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潛水員有感
(2010-09-12 19:09:16)
下一個
小孩子的遊戲中,問一聲“敢不敢”是一種對體能和平衡感的挑戰。“我當然敢”是一種回應,於是一閉眼,再高的滑梯也就滑下去了。這要克服一點小小的恐懼。然而,玩得不好,脫臼骨折也是有的。
年紀再大一點, “我想問問你敢不敢”可以是一種浪漫的邀請。這需要掙脫一點小小的束縛。然而, 玩得不好,翻臉成仇也是有的。
年紀更大一點,會在“文學city”發帖子了, “XX為何不敢”是對道德與思維勇氣的拷問。這裏就熱鬧了,一個自然段是說不完的。
City裏的辯論主題比辯手還多,有的話題相當刺激,各方辯手都想挑戰,一如江湖高手總在挑戰更高明的功夫。辯題一出,正反方各自歸位,各條陣線乃是"自由人的自由組合"。 相互樹立靶子,相互補充彈藥,相互指出戰術動作的走樣。各方精彩言論一出,猶如黑夜中煙花綻放。各方戰士和觀察員都得以一睹為快。
有一種問題常常中斷了你來我往的交鋒,這就是“敢不敢”。見過這把刀的話題大都成了太監,下麵沒有了。
當我可以完全控製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時,我說的話和做的事當然包含了“敢”。比如想家了就乘飛機回家,當然有安全風險,但是我還是思鄉心切,相信可以平安抵達。比如去超市買東西,當然有算錯帳“被損失”的可能,但我還是有信心可以愉快購物。
當然我們也可以這樣問:“你這麽懷念家鄉,今天為什麽不敢乘飛機回去了?”好吧,我確實是不敢。然而不敢不一定是因為害怕乘飛機的風險。我可能是怕頻繁請假丟了工作,怕花費太多。等等。。。並不是因為思鄉不足以鼓起我乘飛機的勇氣,進而證明我的偽思鄉。
你看,“敢不敢”一出,我立刻需要證明“不敢”有其他原因。千辯萬辯,應該做到的事情沒有做到,一定包含了“不敢”。我輸了。
問題是,“應該”用什麽標準來衡量?這裏常常包含有道德判斷,太難了, 我“不敢”回答。
通過辯論,相互質問道德立場,共同追求美好未來是好的。然而,一定要時時事事都下一個道德判斷嗎?道德觀念本身不可以討論嗎?論題涉及的事實沒有爭議了嗎?
問題換一個問法,讓辯論繼續吧。你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