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清朝僵屍的幾個版本

(2006-05-17 01:07:40) 下一個

 
 
 
 關於清朝僵屍的幾個版本    
 文章來源: 趙行德 於 2006-05-16 23:20:58    
 
 
 
 
 關於清朝僵屍的幾個版本 轉載

說起僵屍多半以上都是清朝的,還得說到清朝的趕屍。趕屍的起源,民間有書記載道: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撕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我們不能丟下戰死在這裏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裏如何?”阿普軍管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麵引路,我在後麵督催。” 於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著那些屍體大聲呼喊:“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麵規規矩矩向南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軍師連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將敵人困在迷魂陣裏……。因是阿普軍師所“司”(實施、操作意)之法術讓大家脫的險,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於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禦敵之實乃“霧術”,而“霧” 筆畫太多難寫,於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上麵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兩個人聯合起來才能作巫術。
清朝以前每年秋分之後,各州府縣衙門都奉刑部的批文處決死牢裏的死囚。本地的死囚處決後自有其家屬收屍埋葬,而欲將被處決的客籍死囚搬運回故裏,通常一具屍首需要請四人抬運,花費較大,而請老司趕屍返鄉則相對費用少,並且可以保證中途不腐不臭,而被抬之屍一天以後就可能腐爛。
一般臨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親屬和同鄉甚至是那些好做善事的善人,都會湊一些銀子給他們請來的老司(慣例是各著青衣和紅衣的兩位),買好一應物品。行刑當天,二位老司及助手以及幫忙的人都要在法場外等候。午三刻,刀斧手手起刀落,死囚人頭落地。
一等到監斬官離開法場,紅衣老司即行法事念咒語,助手幫忙將被斬的客籍死囚身首縫合在一起,在由青衣老司將辰砂(最好的朱砂)置於死者的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板心、腳掌心等七處,每處以一道神符壓住,再用五色布條綁緊。相傳,此七處是七竅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後,還要將一些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緊。相傳,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這樣做可將其留在死者體內。 最後,還要在死者頸項上敷滿辰砂並貼上神符,用五色布條紮緊;再給死者戴上粽葉鬥笠(封麵而戴)。諸事辦妥,紅衣老司念畢咒語,大喝一聲“起!”客籍死屍便會應聲站起……
所以,由於趕屍在清朝起極為盛行,因此現在很多表現僵屍的影視劇都是以清朝為背景的。不知道這樣解釋你滿不滿意?
清朝有“訓僵人”這一種人,晚上吹笛子時僵屍會一蹦一蹦的跳躍趕路,而這些“僵屍”並不是真的,而是“訓僵人”用迷藥把他們迷昏後打扮的,而“訓僵人”就是現在所稱的人口販子 .

其一,現實的分析,因為僵屍在清朝(古典小說發展到頂峰時)受到的重視,得到了體現,根據人類的習慣,最恐怖的都是在自己身邊能發生的事,所以描述出來的僵屍都是清朝的.
其二,想象的分析,清朝文字獄最嚴重;受都極端皇權迫害的臣子最多;而且封建思想在清朝發展到了極至,對於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說法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很多臣子在死後不一定是甘心的.綜上所述,僵屍都是穿清朝官服的~
中國有此一說來源於湘西南的民俗.民國之前由此職業為的是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安葬,因為交通不發達運屍體有不能住客店,產生這一職業.但基本是騙子,將屍體麵蓋黃符是為遮人耳目,他們基本隻帶著死者的頭,到親屬家附近再找無主屍體縫合,騙取錢財
僵屍(或稱「僵屍」)是一種死後經過很長時間卻仍然沒有腐爛的屍體、變成類似木乃伊。沒有腐爛的原因可能是氣候或土質的關係,但是現在還沒有實物報告。

清朝野史,述異記(東軒主人著)中有出現強屍的故事,大致是說清朝初年,湘南西邊,有一個靠山的小村落,村中一個無賴因盜墓而中屍毒,後雖被一老人救回,但因再度做不當的事,被全村的人打了一頓,再丟在後山草叢中 讓他自生自滅.

