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更值得驕傲的是兒科醫生萬全(萬密齋)寫的痘疹心法,published in 1549.這是牛痘的雛形。中醫有以毒攻毒的觀察,但其文獻連免疫學的初心都不曾有。我想還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細胞,這不,方法論離不開工具。拿不到實證,就虛呀實呀,涼呀熱呀,幹呀濕呀,頂多再組合一番,幹熱呀濕熱呀,總之就是八卦,難怪韓國人不服氣。
明代的仇英,1494-1552,《南都繁會圖景物圖》是在意大利有了眼鏡200多年後作的,大家就不要牽強附會了。Yale的中國史教授Jonathan Spence在《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中,講到清庭不屑所有西方的”雕蟲小技“,唯獨眼鏡除外,因為幾個皇帝酷愛閱讀讀。嚴格意義下的實用工具眼鏡,肯定是西方傳入的。
史學主流觀點是 the first form of eyeglasses was produced in Italy by monks or craftsmen in Pisa (or Venice) around 1285-1289. 漢人對光學的認識遠遠落後於西方。這也妨礙了中國在天文和生物上的進步,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陸鳳藻《小知錄》卷九雲:“靉靆,眼鏡也。洞天清錄載: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洞天清錄》為南宋趙希鵠著,現存版本中,此條已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