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
本片是改編自發生在16世紀時,一個集絕美與墮落於一身的城市威尼斯的真實故事。
Veronica 與 Marco 相戀,但因為門第問題而無法成婚。 Veronica 為了要得到 Marco ,決定成為十六世紀的 Venice 裏最頂尖的高級寵妓,成功地周旋於貴族名流之間,甚至成為 Venice 的國家英雄。然而黑死病與戰爭卻將她送上宗教法庭,她即將以淫亂及巫術的罪名被處死……
關於音樂
<絕代寵妓>固然是一部一廂情願的電影,不過George Fenton卻藉此寫出了個人近期最美的電影原聲帶,除了其個人慣有的典雅曲風與抒情色彩外,<絕代寵妓>也具備了多首鮮明亮麗的主題旋律,恣意揮灑出一篇古典深情,明媚華麗的寵妓風情畫。
Fenton對寵妓的描寫,既有古典娟秀的婉約風情,也有富麗奢華的宮廷氣派,十分貼切的妝點出這些當代風塵奇女子的迷人風采與特殊地位,如一開場的Venice Proud And Pretty(Veronica Confess),以細致柔美的撥弦,撫弄出威尼斯寵妓的絕代風華,是一首風姿綽約,充滿女性美的主題作品,很巧妙的是這個主題在兩場較量文采的吟詩作對中(Poetry Duel),搖身一變為富麗俏皮的波卡舞曲,語帶諷刺的表現出寵妓挑戰騷人墨客的過人膽識與文學造詣,是相當出色的變奏.而其它幾段描寫寵妓生涯的作品,如Warming To The Idea,Veronica's Ascent,也皆是以奢華堂皇,亮麗明媚的曲風,塑造出寵妓周旋權貴,多彩多姿的生活形態,至於幾段描寫寵妓”職業訓練”的作品,則刻意以喜感十足的手法來表達(Job Training,Who's Next),而Marco's Homecoming一段,描寫寵妓風靡全城的盛況,同時也讓男女主角亮相,在喜感的音樂前導下,轉而鋪成出一首輕快流暢,風情萬種的活潑作品,也是很迷人的佳作。
George Fenton除了運用豐富曼妙的古典音樂手法,妝點出威尼斯寵妓的豔冠群芳,色藝雙全,以及其奢華風雅的宮幃生活,在其內心世界的情感描寫上,也相當唯美動人,其中Veronica's Theme是最主要的主題作品,是情感十分優美浪漫的Love Theme,描寫Veronica與Marco這對真心相許,卻阻礙重重的戀人,在配樂中有許多段相當纏綿悱測的演出,如The Firs Kiss,Marco Will Marry,The Lodge,以及我個人最喜愛的變奏作品Veronica And Marco等.第二個Love Theme(如Library,Marco Goes To Wars)的旋律則類似<屋上提琴手>的Do You Love Me,其實似乎有不少音樂家不約而同的,以這個樂句來發展Love Theme,如John Williams的<Yes' Georgio>,James Horner的<慧星撞地球>,開場的樂句雖然完全相同,不過其後的變化則是各有巧妙不同.至於另一個Love Theme則極為淒美悲傷,在I Can Not Marry You中僅是略見雛型,而在Marco Goes To Wars與Inprisonment Part II中則發揮的極為淒測動人,是相當好的作品。
寵妓有浮華閃亮,羨煞眾人的生活麵貌,卻也必須麵對現實的政治利用,與社會的無情批判,George Femton在這方麵的描寫雖然也有唯美典雅的音色,但氣質顯然要來的黑暗的多,其中幾段對戰爭,瘟疫,誣陷,入獄,審判的描寫,George Fenton一方麵以沉重的管弦表現出戰亂的不安與社會的壓迫,同時也將幾段Love Theme作品,以柔美感傷的情調穿插其間,顯見真愛仍是支持一個女子的重要力量,即使是一名寵妓也不例外,這些音樂比較接近<複興時代(亂世情緣)>中的音樂風格,偏向感傷深沈,與那些繁華亮麗的樂章形成明顯的對比.其中The King Of France是很別致的作品,後段的樂章雖然陰沈詭異,不過一開場描寫法國國王抵達威尼斯的場麵,倒是表現的很有味道,散發著一份迷人古典的皇室氣派。
最後的兩段作品,自然是表達女主角Veronica在法庭上獲得平反,正義獲得伸張的時刻,其中I Stand Alone For Venice and this Woman,感覺像<英雄本色-Braveheart>的音樂,對這部電影來說,這種處理未免煽情了點,而終曲自然是將配樂中的幾個主題,如Veronica's Theme,Love Theme,寵妓的主題與變奏等,做一番鋪陳與發揮,其實這部配樂中有很多很好的音樂片段,不過這首終曲並沒有那種集大成的精彩變化與感受,隻是平鋪直述的組曲,感覺上可惜了點.但以整體來說,這仍是非常精致的一部配樂作品,曲風浪漫高雅,情感豐沛深刻,旋律性深情動人,而且迭有讓人驚豔的變奏演出,音樂的獨立性與可聽性都很高,的確是一部古典宮廷電影音樂的傑作。
延伸閱讀
當你心愛的男人不願意或不能娶你的時候你怎麽辦?是守著這份處女般的愛情,孤單地過完這一輩子?是傷心難過,痛不欲生好一陣子,然後認命地找另一個人,用打過折的愛情與他結合?還是不顧自己的身份清白,心甘情願地做他的小老婆?在十六世紀的 Venice ,如果你選擇最後一種可能性,你甚至可以更有尊嚴地以某種非法理的形式擁有他。那就是做為寵妓,我們的 Veronica 就選擇了這條路。
