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源教授以三國人物為品讀對象,劉關張,諸葛亮,曹操,孫權等,三國時期主要人物基本囊括。其最大特點有三:一是有意選擇一般讀者感興趣的大眾話題,比如:馬超的排名怎麽在趙雲之前,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聰明等,有些話題原是讀者來信中提到的;二是將《三國演義》和《三國誌》作比照閱讀;三是作者利用自己本身為作家,有豐富的創作經驗的優勢,從創作的角度分析《三國演義》的布局謀篇、對《三國誌》的移植改造,評品優劣,分析原因。
資中筠:為何美國可以對內行民主,對外行霸權並行不悖?美國應該說現在還是全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強的一個國家,任何第二位的都要比它差一大截,所以我們還得注意它的一舉一動,特別是它在對外的一舉一動對全世界都是牽一發而動全局的,我們還得關注。
元朝和蒙元有何區別?蒙元為何一統天下卻存活不過百年?蒙元統治時期實行了哪些政策?“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從何而來?了解蒙元帝國曆史發展脈絡,探究當代企業良性經營之道,盡在大道知行講堂第34期!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國家,蒙元帝國的曆史,可以由1206年成吉思汗在北方草原建立大蒙古國算起,到1368年朱元璋軍隊攻下大都、元順帝北逃為止,共計162年。
2023年2月4日,舉辦羊城學堂第700期講座,主講人:複旦大學葛劍雄教授。題目是《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從北宋的統一看曆史大勢》。
李新宇:《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首部“革命小說”。麵對曆史的大變局,小說持守的是這樣一種觀念:以有道討伐無道,是天經地義的,也是必將勝利的;暴政被仁政所取代,無道被有道所摧毀,是百姓所期盼的,也是上天和仙界所支持的。這部小說雖然常被稱作“神魔小說”,但事實上承載的卻是儒家的革命觀。小說反複寫到“天意”,但在事實上,所謂“天意”實是“民心”。
莫礪鋒教授“經典視野中的唐詩宋詞”講座。莫礪鋒,1949年生,江蘇無錫人。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1984年獲文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詩歌唐朝》《白居易》等專題。著有學術專著十餘部,專題論文百餘篇。
張宏傑講述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時也揭露了曾國藩諸多不為人知的方麵:一生遭遇過的五次重大挫折;與左宗棠的糾結和情誼;一生收入與支出;如何看待風水、相麵、算卦和天命等。張宏傑講述的曾國藩更具體溫。同時,填補了曆史研究的一塊空白:首次詳細研究了一位古代官員的收入與支出,揭示了清代官員的工資條、灰色收入與實際收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