱蔽戰線上的國際反法西斯鬥爭。

 

1932年冬,原滿洲軍委負責人王東周與原北滿特委軍委書記楊樹田、高成儒成立三人領導小組,組建了北滿地區國際情報小組。以哈爾濱為中心,覆蓋齊齊哈爾、牡丹江、沈陽、大連等東北十幾個重要城市分別建立情報站,從而形成了遍布東北各地的國際情報網。

 

情報小組的任務為:擴大組織,發展成員,搜集和掌握日軍軍隊駐防、編製、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需倉庫、軍用鐵路列車運載情況,以及飛機機型、起飛架次、時間和方向等情報。

 

楊樹田先後發展了陳鴻鈞、張學彥、李炳吾、張之倫、張逸仙等,並通過張之倫的介紹又發展了黃振林、趙國文等一批中共黨員和愛國誌士參加國際情報小組。 *****

 

張逸仙 *****

 

?1934年春,楊樹田與張逸仙等奉命赴莫斯科受訓。在莫斯科,他係統學習了特工技巧、炸藥製作、爆破技術、密碼編製、發報、汽車駕駛、射擊訓練、格鬥訓練、地圖繪製、獨立野外生存等技能。校長繆勒爾(德裔蘇共)對他格外器重。 *****

 

別爾津 *****

 

蘇軍總參謀部軍事情報首腦別爾津將軍也對他青睞有加,他親自出馬,與楊佐青反複研究了一個月的時間,製訂出對日情報戰、秘密戰的絕密計劃:“ 戈比旦行動”。(未完待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