【絕代寵妓】根據 Margaret Rosenthal 的原著小說《 The Honest Courtesan 》改編,而這本小說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小說的本名比片名更適切地表達主題,不過片商有他們行銷上的考量而決定改名,美國本土改為【 Dangerous Beauty 】而海外版則叫【 A Destiny of Her Own 】。兩個名字都模模糊糊的,而美國版的片名尤其曖昧不明。
電影開始以後二十分鍾,我不斷地想起【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並且互相作比較。這樣的比較非常有道理,因為莎士比亞此時正好活著並且開始他的創作生涯,而兩部電影描寫不同的地區在同一時間有著對女人同樣的歧視與限製。這部電影比【莎翁情史】更有資格做為泛女性主義者的指導片,在本片裏提供了莎翁情史裏沒有的兩種極端類型----淑女及寵妓----的對比,也突顯出女性在那樣的父權社會裏爭取地位與權力的掙紮與手段。但是不要曲解我的意思,雖然你可以很容易在裏麵開發出女性主義的影子與論述,我還是不大願意叫它是一部女性主義的電影。導演確實有處理性別議題,但不是尖銳地突顯甚至攻擊父權觀念,也沒有嚴肅的「片以載道」的意圖。
飾演女主角的是 Catherine McCormack 。如果你對這個名字覺得陌生,回想一下【英雄本色】 (Braveheart) 裏美得一塌糊塗的 Sophie Marceau 使出混身解數也無法趕走,占據 Mel Gibson 的心的那個鄉下姑娘。即使戲份不多,或許觀眾的眼光也被另外兩位大牌吸走, Catherine 在英雄本色裏把她的角色詮釋得很適切;這一次她總算有了自己的大舞台可以揮灑。豐富的麵部表情,與情境融為一體的情感流露,絕對不是什麽 Denise Richards 之流的花瓶可以做到的。男主角選得也不差, Rufus Sewell 雖然也不是太有名的影星,但他跟 Catherine 之間有某種令人賞心悅目的搭配性,使他們兩人出現在同一個畫麵上時,讓觀眾都不禁要為他們的愛情加油打氣。這樣的組合可能還比不上 Meg Ryan / Tom Hanks ,但絕對比那個鐵當你號的捷克與螺絲上鏡頭。
「 Marriage is a contract, Veronica, not a constant tryst. 」 Veronica 的媽媽這樣對她說。就像 Gwyneth Paltrow 在【莎翁情史】裏飾演的 Viola 被當成五千英磅賣給沒落貴族當老婆一樣, Marco 也必須為了政治前景娶一個四維八德的妻子。我想這種扼殺自由戀愛的管製婚姻不需要我為各位喉舌,但時至今日的婚姻就不再是契約了嗎?或許形式不再那麽赤裸,程度不再那麽誇張,但是當你決定結婚的時候,是不是也考慮了一些「政治」?很多研究都指向同樣的結論:女人在考慮婚嫁的時候,經濟能力占相當大,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以前是父母家族為你考慮政治,現在是你自己考慮政治,即使在今天, Veronica 的母親說的話依然成立。
Anyway ,當時的 Venice 的女人有兩種選擇:嫁人、顧家、生孩子,做著本質上一個傭人就可以做的事,終此一生;像 Veronica 這樣有條件又不願意如此的女人就努力地成為寵妓。諷刺的是這種高級妓女幾乎在所有方麵都比平常女人占優勢:她們被允許(事實上是被要求)可以讀書,這樣才能夠跟恩客談論時事,吟詩作對;她們擁有選擇自己一夜情(當然這個名詞今天已經被染上了深不可滅的顏色)配偶的權力;她們擁有行動上的自由;她們甚至比那些三從四德的女人更能享受人生。
從這裏我們很容易就看出一個父權社會根本上的矛盾,而這個矛盾充滿諷刺性。他們要求女人要有道德,守貞節,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概念阻止自己的老婆讀書,有自己的思想,卻又嫌她們太無聊---- Marco 問他的新婚妻子 Julia 有沒有發自內心的欲望,得到的答案是「我想幫你生一堆孩子」、「我渴望成為你的妻子」、「我想做一個好妻子」,臉上卻盡是被老師硬逼著榨出答案的表情。別說 Marco ,我看了都要抓狂。這種女人既無趣又無法享樂(做起愛來像死人----我的學姊這樣說。沒有人特別喜歡跟屍體做愛吧?)( Oh ,【聖女貞德】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裏的那個英國士兵例外),所以他們隻有向外發展,寵妓就是在這種需求下產生的供給,用來滿足男人的欲望。
對,欲望 (wanting) , Veronica 的媽媽一直強調這一點。可是這個欲望本來可以被自己的妻子滿足,如果他們不把女人製約得那麽蠢的話。父權思想的矛盾與諷刺在這裏呈現出來:男人把女人搞得很笨很苦悶,然後把自己也搞得很苦悶,隻好創造出寵妓來聊解苦悶;有好條件的女人反把男人玩弄在股掌之間,可是她們相較於一般女子的一切優勢----識字、閱讀、吟詩、愛欲、歡樂----都是男人賦與的。到底是誰比較笨,笨蛋還是創造笨蛋的人?
