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第一關:1。天下第一關巨匾懸案。2。“天下第一關”書者的新考

(2006-05-16 02:01:22) 下一個

天下第一關:1。天下第一關巨匾懸案。2。“天下第一關”書者的新考證。



ZT: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在河北省北部秦皇島市的東北,處於渤海灣的盡頭。依山臨海,形勢險要,是明代萬裏長城東部的一個重要關口,曆來為兵家所爭之戰略要地。過去曾有人用“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描寫關城的險要。

  山海關有悠久的曆史。據曆史文獻記載,這裏商代屬孤竹,周屬燕,秦時屬遼西郡,所轄十四縣中有臨渝縣,漢代屬盧綰,後屬陽樂。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置盧龍郡,晉屬營邱郡,北魏屬樂浪郡,隋屬北平郡。
  
  《隋書,地理誌》上說,煬帝大業十年(公元614年)置北平郡,有長城,有關官,有臨渝宮。

  唐代屬臨渝縣,武後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更名石城縣,有臨渝關,一名臨閭關,有大海關,有碣石山,有溫昌鎮,遼代為遷民縣。

  《資治通鑒》上記載,幽州北七百裏有渝關。下有渝水通海。

  金、元兩代這裏均屬遷民鎮。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魏國公徐達創建關城,設立衛所之後始名為山海關。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這裏設置了臨渝縣,山海關便成了臨渝的縣城。

  由於山海關的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曆史上在這裏進行過多次的戰爭。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和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官兵激戰於石河兩岸。崇禎17年(公元1644年)4月21日起義軍以數千騎兵突破了西北防線,進逼山海關西羅城下,22日又有山海關北翼城的一支明朝官兵起義,山海關城馬上即可攻下。

  但是吳三桂出賣了明王朝,投降清軍,出關迎接清軍首領多爾袞入關。明軍與清軍兩軍合戰,左右進攻,與李自成起義軍大戰於石河西岸的紅瓦店一帶,義軍戰鬥非常英勇,但是由於眾寡不敢,隻好撤退。於是這個山海雄關的大門洞開,清軍大批過關馳入中原,不久明王朝即告滅亡,清朝代替了明朝的統治。

  清朝末年,帝國主義侵略軍也侵入了山海關、秦皇島、北戴河一帶。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了山海關,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才撤走。

  1922年夏,直、奉軍閥大戰於石河西岸,1921年秋再戰於山海關外的關家墳、威遠城、薑女廟一帶。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後,占領了山海關,把它變為東北偽政權“滿洲國”的門戶和入侵華北的陣地。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山海關曾一度解放。受到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從秦皇島登陸向東北解放區進犯,在石河西岸與我軍大戰,我軍一部分戰士壯烈犧牲。

  現在在山海關外歡喜嶺上的烈士陵園就是為了紀念這次戰役中的烈士們而建立的。

  解放前,山海關是一個古老的消費城市,日偽占領時期,把東北劃為“滿洲國”,過往旅客必須在此換車,履行所謂“出入國手續”,敵偽軍警對人民群眾百般刁難,任意打罵,多方勒索。山海關被稱為“鬼門關”。

  1948年,山海關重獲解放,工農業生產日益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1972年新建成了石河水庫,不僅解決了山海關、秦皇島、北戴河的飲水問題,而且還能灌溉市郊農田。昔日石河古戰場,而今碧波蕩漾,禾苗茁壯。山海雄關以及附近的城牆關隘也得到維修整理,迎接著前來旅遊的國內外遊人

  山海關的關城為四方形,周圍八裏一百三十七步四尺,並有寬五丈深二丈五尺的護城河圍繞。有東、西、南、北四個關門:東門叫鎮東(即“天下第一關”門),西門叫迎恩,南門叫望洋,北門叫威遠。

  在關城的東西兩頭又築有東、西羅城,以為前衛。

  萬裏長城自關城的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向兩側伸展,南麵伸入大海之中,北側直上燕山。

  在南北兩側長城內側,距關城不遠又有商翼城、北翼城各一,為屯兵之處,南北拱衛。在山海關關城的東門外,又有許多城堡、墩台作為前哨。現在東門外的衛城“威遠城”的遺址和八裏堡墩台(烽火台)的遺跡依然存在。山海關關城不是一個孤立的建築,而是與關內外的長城、墩堡、關隘等建築共同構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係。

