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早期教育加強寶寶語言能力

(2006-02-17 15:24:12) 下一個

Q:我看到好多書上說,4、5個月的寶寶都會簡單的發出ma、ba的聲音。我家寶寶7個月了,還隻會咿咿呀呀的說,不會發出ma、ba的聲音,是不是發音遲緩?

無錫丁芳

A:0-1歲是兒童語言習得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兒童語言習得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通過大量發聲練習掌握語音係統。從大量的科學研究結果看,3個月後嬰兒能夠逐步發出清晰可辨的元音(如a,o),6-8個月開始能夠將輔音(如d,m)與元音連起來發出“dada”,“mama”的聲音。6個月前的嬰兒一般較少發出輔音與元音相連的完整音節。密切注意孩子語言發展的進程,這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與此同時,家長也要認識到兒童的發展既具有年齡階段特征,同時也存在個體差異。這就是說,一方麵,在特定的年齡階段,兒童的咿呀學語有一些典型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家長客觀地評估和監控孩子發展的參照指標;另一方麵,在具體行為特征以及特定行為出現的具體時間、頻率等方麵,不同的孩子又各有差異。在判斷孩子語言發展的問題上,特定語言行為出現的早晚不是唯一的標準,更重要的是看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否在不斷進步。假如孩子的語言能力出現停滯不前的征兆,這就需要家長盡快谘詢專家,采取科學的幹預治療措施。

Q:寶寶6個月了,一給她看書,她就咬、抓,根本不好好看,也不聽,該怎麽提高她看書聽故事的興趣呢?

新疆孫芸

A:對6個月的寶寶來說,書就是一種玩具。因此咬書抓書正是這麽大孩子玩書的典型行為。看書聽故事的興趣與正確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受到孩子知覺、注意、理解、推理等認知能力發展的製約。在1歲之前,兒童主要關注的是當前與他們自身直接相關的世界,而書與故事所描述的世界超出了他們所能關注和理解的範圍,因此不太可能發展有意識、有目的的看書聽故事行為,也不太可能形成對看書聽故事的強烈興趣。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書和故事應該在孩子的世界消失。在這個階段,把書引進孩子的世界,引導他在自由玩書的過程中熟悉書、觀察書,發現書的豐富多彩世界,由此可以有助於激發兒童今後對書和閱讀的興趣,將為以後閱讀行為習慣的培養奠定有益的基礎。需要家長注意的是,提供給1歲前孩子的書應當以布製、軟塑製的彩色圖畫書為主。這些書的材料應當無毒、無害,不脫色,沒有尖角和易落的小配件。同時,家長還要注意經常清洗和消毒。另一方麵,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也可以逐步嚐試借助書講短故事。在講述過程中,使用語調誇張的短句、簡單句,注意語言的韻律和節奏感,配合玩具、動作以及與孩子的身體接觸,逐步引導孩子將書和口語、有趣的活動聯係起來。

Q:對於8個月的寶寶,早教應該從哪些方麵入手?我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作為爸爸,我該為孩子的早教做些什麽?

佛山張錦光

A:動作、語言、認知與情緒,這是嬰兒期教育最重要的幾個方麵。其中,動作教育的核心不在於讓孩子提早或學會更多的特定動作技能,而是為孩子提供充分的爬行、操作機會,讓孩子在與環境的主動交往中獲得有關自身與外部世界的豐富經驗。語言教育的重點是在日常生活與遊戲活動中提供大量富有情感和韻律、與具體活動密切相連、簡單多重複同時又豐富的話語刺激,認知教育的關鍵是通過多種多樣的遊戲活動與日常生活活動,引導孩子發現、積累對世界的認識,逐步發展解決具體問題的技能。情緒教育則主要應當通過為孩子提供積極應答的人際環境,及時覺察並滿足其基本的身心需要,使孩子建立對環境的安全感與信任感,保持積極的情緒。嬰兒期動作、語言、認知與情緒的健康發展將為孩子的身心成長奠定極為重要的基礎。

父親在兒童的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首先,研究顯示,兒童的智力水平和父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和相處的質量密切相關,其中尤以相處質量的作用最為重要。與孩子相處時,父親應當積極主動地和孩子共同活動。無論是共同進行運動活動,或是擺弄玩具的精細活動,互相應答的語言遊戲等,都會為孩子帶來新的經驗,促進其身心的進一步發展。其次,父親的重要性還體現在通過為母親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分擔家務勞動,改善母親與孩子交往的質量,間接地促進孩子的發展。利用閑暇時間,和家人一起帶著孩子到公園、郊外、博物館等,在舉家樂享親情的同時,也為孩子的動作、語言、認知與情緒發展帶來新的機會。

Q:我兒子11個半月,脾氣很壞,無論看到任何他感興趣的東西都要去拿,然後在手裏先擺弄一會兒,玩夠了就放入嘴裏咬,如製止他,就大叫,以哭相逼,我該怎麽辦?