當然女人不全是笨蛋。 Veronica 的好友 Beatrice ----一個意大利的典型名字,因為但丁的《神曲》 (Divine Comedy) 而聞名於世----有著理想女人的代表號名字的她雖然循規蹈矩地接受家族的安排嫁給一個沒有威而剛用的中年男人,卻希望 Veronica 能教導她的女兒成為寵妓。這不是很諷刺嗎?具有美德行為的母親卻希望自己的女兒墮落。但是在這個被男人扭曲的權力結構裏,這是唯一有利的戰鬥位置。
然而 Veronica 告訴她牢籠再大也還是牢籠。沒錯,她在跟 Marco 的表親玩吟詩接龍的時候光彩懾人,在被公然挑釁時也拔劍還擊(而且贏了,這是象征女權勝利還是單純的鄉願?),但她畢竟是女人。 Marco 為了盡他的政治義務放棄與 Veronica 結婚,他要求 Veronica 繼續愛他並做他個人的情婦;然而當她為了整個 Venice 的國家利益,盡自己做為寵妓的義務犧牲尊嚴取悅法王, Marco 卻無法接受與人共有她而揚長而去,這算什麽玩意?
不要天真的以為這是時代的錯誤,很不幸的也很可惡的,現在,就在你我的身邊,很多男人的想法跟 Marco 是一樣的。 Marco 在電影最後為了要符合近年來拍電影政治正確的原則而挺身而出,總算是後來反正,但你要期待你的男朋友,也有政治正確的表現嗎?以我對於許多男人的了解,我必須對女孩們說:不要再那麽天真了,他們看自己跟看你永遠是兩個水準的。
所以,這是部女性主義的電影嗎? Whatever ,你要這樣說就這樣吧!這篇影評變成長篇的抱怨,不過電影本身是很好看的。這部電影很寫實,不過絕對不是寫實主義的電影(寫實的部份隻有上流社會,而寫實主義必須關心的中下階層的生活,幾乎沒有入鏡);一個父權社會中的女人,一個為愛相思而憔悴的處女為了得到她的摯愛被迫選擇旁門左道爭取權力,這部份的描寫是很成功而自然的,可惜當黑死病被帶入劇情線中,她被教廷指控行巫術時,這部電影開始失焦。我懷疑導演是不是野心太大,除了性別議題外又想處理宗教迫害,但很明顯地不是很成功。最後審判的那一場戲被賦與太多的象征意義,似乎試圖宣告這個追求愛情的女人是沒有犯錯的。
Veronica 做出很多 confession ,這個英文字既可以當「懺悔」解釋也可以說是「自白」,教會想聽的是懺悔而她選擇了自白。自白沒有感覺罪惡或愧疚的成份。可是雖然這個細微的差別設計得蠻漂亮的,卻無法補救整個審判造成的失焦感。她本來就不覺得她做了罪惡的事,她知道隻有這樣才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贏回 Marco 的愛,而她很勇敢同時也理直氣壯地選擇了這條路,並且愉快地發現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些事我們本來都已經知道了,不需要這個多餘的審判來告訴我們,更別提那些她的入幕之賓一個個站起來為她做無言的辯護有多麽不切實際了。現實的政治不會是這樣的。
結論。無論如何,暇不掩瑜。大不了看完以後忘掉後麵那場戲,或者乾脆看到黑死病出現時就把 VCD 拿出來。值得一看的電影,娛樂效果不錯,希望能帶給你一點反省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