  “天下第一關”城樓(即山海關東門)建於高大的城台之上。台下有磚砌券門通向關外。券門洞內原設有閘門,按時開啟。門外又有方形甕城一圈以增強關門的防禦能力。城樓為一座三間、兩層、歇山頂的建築。據記載城樓高三丈,上層寬五丈,下層寬六丈,與現存情況基本相同。屋頂用灰色筒板瓦仰複鋪蓋,脊上安設吻獸。城樓東、南、北三麵共開有箭窗六十八個,好像箭樓的形式,更顯示出這一天下雄關城樓的凜然氣勢。登上第一關城樓,北裏長城從角山盤旋而上,有如長龍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南望長城直奔渤海之中,酷似龍頭探向海底,景色十分壯麗。明朝人曾用了“幽薊東來第一關,襟連滄海枕青山”、“萬頃洪波觀不盡,千尋絕壁畫應難”等詩句來描寫山海關近旁的景色。

  城樓之上所懸掛的“天下第一關”匾額,筆力雄渾,過去曾訛傳為嚴嵩所書,其實是明朝成化八年進士、本地人蕭顯書寫。

  現在樓下所藏是原匾,樓上所藏是光緒八年摹刻,樓外所懸掛的則是1929年摹刻的。抗日戰爭時,日本侵略軍曾企圖將原匾盜走,因群眾設法將匾藏於西大街文廟大成殿內,才把它保存了下來。


————————————————————————



  天下第一關景區位於山海關城中心,是山海關城的東門,又稱鎮東樓。因它地處要隘,又是萬裏長城東起第一關,故稱"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城古稱榆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軍徐達見此地"枕山依海,實遼薊咽喉",便修築長城,建造關隘,遂更名為山海關。因其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有"山海關關山海"之說,所以自古為 兵家必爭之

  地,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的美譽。

  "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的標誌性建築,建於1381年。城樓內保存著明成化八年(1472年)"天下第一關"匾額一塊,其中"關"字高1.45米,"一"字長1.09米,為當地進士蕭顯的真跡。傳說蕭顯寫這個"一"字,是用頭發結成"硬刷子",飽蘸墨汁,猛一抬頭,把"硬刷子"打在匾上,一挫、一拖、一頓,這個"一"字就出來了。

  登上天下第一關城樓,可將山海關這座青磚素瓦的古城盡收眼底。


————————————————————————


  "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城的東門,又名"鎮東樓",係箭樓格式。為二層建築,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8米。樓內保存有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米多,高1.5米,每個字都1米有餘。"一"字一筆不顯單薄,"關"字多筆不顯繁瑣,馳名中外,譽滿天下。字為楷書,筆力道勁雄厚,神韻莊重瀟灑,與城樓規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為當地進士、書法家蕭顯所書。登上"天下第一關"城樓,南望渤海,波濤浩渺,北眺長城,壯偉雄麗,大有身臨戰場,金戈鐵馬之感,豪氣頓生。


  傳說
傳說,蕭顯寫這個"一"字時,由鄰居孤老磨了七天七夜的墨,裝滿了放於水缸內。蕭顯用繩子把頭發紮成像一把"繩刷子",以發代筆,將其蘸飽濃墨,猛一抬頭,將長發一甩,濃墨不偏不倚,正甩在鋪好的宣紙上,接著一挫、一拖、一頓,一個"一"字就寫出來了。



————————————————————————




山海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裏長城—山海關

編號 1-102
分類 古建築
時代 明
所在 河北省秦皇島市
登錄 1961年
山海關北靠燕山,南臨渤海,扼守華北與東北之間狹長的陸路交通要道,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北齊和隋唐時都在這一帶修建過城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修築長城,在此設立關城,因位於山海之間,故名山海關。

關城平麵呈方形,周長約4公裏。城牆高14米,厚7米,內用夯土填築,外用青磚包砌。東牆的南北兩側與長城相連,牆上有奎光閣、牧營樓、威遠堂、臨閭樓等建築。東、南、北三麵牆外挖掘了深8米、寬17米的護城河並架設吊橋。城中心築有鍾鼓樓。

