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重慶(2)——解放碑
(2006-09-19 23:59:24)
下一個
解放碑(1)
說到重慶不說說解放碑好像就是要不得一樣,實際上無論造型還是氣勢都很普通的解放碑本身早就被淡忘了——跟王府井一樣,僅僅是個商業中心區的代名詞,所以對於我們這些住在邊邊角角的人來說,到解放碑去從來都是自然而然地說:進城。進城有啥子耍頭呐?太簡單了:吃喝玩樂,東買西看。
從沙坪壩進城有兩條路,一條沿嘉陵江到牛角砣繞大禮堂再到解放碑,另一條從石橋鋪到大坪兩路口沿長江到解放碑——現在你可以想象得到兩江交匯是啥子樣子了:交匯處就是朝天門碼頭,從解放碑走到碼頭也不過20分鍾(當然是說我的速度,你要一路走一路打望,或者一路走一路問,或者遭了個當場豔遇的話,我也說不清楚你要走好久。)。其實還有第三條路,就是從前麵兩條路之間的山頂上走過去,順便還可以看看浮屠關,在鵝嶺公園歇一腳——信不信隨在你,反正我不信。有段時間關於地鐵鬧得很熱鬧,跟廣州地鐵本來是一起動工的,但是重慶這邊挖到挖到就不得行了(原因嘛據說還跟《一雙繡花鞋》那種事情有點關係),別個廣州地鐵說到做到趕在21世紀前就轟轟烈烈地通車了,重慶地鐵煙消雲散得又回到了防空洞時代。
重慶的公共汽車也是比較野蠻的,以前號稱三國演義——古巴(估霸)、幾內亞(擠累壓)和越南(躍欄),全都是力氣活,而且還要敢於犯規勇於欺負他人才行——問題是我們自己從來不覺得搶占座位把他人或被他人擠過去擠過來是受累,我們習慣成自然——人家法國人解釋“什麽是文化”就說:文化就是習慣,所以我覺得一直二蠻三霸從來都是我們川東文化的三個代表,應該寫入重慶市市民公約。
在出租車到處爬的年代以前,“康福來”曾經風光無限——坐公共汽車5分錢的,康福來居然要收4毛錢!康福來是啥子啊?不過中巴車而已!最早的中巴營運公司就隻有那麽一家,名字就叫康福來——中巴這個叫法是啥子時候開始普及的我是沒記憶了,但康福來就永遠留在我的心中——小時候我多想坐4毛錢的康福來到上清寺去呀!
前頭說解放碑不僅是外地人民對重慶的一個代表認識,同時也是重慶人民生活中一個重要參考指數。比如找對象,“他家住哪點嘛?”“你還不曉得索,就在解放碑過去一點點”——這個含金量不亞於現在說某某在華爾街上班。
我們隔三差五地進城,一是要表示與時具進,不能跟市中區人民有了審美啊吃喝上的差距,二是確實覺得當年解放碑有太多好吃的了。通常大人是鐵定要去逛重百的,不厭其煩從一樓爬到五樓,從食品看到服裝鞋帽再看到家電文具,而真正動手從重百裏大包小包地拎出來的時候不多,拎得多的大都是外地人,那些住得比我們離解放碑還要遠得很的人。
從重百逛出來,天將午,饑腸響如鼓,拔腿就往好吃街跑——其實現在你看到的好吃街,是90年代中期徹底整修重建的“旅遊景點好吃街”,大理石路麵,兩旁還有不少“重慶景觀”的雕像——這個雕像在王府井就是“北京縮影”,到了南京西路變成了“上海白相”——材料差不多,尺寸差不多,甚至顏色都完全可以放到一組——中國城市雕塑的投機取巧,由此可見一斑。
我一直想,重慶離開了四川,真不知道會成什麽樣.文化本是一體,現在獨立出來,也沒有個"重慶文化",很不好.
經常說我們就在湯匙邊邊...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