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第一任期,我在中西部的一個州,中國店貴州產的陶華碧辣豆腐乳一瓶起初才1.68刀,貿易戰開打之後漲到大約1.99刀,而那時台灣大溪產的黃日香大概三刀左右,那就買貴州的吃;拜登時期我搬到賓州,同樣一瓶陶華碧現在3.99刀,已經比台灣的黃日香貴了,那就改吃台灣的唄。而且由於國內來的豆腐乳漲的太多,中國店裏居然能看到越南出的腐乳了。這類中國人才會吃食品應該是受關稅衝擊最大品類,但是依舊有可替換的產品來源。這些左媒的論調隻有在某類商品沒有可替代性,有且隻有中國生產,且需求不會變化與消費量不會減少的情形下才成立。現在別說大多服裝鞋帽不是中國生產,就連Costco裏賣的一些機電產品,以前不用看都是Made in China, 而現在很多來自東南亞,前不久買了副博世的耳機就是越南出的。你可以說這些都是中國零件組裝的或者貼牌的,但是這些環節轉出去,就是資金、技術、稅收和就業的轉移,而且早晚會實現在地化生產,不再依賴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