山海關的四麵均開辟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稱“鎮東門”、“迎恩門”、“望洋門”和“威遠門”。四門上原先都築有高大的城樓,但目前僅存鎮東門樓。東門麵向關外,最為重要,由外至內設有衛城、羅城、甕城和城門四道防護。城門為巨大的磚砌拱門,位於長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重簷歇山頂建築。城樓上層西側有門,其餘三麵設箭窗68個,平時以窗板掩蓋。在東麵屋簷下還高懸一塊巨大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為明代進士蕭顯書寫,每字高1.6米,字體蒼勁渾厚,是山海關城的象征。

[編輯]
軍事重鎮
明中期嘉靖年間,薊鎮總兵戚繼光重修了山海關及附近的長城段——角山長城。在關城以北修築了北翼城,以東的歡喜嶺(又名淒惶嶺)上修築了威遠城,以南及海邊修築了南翼城和寧海城。寧海城背接長城,高3丈,周長1裏,從陸地直插海中,狀似龍首,故又稱“老龍頭”。此外還有城堡、水關、墩台等多處,星羅棋布,相互呼應。以上共同組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嚴密堅固的山海關防禦體係,曆來是中國最緊要的軍事重鎮之一。目前山海關及周邊的古建築多已不存,但城牆部分尚完整,是保存相對較好的一座明長城關城。

山海關在中國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關內”、“關外”、“闖關東”、“關東軍”等稱謂,均指山海關而言。明末鎮守山海關的將領吳三桂本欲歸順李自成,但在獲悉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霸占後,便“衝冠一怒為紅顏”,毅然歸順了關外的清廷。他與清攝政王愛新覺羅多爾袞合作,在山海關擊潰了前來征討的李自成軍,促使了清軍的大舉入關和李自成政權的迅速覆滅。清朝時,山海關為臨榆縣城,因位於北京與盛京(沈陽)之間,而有“兩京鎖鑰”之稱。清末和民國時期,關城周圍又成為戰場,八國聯軍戰爭和九一八事變後的長城抗戰都在這裏率先爆發。

[編輯]
山海關區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麵積 192平方千米
人口 14萬人(2003年)
行政級別 市轄區
郵政編碼 066200
電話區號 0335
山海關目前位於山海關區境內,距秦皇島市區約15千米。周朝時,這裏先後屬孤竹國和燕國管轄。秦屬遼西郡,東漢屬盧龍郡,隋屬北平郡,唐屬營州柳城縣地。自明代築山海關起,這裏便成為軍事重地,設山海衛,屬薊州鎮。清乾隆二年(1737年)設臨榆縣,屬永年府。1948年中國共產黨軍隊攻克此地後,分立為山海關市和秦皇島市。其中山海關市先歸屬遼西省,後於1952年劃歸河北省,次年並入秦皇島市成為其山海關區。

山海關區的工業有鐵路橋梁、船舶製造和修理等,農業則主產小麥、玉米、高粱、水產品等。京哈鐵路穿越區境,現有規模巨大的貨運編組站。區內除了山海關城,還有孟薑女廟、薑女墳、燕塞湖、長壽山等多處名勝古跡。



————————————————————————



  敢於理直氣壯打出“天下第一”招牌的,當首推山海關!

  它不僅因為是地處萬裏長城東首的第一座關隘,而且也因為自身的險雄氣勢和厚重的曆史文化背景而無愧稱第一。於是,它就敢於在城門樓上高懸起一塊令人眩目的匾額,上 書五個大字:“天下第一關”。

  多少人遍遊天下,或憑字名,或憑文名,或憑官名,所到之處皆留“墨寶”,也不管觀者是否認可,先讓你瞻仰一回再說。獨“天下第一關”書者不留姓字,不書年月,讓後人覽此,不盡遐思。

  初臨山海關,就給人一種威武、雄偉、險要之感,真正的撲麵驚人!

  連綿起伏的燕山山脈,似萬千雄兵,簇擁著一位頂天立地的主帥,奔湧南來。蜿蜒伸展的萬裏長城,如雲端中探頭吸水的神龍,直衝蒼蒼茫茫的渤海,背負青天,懷抱群山,把一座雄壯的關隘托起在天地雲水之間,高山滄海,氣勢磅礴!站在這城樓之上,豪氣頓生,麵向蒼穹高呼一聲:“這就是‘天下第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

  虎勢何雄哉!

