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rticle家長應該做到孩子三歲我三歲

(2006-04-23 20:14:49) 下一個
兒童智力的早期培養與開發(ZT)

今天,我來跟大家探討一下超常教育的有關問題。智力超常兒童需要具備三個因素:

第一、  比較聰明,心理學上叫智商高。而聰明主要來源於以下兩個方麵:
1、  來自於父母的遺傳,如果父係家庭或母係家庭有非常聰明的人,那孩子可能帶有這種基因。所以孩子的聰明程度首先決定於父母,並且這個過程從受精到胎兒發育已經完成了。出生時已經攜帶了父母的聰明基因。
2、  來源於後天的培養。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13歲以前的聰明程度是可以改變的,孩子在托兒所、幼兒園、小學幾個階段,對他實施一些良好的開發智力和提高聰明程度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對於促進他的智力發育有很大幫助。所以我們要想提高兒童的聰明程度除了家庭遺傳,還有一點,就是13歲以前的培養,過了13歲再培養、提高孩子的聰明程度,那就非常困難了。

第二、  有豐富的創造力。大家都知道現在世界的競爭就是經濟的競爭,經濟的競爭又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最後落腳點就在創造性上。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創造性,他的技術革新、創造發明、各項改革都帶有創造性,那麽這個人將來應該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第三、  具備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孩子要有克服困難的堅強意誌、自我控製的能力、做事持久的信念和毅力,還要有與他人交往溝通進行正常人事交流的能力等待。

而在這三個因素中對一個人能否成才,有沒有出息起決定作用的是有沒有豐富的創造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我們在教育實踐中會發現有的學生很聰明但學習成績並不好,發展前途也很一般。有的學生並不很聰明,但是很勤奮,能夠勇於克服,將來反而發展情況很好。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中更應該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非智力因素。國外許多心理教育專家在這方麵進行了很多研究,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例如美國哈佛大學的教師推孟在美國精心挑選了2500個智力超常的兒童,從他們兩三歲的時候開始,每年對這些兒童進行兩三次的研究。推孟對這些兒童一起跟蹤研究了五十年。五十年後他從這2500名人員中挑選出160名最有出息、最成功的人,這些人要麽是政界要人,要麽就是商業巨頭,或者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他們都是某個行業的領軍人物。然後推孟又從這2500人中挑選出了生活極其潦倒的最不成功的160人。推孟就琢磨這個問題,當初挑選這些人的時候標準都是一樣的,智力都是超常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智力培養非常好,無論是先天遺傳還是正統教育培養都非常好,那為什麽50年後這些人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後來推孟就對這兩部份人進行研究,研究他們究竟差在什麽地方。最後推孟就得出結論:那160個最成功的人和160個最不成功的人的最根本的差異不在於水平的差異而在於非智力因素和創造性的差異。那些成功的人除了智力上聰明外,還具有豐富的創造力並且隻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一定會做到底,在這個過程中即使遇到困難也毫不退縮,積極地積累經驗,調整心態,克服困難。而那些不成功的人在做事的時候沒有強烈的動機,做事情堅持性差,一旦遇到困難就退縮或幹脆停止不做。推孟的這個研究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我們應該致力於兒童創造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那麽我們應該怎樣將孩子的聰明程度盡可能挖掘出來?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非智力因素?

第一、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就是經常找一些活動或者是事物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比如讓孩子來尋找一些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或者事物有什麽變化等等。

第二、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按照心理學的研究,一個七歲以下的兒童,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隻有五六分鍾,十歲的孩子注意力可以達到十分鍾。針對兒童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講故事或者其它的方法逐漸拉長他的集中注意力時間。因為兒童的學習成績與他的集中注意力時間長短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做遊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挖掘孩子智力的手段。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一出生,大腦皮層已經有140億個神經元,數量和成人差不多。但大小遠遠不夠。隨著年齡的增長它的大小在變,數量變化很小。而13歲以前是大腦皮層、大腦細胞發育的最佳時期。在這一階段,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通過遊戲的手段對孩子進行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注意力的訓練,那麽大腦應就會發育得非常飽滿,孩子會非常聰明。
第四、智力方麵培養的核心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就是指孩子思考問題的深度、廣度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有這方麵的表現,家長要注意引導。思維的培養是智力培養的核心,而創造性思維又是思維培養中一個重點培養對象。這是兒童將來有發展前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這就要求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注意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麵:

第一、培養孩子有強烈的自信心、自尊心。要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自己喜歡自己、喜歡自己所做的事情。比如可以每天讓他們大聲喊幾遍: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相信我自己等,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堅持性和勇於克服困難、敢於吃苦的精神。這一點經常被家長所忽略。過去我們把孩子放到糖罐裏,現在我們是把他們放在了蜂王漿罐裏。但是孩子仍然覺不到甜。不是不甜,而是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麽是苦,當然就不會知道什麽是甜。我們在學校、家庭教育中要創設環境讓孩子遇到困難,進而克服困難,讓孩子學會吃苦。

做事情的堅持性、自尊、自信、自愛、寬容、開朗、樂觀、大方等等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非智力因素。這些因素、習慣要通過活動、做事逐漸地去培養,這個過程不是一天兩天的。家長、老師一定要有一種理念,孩子是慢慢塑造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和教育不和諧的地方,比如孩子說謊,碰到這種問題,家長、老師最好麵對麵和孩子交流、溝通。而不是簡單的批評就完了,因為孩子正是在犯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說謊、犯錯誤是孩子逐漸成熟的表現。

對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一定不要以不變應萬變,而應該以萬變應萬變。應該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做孩子的朋友,家長或老師應該做到孩子三歲我三歲,孩子八歲我八歲,孩子十六我十六。善於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比較好的成長環境。

作者王慧平:教授,心理學博士,現任煙台師範學院心理教育係主任,碩士生導師,曾出版《兒童發展關鍵期》、《學科教育學》等多本專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