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拔尖計劃15年,清華"姚班"的天才們去了哪兒?

隻有登錄用戶才能發表評論,點擊此處登錄    返回新聞帖
sf3649 發表評論於 2024-06-25 17:59:20
樓下別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衡水中學的學生是憑自己能力考進大學的,不是推薦也不是靠北京上海的考區優勢。靠死記硬背是不能進清華的
矽穀工匠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21:14:57
這個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騙局,就是把衡水中學搬進了清華。本科生什麽也不怕?這些班裏學生和他們老師一樣,都是什麽也不知道的孤芳自賞。
bsmile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12:56:42
天才班需要天才的老師和考核方式/試題,老師水平不行,天才也上不去的
一劍霜寒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11:01:47
同意人才不是這樣培養的。中國認真做事的的科學家工程師不少,幾十年來成就非凡。否則,美國就不打壓了!惡意貶低不可取!
不好吃懶做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9:35:37
天才/人才不是這樣就可以培養出來的,這些班沒太大用,'拔苗助長',中國的文化氛圍就很難出人才,所以幾千年也沒有真正的科學家,頂多有些好的工匠/技術人員。現在'定於一尊'就更不可能出人才了,還是老老實實做'世界工廠'/打工人吧!
Maui2021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9:34:35
大部分畢業了都在美國。不需要問。
Armweak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8:42:17
土共國缸民自古以來隻會做八股文,以致到了現代,還認為教育,就是教學生如何做八股式的文章,越早越好。本質上說,當今土共國很少人真正懂教育,懂科學。被教育出來的“人才”,創造那種從無到有的新理論新思想的創造力不足,但對於現成的理論和技術,會模仿,領會得快。

從1978年第一屆科大少年班開始至今,46年過去了,這中間全國各種各樣的神童班天才班,如雨後春筍。那些被教育出來的人才遍布中國美國和世界各國。就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主流移民國家而言,來自中國各種天才班並在這些國家當大學教授做科研工作的人,應該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美國的絕大多數研究型大學尤其是top school裏,在物理化學醫學生物等領域做教授的中國人,平均比例不會低於20~30%吧。因此,在過去的46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二十年內,來自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美國人,按比例,應該也有20~30%。可是,在過去的46年裏,沒有一個具有這樣背景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僅僅是一種偶然?

這是統計規律,應該說,它能說明一些問題。它反映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土共國那種教人做“八股文”式、培養精英大使大腕(相當於政治上的英明領袖和獨裁者)的教育體係有嚴重的缺失。土共國有人意識到這種問題?沒有!在那裏,從習三濫到各路精英再到蟻民老百姓,人人還是在不亦樂乎搬弄醬缸精英文化中的垃圾。道理很容易理解,因為那裏自古以來的文化就是走上層路線,人人想做“上等人”。有話語權的各路精英們,都想維護自己的精英地位。精英文化,說穿了,和封建王朝高高在上的獨裁文化一脈相承。
北美小鎮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8:03:34
哈哈哈,“錢學森力學班”!清華這幫人為了惡心錢偉長,真是臉都不要了!這個班連名字都用來搞派係鬥爭的,這種環境還想出人才?
小二哥李白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8:02:47
自由是學術的空氣,沒有自由,再好的苗子將來也要移民來美國的。
biophysics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7:53:00
天才班就是對天才的摧殘,除了滿足一下學校和家長的虛榮心,有百害而無一利。
usa_fan2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7:24:00
無論錢班還是姚班,最後都成了草台班
吃貨2001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7:16:29
依然還是舉國體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路,這些班隻是集中了聰明孩子,大多就是個高級白領。看看那些成名的學術大家,都是怎麽成才的就知道這樣的教育有多可笑。
矽穀工匠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40:54
創新不是靈感突發,而是靈感遇上了問題。在姚班鄭班,都不提問題,隻是空談”聰明“。
矽穀工匠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39:30
鄭泉水我很認識。這些所謂”創新“的老師比如姚,都是象牙塔裏麵養尊處優幾十年的學術書呆子而已。他們把這麽多清華學生拿去騙,我也是服了。這些老師是半點世界是怎麽轉的都不懂得人。
咲媱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38:15
淺水鯉魚終有難,百載繁華一夢消
常態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28:52
為你解惑:
因為帝國主義企圖扼殺天朝人才,故意不發諾獎給襠國天才。
你看看,林主席鼓吹的天才就不得獎。當今聖上也被帝國主義千般封鎖。發明創造漿沒得到,文章全宇宙出版最多,但連文學獎都摸不著。

競選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1:43:49
2009年,為了回應“錢學森之問”——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viBravo5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20:13
用雙語(漢語,英語)才是中國科學技術創新的出路.