  然而且慢。

  雄關固雄,固若金湯。可“萬夫當關,一夫可開”啊!看萬裏長城,有多少雄關險隘?千百年間,又有幾道關隘未被打開過?有被強敵攻陷,有被內奸出賣,甚至還有傳說,被女人的眼淚哭坍——如孟薑女哭倒長城……

  一個女人的眼淚,果真有如此強大的功力麽?

  顯然,這樣的傳說,在今人聽來,隻不過是茶餘飯後消食的談資而已,頂多也就是戲台上用來賺取癡人淚水的“佐料”罷了。

  不過,細細想來,編出這樣的故事,在其特定曆史背景裏,確乎涵有深意的。至少,這故事可以諷勸官家尊重民意,不可逆天行事。而對於老百姓來說,則是無可奈何的寄托,也就是人勸不如天勸,人懲不如天懲。你強行修築這麽個森嚴壁壘的關隘又有何用?倘若你逆天行事,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一個弱女人就能把它哭塌!

  當然,長城憑哭是絕對哭不倒的。不過,長城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這一點,山海關就是見證者。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一座重要關隘,又是山海關城的東門。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

  據方誌記載,原來的城樓高三丈,今實測為城台高12米,城樓高13.7米。樓分二層。第一層牆厚130厘米,第二層牆厚90厘米。樓子上下兩層北、東、南三麵,共有六十八個箭窗,紅色的圓柱,配上畫棟雕梁,既雄偉又漂亮。站在城樓之上,看關外一馬平川,無遮無擋;看城裏堡、台、甕、道密如蛛網,處處皆可伏兵布將;望城上關隘、敵台、箭樓、烽堠互為犄角,互為聯絡,設施完整。這樣的一處所在,在冷兵器為主的戰爭年代,恐怕擁百萬雄兵者也輕易攻克不了啊!

  可是,曆史卻無情地記載著,清兵入關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原因就在於守關的主帥吳三桂自己把城門打開了!

  吳三桂的開門揖盜,據說是因為李自成起義軍領袖之一的劉宗敏占有了他的愛妾陳園園。這又引起了不少文人墨客對“紅顏禍水”的憤慨。詩人吳梅村長籲短歎“慟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這“紅顏”也真是倒黴。如果說孟薑女真以淚水哭塌長城也還罷了,這陳園園真正是個戰爭的受害者,卻也間接背上了“毀我長城”的罪名。

  紅顏無辜,罪在奸佞!曆史畢竟是公正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不管出於什麽動機,這一段罪惡和恥辱的曆史是誰都改變不了的。

  登樓遙想,叩天問地:倘若不出現那個千古罪人吳三桂,我們那座雄壯巍峨的“天下第一關”能否擋住多爾袞的鐵騎?大明朝能否複興?

  否!

  一座山海關絕對擋不住八旗馬隊,一條萬裏長城同樣擋不住改朝換代的曆史潮頭!

  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經誌得意滿地寫過一首詩:“萬裏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當然,康熙帝並不是真正憐惜民力,隻不過抒發他的得意心情而已。但是作為封建帝王,能隱隱覺察到用盡民力失江山的曆史教訓,並把它說出來,已是很不容易的了。

  登上山海關城樓,南望渤海,浪吐煙波,北看長城,蜿蜒入雲。沿城頭甬道漫步,忽見兩側排列著許多身披鎧甲、手執刀槍的戎裝將士。這鏡頭隻有電影裏和舞台上才有,看了讓人身臨其境,仿佛置身古戰場之上。撫今吊古,感慨萬千。

  難怪“天下第一關”的書寫者不留名字,不留年月,倘留了,人們的思緒或許就止於那個年代,未留,則上下五千年,都可湧入心胸、奔來眼底。

  而今,我們在這段明長城上,可以遙想到秦長城修築時的艱難,瞻仰到全長城的雄偉壯觀;可以吟歎孟薑女的古老傳說;可以搜尋八旗馬隊直入中原的行蹤;可以怒視八國聯軍火燒老龍頭長城的罪證;更可以飽覽中華大地的無限風光……

  最後,還得考證一下到底是誰寫下“天下第一關”這五個大字的。在一本旅遊資料裏,終於發現了他,他是明兵科給事中福建按察司僉事——蕭顯。此公是當地人氏,因見名勝之處多有俗人題名刻字,心裏十分不滿卻又無可奈何,因而恥於留名.這倒使得他的名字流傳得更為久遠,也使得“天下第一關”之上所懸匾額成了“天下第一額”呢!

