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1/70/1170_120_120.jpg?rand=5793">
總節目 42 總播放 15496 總點讚 35 總評論 2

源自楚辭的淒美古風歌曲《越人歌》:石倚潔陳薩金童玉女組合版

2024-04-17 07:11:07 播放 592 評論 0
0:00

石倚潔版仙氣純鋼伴奏,是被稱為“最科學也是最藝術當代男高音”,年紀輕輕就桃李滿天下,培養出多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的石倚潔教授(上海人)與“最美麗也最理性的當代鋼琴家”陳薩這對金童玉女組合巡回音樂會伴奏版本。
《越人歌》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是中國最早的翻譯作品,體現了不同民族人民和諧共處的狀況,表達了對跨越階級(性別)的愛情的向往。鄂君子皙是楚人,榜枻是越人,這首歌表達了越人歌者對楚國王子的愛慕(都是男的哦)。因為美好的旋律,很多民歌手都演唱過這首歌,這一版的伴奏是男高音石倚潔巡回音樂會上的伴奏。鬼臉
21世紀以來,有著上千年悠久曆史的《越人歌》能在網絡上走紅,引發影迷、樂迷以及網友們的討論,電影《夜宴》功不可沒,甚至在現象級的電視劇《甄嬛傳》中,《越人歌》也有出現。

越人,是指哪裏的先民?這首歌的背後又有哪些故事,是電影和電視劇中還沒能真正還原的?且看上海古漢語語言學大師、已故的鄭張尚芳先生在電影《夜宴》上映兩個月(2006年11月22日)後,所發布的博文《千古之謎〈越人歌〉》。文章收在《胭脂與焉支 鄭張尚芳博客選》一書時,鄭張先生對內容作了修訂和增補,定稿時潘悟雲、王弘治、鄭子寧等先生對上古音擬音提供了參考建議。

以下摘錄自定稿《千古之謎〈越人歌〉》:《越人歌》其實著錄於漢代劉向《說苑》卷十一《善說篇》,跟《詩經》完全沒有關係,它是公元前528年拿槳的越人為遊湖的楚國王子鄂君子皙唱的歌。
楚人將《越人歌》翻譯成楚辭形式的漢語翻譯。《越人歌》是《越人擁楫歌》的簡稱,是古代越人所唱的歌,越人原來肯定不是這麽唱的。《善說篇》中還用漢字記錄了它的古越語發音:

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

《越人歌》原文用漢字記音有32個字,而楚譯人把它譯成楚辭的形式後,用了54個字,竟多了22個字;可見兩者不是一種語言,所以不能字字對譯。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白話翻譯:


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在河中漫遊。 今天是什麽日子啊與王子同舟。 深蒙厚愛啊不嫌我粗鄙。 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識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


所以這一段如同天書的漢字記音也就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很多人都在猜測它的原義。
綜上,我們看到了兩個版本的《越人歌》。影視劇中所使用的是類似楚辭形式的《越人歌》的漢語翻譯,而原版《越人歌》則是古越語。這兩個版本都見於西漢劉向所著述的《說苑·善說》。

《越人歌》是戰國時期楚國鄂君子晳乘青翰舟泛遊之時,趁鍾鼓聲歇停,打槳的越人船夫(沒有明確性別)擁楫而歌。鄂君子皙因聽不懂而請人譯為楚語。聽畢翻譯好的歌辭後,鄂君歡然,上前擁抱,舉繡被而覆之。其中的越人是居住在江漢流域鄂地(今湖北省境內)的百越部落,屬揚越的一支。子皙則可能是楚懷王左右時的令尹,得楚王封君於鄂地,故稱之為“鄂君”。



破譯《越人歌》實際上有幾個難題。首先要解決的是用來記音的漢字在當時的發音,也就是漢字的上古音。其次是每個字的上古音對應古越語的什麽意思。最後,串聯成句的翻譯應當與《善說篇》的楚辭翻譯對應得上。
把漢字依古音,以侗台語裏文字形式較古的泰文為主進行譯解,分原文為五句(左為原文,右為泰文意譯):
第一句:[濫兮抃草濫]———夜晚哎,歡樂相會的夜晚
第二句:[予昌枑澤予昌州]———我好害羞,我善搖船
第三句:[州州焉乎、秦胥胥]———搖船渡越、搖船悠悠啊,高興喜歡
第四句:[縵予乎、昭澶秦踰]———鄙陋的我啊,王子殿下竟高興結識
第五句:[滲惿隨河湖]———隱藏心裏在不斷思戀哪
可以注意到的是原語中有許多與漢語是同源的:“兮、乎、予”幾乎都同音同義。“州”也就是“舟”,但用為動詞。“踰”也就是“喻”(家喻戶曉的“喻”)。“昭:主”“抃:忭”“草:遭”“昌:匠”“秦:親”“惿:誌”“澶:殿”“濫:暗陰”等分別音義相關。譯“心”專選一個心旁的罕用字“惿”,也似乎有點特別用心。以“昭”對“主”也是後世“詔”對“主”的先聲。從此歌譯解看,既證明《越人歌》是一種侗台語,又證明它的許多語詞是與漢語同根的。
……

對原譯四層意思尤其是“蒙羞被好”“心幾(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自羞鄙陋而王子不以此見絕)的感激之情都有了相對應的交代。隻有“山有木兮木有枝”一句當是楚國譯人為滿足楚辭韻例湊足六句而添加的襯韻句,以枝諧知而已。
那麽,越人、古越語、古楚語,與後來的方言吳語等,它們之間又有哪些聯係呢?
依據鄭張尚芳對古越語文獻(如《越人歌》、勾踐《維甲令》、《越絕書》等)、人地名詞匯的幾篇解讀分析,當時吳越土著說的古越語原是屬於侗台先民的百越語,不是漢語。越滅吳,語言未變。後來楚國滅越,把這裏列為東楚,楚語逐漸取代古越語,才形成吳語方言的基礎。
秦漢設立會稽郡、吳郡後,駐軍吏民又帶來中原漢語,它與東楚語融合,慢慢形成了漢晉六朝的江東方言(或江東“吳語”),即今日吳語、閩語、徽語、江淮話這些方言的共同祖語。到唐代,吳語、閩語等分立後才形成真正自成一係的吳語方言。
語言的轉換交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西漢揚雄《方言》所記不但“甌”語詞匯是古越語,連“吳越”詞匯也還是古越語。
越人歌(楚辭)

作詞:出自漢代劉向《說苑》
作曲:劉青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心悅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心悅君兮君不知,心悅君兮君不知。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快來發第一條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