象形文字語言環境是培養不出世界級科學大師。

隻有文藝複興熏陶過的語音語言環境才能培養出世界級科學大師。

過往100多年的曆史再三表明,

隻有經曆過雙語環境的中國人, 才會成為中國的世界級科學大師。
弟兄姐妹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18:00
百家5毛,中國專利第一,你用的現代科技產品什麽是中國發明的?
京西觀察使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17:53
在習思想的指導下,任何尖子都會變成沙茶
viBravo5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15:35
象形文字語言環境培養不出世界級科學大師。

隻有經曆過文藝複興熏陶的語音環境才能培養出世界級科學大師。

過往100多年的曆史再三表明,隻有經曆過雙語環境的中國人才會可能成為中國的世界級科學大師。
爭爭日上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6:08:09
其實錢學森自己知道答案而故意提問。答案就是體製
百家爭鳴2012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5:49:36
任何創造都是靈感的突然噴發,也是在不斷實踐和思考最終的結果。因此創造既和個人的創造能力有關更和自己從事的工作很有關係,兩者缺一不可。

現在中國工業雄踞世界第一,因此每年的發明創造都是世界第一。中國現在的專利保有量是400多萬,是世界唯一一個突破此數量的國家。就算去年的國際專利申請,中國也是世界第一。

現在中國的論文數量也是世界第一。

任何科學創造發展的土壤來自中國高端科技工業發展的需求。
已經4段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5:48:17
隻有共匪在, 黨領導一切, 所有的天才都出不來。錢學森是真傻, 還是別有用心? 習是想回到毛時代, 可惜14億人除了紅衛兵一代, 沒人聽他的
令胡衝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4:55:07


錢學森問了一個好問題。但中國的解決方案很愚蠢:少年班計劃是人家最蠢的解法之一。


原因何在。因為人們不理解錢學森的問題,錢學森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問題的巨大深度。他的問題其實是:我們為什麽總中不了大獎?

中國給出的方案是:我們從小就培養一些會做概率題分析獎票規律的孩子。他們就更有可能中大獎?Really?


美國給出的方案:我們美國政府隻管經營彩,不負責篩選培養中彩人。我們開放社會,開放文化,開放經營,鼓勵世界人民來買我的彩票。誰中了我都高興,都是我的錢。我最多再送他一張綠卡,一張護照,鼓勵他在我美元市場上花錢。裏外通吃。


See the difference? 境界差了多少?




XM25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3:59:00
計劃經濟,計劃生育,計劃天才培養。。。自稱唯物主義者的共產黨一天到晚在做脫離實際的白日夢。
FollowNature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3:21:00
國家隻要加強基礎學科的培養,總有一天能看到人才輩出的一天。中國登月航天的工作人員據說平均年齡隻有三十歲左右。
vincentsjtu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2:35:00
紮堆ai領域
桃木釘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2:33:00
姚班的天才們?有多天才呢,說得好像是盧卡遜數學教授一般。
size0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1:57:05
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們應該都不是新中國成立的那些天才班培養出來的吧。天才絕對不是刷題,上補習班什麽的培養出來的,是偶然生出來的。而中國目前的教育模式與其說培養天才,更不如說扼殺天才,因為整個國家和社會隻有一種聲音,定義了一條成功的道路,好無個人獨立自由存在的空間。天才肯定跟大多數人不同,而國內環境不允許不同,不一致。
競選 發表評論於 2024-06-24 01:43:49
2009年,為了回應“錢學森之問”——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
換一個問法:楊振寧、李政道、錢學森都是同時代留學美國的物理學家,為什麽留在美國的楊、李可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從美國回到新中國的錢學森,就隻會寫如下“畝產4萬斤、160萬斤”的馬屁文章:

今後,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於每年單位麵積上的太陽光能,如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裏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麽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這並不是空談。舉一個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要在一畝地裏收160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160萬斤!

所以,隻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來源:

163.c om/news/article/4SQ5HP7800011247.html

頁次:1/1 每頁50條記錄, 本頁顯示130, 共30  分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