  求不朽的往往速朽,不留名的往往長留。有形的雄關不如無形的人心,雄關隻讓人遊覽,人心才是“天下第一關”!
 


————————————————————————
  

1。天下第一關巨匾懸案。

2。“天下第一關”書者的新考證。


天下第一關巨匾懸案
楊鏡 2006-05-15


  山海關,一稱榆關,又稱渝關,在萬裏長城的東端,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北依角山,南臨渤海。明代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置關,因處山海之間,故名「山海關」。關城闢四個門: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為「望洋」、北為「威遠」。各門均築城樓。

  東門城樓上懸有巨幅匾額:「天下第一關」,傳說係明朝成化八年(一四七二年)進士蕭顯所書。然而,民間卻傳說,現懸於城樓門上的匾額,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落第秀才所書寫的,其中還有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

  這位秀才是山海關附近一個村子裡的人,他不但學問淵博、才華出眾,而且還寫得一手好書法。但他生性清高,從不肯給主考官「送禮」,所以屢次參加科考均名落孫山,隻好在鄉裡教私塾糊口。

  重修山海關時,主持工程的知府一時找不到書寫匾額的高手,心裡十分焦急。有人推薦那位秀才,並說此人清高自許,知府若不親自上門邀請,恐難答應。知府聽說是個落第的教書先生,一個窮秀才用不著本官去請,遂吩咐屬下多給幾兩銀子叫他前來書寫。

  知府的話傳到秀才耳朵裡,他發誓絕不為知府寫半個字。不久,工程就快完工,隻等匾額了。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仍不見秀才來寫字。推薦的人怕知府怪罪下來反而誤了工程,便設計把秀才的幾位好友請來,要他們輪流請秀才幫忙寫幾幅大招牌,這個請他寫「天天酒家」,那個請他寫「下榻住處」……卻暗中將「天下第一關」五個字,分別藏在招牌字裡。

  秀才不知是計,一一照寫,當寫到最後一塊帶有「關」字的招牌時,才猛然醒悟,於是剛寫了「關」字外麵的「門」,便擱筆不寫了,任憑朋友怎樣勸說都不行。朋友無奈,隻好如實回報知府。

  知府吩咐把招牌中有關的五個字 剪下一拚,果然氣勢非凡,比當年蕭顯寫的還好。至於最後關字裡的部分「 」,隻好請人補上。

  匾額製好後懸掛城樓上,人們都稱讚匾額上的字寫得蒼勁雄健、氣勢不凡,但都覺得補上的部分「」筆力不足,遠觀尚可,近看就顯得配不上了。所以,山海關至今仍流傳著「遠看山海關,近看山海門」的說法。

  關於山海關匾額,上世紀五○年代,有關部門曾收到一位日本友人從東京寄來的「天下第一關」匾額照片,其中的「第」字是竹字頭,而如今高懸城樓上匾額的「」字卻是草字頭,這個問題引起專家們的注意。

  後來,在編修地方誌時,於廣徵博採的資料中,收集到一本一九三四年出版的《榆關抗日史》,其中有這樣的記載:「山海關舊稱天下第一關,關前木匾為明嚴嵩所書,字大及五尺;筆勢異常遒健,向存魁星閣,為榆關古物之一,此次日軍陷關,竟將木匾劫送東京,獻俘陳列。鳴呼古物一去,將在東京陳列所中任人觀覽,實為我族榮譽上之一永久汙點,凡我國民宜如何嘗膽,庶得一雪此恥。」

  此外,書中還有陳述這塊木匾被日軍劫走的詳細過程。

  這樣看來,「天下第一關」匾額至少是兩塊或三塊,而現在懸掛在山海關東門城箭樓上的「天下第一關」匾額,到底出於何人手筆?至今似乎還是個懸案!(楊鏡)


