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理想主義者,都是“白癡”!《白癡》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成熟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部集中反映文學藝術商品化及新聞界黑幕的小說,也是《人間喜劇》中最有深度,也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傑作之一。小說通過兩個有才能、有抱負的青年的遭遇,反映了法國大革命以後整整一代青年的處境和精神狀態,指出隨著封建製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勝利,必然出現人與人之間竟爭角逐的局麵,由此無可避免地會產生一首首個人奮鬥的詩篇,一出出理想破滅的悲劇。
《罪與罰》是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於1866年的1月開始刊登在《俄國導報》上,1867年2月連載結束。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紮韋塔,製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凶殺案。經曆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後,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婭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作品著重刻畫主人公犯罪後的心理變化,揭示俄國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罪與罰》的成功對於陀思妥耶夫斯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說《地下室手記》標誌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分析的運用走向成熟,那麽《罪與罰》則將他的作品從心理分析提高到哲學和宗教的思考高度。他比較明確地確立了反對虛無主義的思想主題,並且為世界文學提供了“索尼婭道路”。《罪與罰》發表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壇上聲譽日隆。
《幻滅》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紮克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43年。 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複辟王朝時期。作者塑造了兩個外省青年的形象。一個是野心勃勃,貪圖虛榮的青年人呂西安,妄想憑借自由的聰明和才華跨入巴黎上流社會,結果弄得身敗名裂,狼狽不堪地回到故鄉;一個是兢兢業業心地淳樸,埋頭於科學發明創造的實業家大衛,因敵不過陰險狡猾的資產階級野心家而被迫放棄發明專利,隱居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