過了幾天,他再來求救,但這次沒人願意幫他。村民們將他打他一頓,然後綁在樹上,雖有人出言勸阻,但無人理會。最後他死在樹上,晚上村民想將之安葬,但發現屍首不見。

最後他回來殺了全村,村民因被咬而一個一個變為僵屍,一些及時離開的村民在早上回村探望時也慘成僵屍。

起源
僵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代筆記載僵屍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僵屍大全」。
湘西趕屍之說 又稱移靈,屬茅山術祝由科,發源於湘西沅陵, 濾溪, 辰溪, 敘浦四縣,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係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上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劃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

亦有人指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行屍。

僵屍別稱
據《子不語》及《閱微草堂筆記》所記載,僵屍有三個別名:

移屍
走影
走屍
《閱微草堂筆記》把屍體成為僵屍的原因分成兩項:新屍突變及葬久不腐。

屍變概念
養屍地,這較為科學。土壤土質酸堿度極不平衡,不適合有機物生長,因此不會滋生蟻蟲細菌,屍體埋入即使過百年,肌肉毛發也不會腐壞,有些資料顯示屍體的毛發,指甲會繼續生長。風水學中亦有此一說。
坊間流傳道家有太陰煉形之法,屍體葬數百年,期滿便會複生
新死的屍體被邪物/邪氣附身
屍體吸收了陽氣,借人生氣而屍變
人死之際,魂一散而魄滯

袁枚《子不語》:「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魄主宰人身,當魄離開人體,便會淪為惡鬼僵屍。

三魂七魄乃道家之說

魂乃陽性神靈,附於人的氣,主宰精神思維活動
魄乃陰性神靈,附於人之形,主宰人的形體活動

屍變之可能性:

人死後殯而不葬
甚至1950年代香港人仍有家中殮葬和停屍,所以其時社會屍變之說大行其道,如行雷閃電,大肚貓跳過棺材,屍體便會出現異變。

僵屍品種
僵屍屍是受日月精華影響而變成的妖怪。《子不語》把僵屍分成八個品種:

紫僵
白僵
綠僵
毛僵
飛僵
僵屍能成妖,變魃(或稱旱魃)。《神異經》載:「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兩目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變魃僵屍能飛,殺龍吞雲,做成旱災。所以人們每逢旱災出現,便會四出搜索僵屍,把它們燒成灰燼。
遊屍
伏屍
不化骨

--------------------------------------------------------------------------------

僵屍吃人肉,也吸血。《閱微草堂筆記》曾對僵屍的形貌作出描述:「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噓氣,血腥貫鼻……。」

對付僵屍的法寶
收複僵屍器物有以下幾類:

鏡子。《本草綱目》有提:「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
桃枝、桃木劍。《荊楚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能厭服邪氣,製禦百鬼。」
雞鳴。《子不語》:「鬼聞雞鳴即縮。」
棗核七枚。《子不語》:「棗核七枚,釘入屍脊背穴。」
掃帚
鈴鐺
易經
通書
墨鬥線
石工錐
斧尺
糯米、米、米篩、赤豆
火燒。為終極滅屍方法。《子不語》:「放火燒之,嘖嘖之聲,血湧骨鳴。」

電影中的僵屍
僵屍在1980年代在香港電影是很受歡迎的主題。在電影中,用符貼在僵屍的前額可以讓僵屍睡著。也是在電影中,僵屍總是穿著清朝服飾並總是向前伸直手臂,一般以跳躍前進。西方也稱喪屍,與清朝僵屍不同,手臂可以隨意伸展,也以近似人類的形式行走。

另外在中國建築的風水慣例中,通常在大門下會裝一塊約15公分高的木板(門檻),用來阻擋僵屍跳進家中。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