2006-05-15


————————————————————————



“天下第一關”書者的新考證
作 者:王雪農 發布時間: 2005-11-16 11:42:47.0



  誰是著名的山海關“天下第一關”匾的書寫人?始終是個眾說紛紜的曆史話題,近年來,人們(主要是山海關人)有把這頂桂冠鐵定的戴到蕭顯頭上的趨勢。除此之外,山海關當地還流傳著關於蕭顯匾的民間故事。蕭顯是山海關本地值得稱道的曆史文化名人,這個主要由山海關造出來的“勢”,從感情上說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歸理解,事實歸事實。說老實話,史籍文獻中,把蕭顯與寫匾事聯係在一起的無非就是那麽一條,即清光緒四年《臨榆縣誌》:“天下第一關匾額相傳明蕭僉事顯書”。以“相傳”作依據,能把事“鐵定”到某人頭上嗎?因此,秦市文史耆宿康群老先生就起來說話了!??


  康老先生寫了一篇名為《巨匾瑣談》的文章,發表在《山海關文史資料》第三集上。老先生詳細考察了從何時有此塊“天下第一關”巨匾,曆數了文字、傳說中開列的“天下第一關”匾書寫人,質疑了蕭顯寫匾的種種難圓之處,提出了可能的寫匾曆史人物。文章引經據典,層層剖析,有理有據。讀後不能不令人對老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折服,當然,老先生並沒有給人一個肯定的結論。??


  康老先生考察,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之前,“天下第一關”匾額所在的山海關東門樓——“鎮東樓”,還沒有“天下第一關”匾額,山海關也沒有所謂的“天下第一”的頌稱”萬曆二十六年,“……衛階率明援軍也從朝鮮班師回國,駐山海關待命。第二年,衛階命士兵加固山海關城防,萬曆皇帝降旨褒獎。諭旨中有‘蓋此天下第一關也’。就這段史料,我們可為揣知‘天下第一關’得名不會晚於此時”。老先生認為:“‘天下第一關’的得名或許跟萬曆皇帝有關”。??


  康老先生通過了解和檢索以往的資料,找尋出傳說中的幾位寫匾人,最後又把蕭顯、嚴嵩兩位曆史人物確定為分析的重點對象。

  首先,老先生通過史料排查,綜合有關意見,指出了“蕭顯說”的三點難圓之外。第一是早期誌書不載。包括清代撰寫、對蕭顯行跡逸事有較詳細記載的幾部誌書也未提此事。第二是“蕭顯寫匾”的時間以及其身份均難稱其舉,當時,以蕭顯的地位身份,題寫這樣的匾額資格上是欠缺的。第三是自史誌看,所謂“蕭顯寫匾”的成化八年(1472年)前後,“鎮東樓”上還沒有“天下第一關”匾額。??


  康老先生是傾向“嚴嵩說”的,認為“嚴嵩說”與時代背景相吻合。嚴嵩題匾在時代、身份、書法水準等方麵都具備條件。

  老先生認為:“嚴嵩為著名權相,聲名狼藉。……嚴嵩列入奸臣傳,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人們對嚴嵩的態度關係到大是大非的忠奸名節問題。作為山海關的官吏士紳、平民百姓,誰也不願意宣揚此匾題字出自權奸之手而使雄關蒙羞。基於這種原因,三百多年來匾額長期佚名,方誌不載”。老先生的分析是比較客觀的。老先生很謙遜,他說:“這隻是分析,未可定論。”??


  我是基本讚同康老先生“嚴嵩說”看法的。在老先生的說法上,我想冒昧做地一些補充,權作是狗尾續貂吧!??


  我補充的第一點是:山海關“鎮東樓”懸掛“天下第一關”匾的時間,約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明朝時期,今天的韓國為李氏朝鮮王國。李氏朝鮮王國與明王朝的關係十分密切,在當時,朝鮮國貢使每年都往來於山海關所在的東西大道上,這條大道因而被稱作“貢道”。

  山海關是萬裏長城東部首屈一指的雄關,是京師的東大門,千裏迢迢而來的朝鮮國使節,在經曆了漫長而蒼涼的關東廣原之後,每來到山海關,都會為雄關的英姿所震撼、所吸引。他們或錄或繪,記載下山海關不同時期的事跡文物。

  今天的韓國,仍然保存有當年朝鮮使節的“使明”(出使明朝)筆記著述。山海關“鎮東樓”懸掛“天下第一關”匾的時間,約為明嘉靖十五天,便是韓國學者提供的學術訊息,訊息依據的就是當年朝鮮貢使的一手筆記實錄。??


