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於1866年的1月開始刊登在《俄國導報》上,1867年2月連載結束。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紮韋塔,製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凶殺案。經曆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後,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婭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後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罪與罰》的成功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說《地下室手記》標誌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分析的運用走向成熟,那麽《罪與罰》則將他的作品從心理分析提高到哲學和宗教的思考高度。他比較明確地確立了反對虛無主義的思想主題,並且為世界文學提供了“索尼婭道路”。《罪與罰》發表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壇上聲譽日隆。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著。“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著。他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紮。在經曆種種離奇遭遇後,他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島,同當地一位姑娘結婚生子,成功創作出一係列驚世傑作。就在此時,他被絕症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幻滅》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43年。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複辟王朝時期。作者塑造了兩個外省青年的形象。一個是野心勃勃,貪圖虛榮的青年人呂西安,妄想憑借自由的聰明和才華跨入巴黎上流社會,結果弄得身敗名裂,狼狽不堪地回到故鄉;一個是兢兢業業心地淳樸,埋頭於科學發明創造的實業家大衛,因敵不過陰險狡猾的資產階級野心家而被迫放棄發明專利,隱居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