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漠深處有奇景——這篇報導為什麽不給照片 (圖)

(2006-04-30 22:22:09) 下一個

 

大漠深處有奇景——這篇報導為什麽不給照片


內蒙古新聞網 2005-07-18 11:04 


小圖片瀏覽


  隨徒步行軍的拉練部隊,行進在烏拉特中旗靠近國境線的戈壁灘上時,人有時會變得木然甚至很麻木。但當進入鬼穀風景帶時,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會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鬼穀風景帶位於邊防某團哨所東南4公裏處,景點由“荒漠榆林”、“山脊石牆”和“鬼穀岩畫”三部分組成,是一處分布集中、特色鮮明、觀賞價值很高的荒漠深處的奇景。

  首先進入視線的是大河槽中的榆樹林。這裏河穀很寬,兩側山地雨水匯集到這裏,形成了適宜樹木生長的條件。大漠中凡有河槽的地方,常能看到幾棵生命力十分頑強的老榆樹在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獨樹一幟。但這裏看到的榆樹林卻不是幾株,而是茂密成林,排列有序,南北延續幾公裏,遠看就像遇到了內地的村鎮。雖然沒有能稱為樹王的古木,但兩三人合抱的老榆樹並不少見。這些老樹經曆了千年滄桑,目睹了古今氣候的巨大變遷,老枝承受不了歲月的重負和風沙的剝蝕,從主幹上折斷脫落了,新枝又在斷裂處頑強地探出了手腳,讓人不由感歎生命的頑強和生存的艱辛。荒漠中的樹林沒有雨水充沛地區那樣優越的生存環境,枝葉便沒有了舒展的線條和蓬勃的長勢,但緊湊的樹冠、短粗而曲屈的枝條,無不顯現出抗拒惡劣自然條件、適應生存環境的智慧和決心,就像在這戈壁野灘中的生生不息的牧人一樣,樸實無華卻無比頑強堅毅。

  “山脊石牆”位於“荒漠榆林”東側的南北走向山脈頂部。進入景區南端遠遠望去,在山脈的頂部有一道沿山脊線綿延不斷的石質牆體,高高的牆體足有十幾米,低矮處也有二三米高,外觀上和八達嶺長城有些相像,像古代人工建造的防禦工事,又像自然天成的怪異山體,堪稱荒漠一絕。爬上山脊近距離觀察這道石牆,發現是由一種表麵帶有光澤、石質十分堅硬、像玉石一樣的岩石構成的,有不少岩石上還有風蝕形成的美麗圖案。牆體很平整,堆砌拚接平順規範,猶如精巧技工的作品,但石牆上有不少巨型石塊大如臥牛,讓人不由生疑:如果是人力所為,那些石塊采自何方?在沒有起重設備和現代運輸工具的古代,這麽大的石材是如何搬上山頂的?如果不是人力所為,又如何生成這般人工堆砌一樣的形狀?莫非是外星人的傑作?外星人在這荒漠中築這道石牆又是為了何種用途?有一些石塊表麵有一層像釉一樣的黑色塗層和石體顏色截然不同,是燒製而成、還是自然分蝕的結果,難以斷言。類似這樣的疑點在這道石牆上還有許許多多。

  “鬼穀岩畫”位於景區的北端西側山穀內,蒙語名稱為“毛敦呼熱”,漢語意思是圈牛羊的山穀。由於山穀的崖壁上有先人留下的百餘幅遊獵岩畫,反映的內容神秘莫測,而被當地牧民稱為鬼穀。鬼穀是東北西南走向,寬度約50—60米,長約2公裏,山穀兩側峭壁平整處多有各種岩畫。有的畫的是野生動物羊、鹿之類,有的畫的是狩獵的場景,騎馬持刀的形象清晰可辨,有的畫像是某種神秘符號。站在這些古人創作的文化遺產麵前,以我們現在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它,猶如穿越時空隧道和古人對話,從一個個具體的形象和符號的細節中揣度古人要表達的思想,窺探古人生存的環境和生活方式,感悟古人對我們的昭示,別有一番情趣。

  大漠雖荒涼,有景也奇特。合理地開發利用這些自然資源,讓更多的人進入鬼穀風景帶,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並借以了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質樸和高尚,也是我們戍邊人的一種心願。





『 關閉窗口 』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作者:陳一   編輯:王冰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