  對於山海關“鎮東樓”懸匾,保存在韓國的史料記載:嘉靖十五年之前山海關東城樓外側簷下懸匾曰“鎮東樓”,裏側簷下懸匾曰“天下雄關”,城門裏兵部分司衙署前穿街有“東北第一關”牌坊;到了嘉靖十五年之後,其它如故,內側簷下匾額則換成“天下第一關”了。

  與韓國學者交流中,見保存在韓國的古代貢使筆記記載山海關事跡文物十分詳細,甚至細到某石刻大家多少、小字多少,共多少字的地步。這樣的一手原始史料,其可靠性應該是較高的。“鎮東樓”懸掛“天下第一關”匾時間約為明嘉靖十五年,為我們進一步考察書寫者劃定了時間定位。??


  我補充的第一點是:比較蕭顯的生活年代與懸匾時間,蕭顯基本不符合條件。??


  明成化八年,是蕭顯金榜題名、高中二甲進士的一年,這一年,他二十多歲。嘉靖十五年懸“天下第一關”匾額時,相間隔了60多年,蕭顯老先生如果還在世,已經有90歲左右高齡了。蕭顯卒年不詳,他能不能活到這個歲數我們無從考證。不過即使蕭老先生仍然在世,如此的“世紀老人”能否揮動起如椽巨筆,寫出那雄渾有力的字跡?

  山海關還有“蕭顯寫匾”的民間傳說,如按傳說所述,老邁的蕭顯,還能否如傳說將飽沾墨汁的布團“奮力”拋向空中?這都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除此之外,山海關這裏怎麽就掛起了“天下第一關”這麽一塊匾呢?山海關怎麽就從’天下雄關”和“東北第一關”變成了“天下第一關”呢?這是個人們普遍關心、經常問到的問題。就這個人們普遍感興趣的問題,我做了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應該是地位之重要。??


  曆史的原因,有明一朝始終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之下,修築於整個明代的萬裏長城上,關隘重重。但是,無論是京郊要隘居庸關,還是西部名關嘉峪關,所謂“內三關”、“外三關”,其地位與重要性都無法與山海關相比擬。

  山海關地處連接東北、中原的遼西走廊咽喉要處,早備蒙古、晚禦女真,又是東方屬國、部族朝貢的必經之地,當之無愧的可稱之為京師的東大門。因此,稱其為“天下第一”決不是誇大之辭。??


  其次,是關城的規模氣派所決定。??


  山海關是座特殊的關城,關城的規模很少有山海關這樣的。“關”一般都設在邊界或有軍事控製意義的要道上,由其性質決定,僅駐軍隊的關城規模一般都不很大,控扼交通的關城多數隻設相對二門,但山海關關城方圓“八裏一百三十七步四尺”,明中期以後四門具備,兵民同處,商貿繁榮,規模功能完全可媲美通衢大市,從關城意義上說,山海關絕對能符“天下第一”之美名的。??


  再次,山海關懸匾與長城上它處懸匾重詞,改換匾詞以示區別。??


  山海關東門樓內側“天下雄關”匾詞與同為長城名關的嘉峪關“天下雄關”重名,而且是嘉峪關建關在先。能嫻熟運用漢語言詞匯的古代文人,在知情了解的情況下,改變一個可作區別的新詞是不難理解的。??


  但“天下第一關”匾詞的直接創意又從何而來呢?我以為是綜合了“鎮東樓”上下“天下雄關”、“東北第一關”兩塊匾的匾詞。

  “天下雄關”匾取“天下”二字,“東北第一關”取“第一關”三字,以上合成新的“天下第一關”匾詞五字。由此山海關“天下第一關”的頌稱開始流傳海內外。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成書《永平府誌》:“(山海衛)城之東門即山海關,扁(匾)曰‘天下第一關’”。這一年,萬曆皇帝諭旨中也有了“蓋此天下第一關也”的頌語。看來,這時當朝的皇帝老子也認可了山海關“天下第一關”的美稱啦!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