武漢戎文群

A:孩子“脾氣壞”、難於控製往往是家長與孩子互動不良的表現。觸摸、擺弄、甚至用嘴嚐嚐喜歡的東西,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極為自然的行為,也是他們探索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出於安全、衛生等多種原因,這種自然的探索行為必定要受到限製,因而引發父母和孩子控製與反控製的矛盾。解決這對矛盾,實現對孩子行為的有效控製主要依賴於家長采取恰當的策略,其關鍵在於合理、及時、果斷和一致。這就是說,首先,不要事事處處都限製孩子的行為,適當允許孩子采用這種自然的探索方式。如果家長認為有些東西有危險,那麽應當將其放置在孩子看不見、接觸不到的地方。其次,當孩子去拿或吃危險、不衛生的東西時,家長應當立即通過嚴肅、簡短的禁止性語言與行動中止兒童的行為,而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一致。當孩子反抗時,家長不能表現出遲疑或許可,否則孩子會反抗得更激烈。在製止孩子的行為時,家長的語言、表情要肯定、嚴肅,動作要快,既不粗暴也不猶豫,更不要反複用“行嗎?”“好不好?”等請求式的語言。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情況比較緊急,孩子情緒較為激動,講道理往往不能奏效。隻有在製止孩子的危險行為而且使孩子的情緒趨於平靜後,講道理才可能逐步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約束力。如果孩子持續哭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冷處理,即把孩子帶到一個安全、安靜的地方獨處或抱在膝上,避免任何視線接觸和言語交流,讓他暫時失去所有人的注意。一旦孩子的哭鬧暫停,立即帶孩子從事新的有趣活動。

1-2歲

Q:我的寶寶快15個月了,不到7個半月就會爬了,而且爬得特別快,9個月她就能扶東西走,可到現在還是走不穩,隻要不讓扶東西,她就喜歡爬,請問該怎麽辦?

北京李淑萍

A:爬得好的孩子有時的確走得比同齡孩子晚。這是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爬行這一項有效的自主活動技能,學習走路的願望和實際需要就相對較弱。對此情況,家長首先要對孩子有信心,不要過於心急,以免因為可能較多催促而使孩子情緒波動甚至產生逆反。由於孩子遲遲不走的原因並非生理因素,而主要是動機不足,所以要盡快讓孩子走得好,就需要激發走的動機。一方麵,在初始階段,應當允許孩子扶著東西走,使其逐步建立對行走的安全感。孩子之所以在不能扶物行走時就喜歡爬,主要原因在於沒有信心和安全感。隻有行走的經驗越來越多,信心和安全感才會建立起來。另一方麵,在孩子的生活中設置需要通過行走才能實現的目標。例如,和孩子交往時保持適當的高度,使孩子在爬行狀態下很難保持視線接觸和追蹤;或者將孩子喜歡的東西放在較高的地方,使孩子不得不借助行走來實現目標。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積極的鼓勵。一當孩子站立行走,就立即誇獎、讚許;無論孩子是否需要扶物或是走得是否穩當,都鼓掌歡迎、擁抱。

Q:1歲9個月的寶寶很急躁,做事做不好,就發火大叫,然後就說:“寶寶搞不好,媽媽搞。”我這時應該怎樣引導他?

合肥劉曉梅

A:首先,家長要客觀地評判這件事孩子是否能夠獨立完成。有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就很難。如果這件事超過孩子目前的能力,家長不妨和孩子一起來做。其次,在孩子自己做事時,特別是一項剛學會做的事情時,家長要陪伴孩子,看著他怎麽做,給予必要的提示,在孩子受到挫折或不耐心時,及時給予鼓勵。如果這時家長不在場,孩子感到無人關注,對挫折的忍耐度就會降低。第三,如果即使有家長的關注和鼓勵,孩子自己也有能力去解決問題,但仍然不耐煩,那麽家長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1)溫和、堅定地說“寶寶能行,試一下......”,即用言語的鼓勵和提示;2)拿著孩子的手,和他一起開個頭,然後讓他自己做;3)給孩子示範一次,再讓他自己做;4)如果孩子情緒激動程度較高,允許他暫時停止,等平靜後再繼續。無論何種情況,隻要孩子做出努力,立即予以積極的鼓勵和讚揚。在孩子平靜的時候,可以逐步嚐試通過故事講道理,幫助孩子逐步形成內化的規則。

Q:我的寶寶22個月,已經可以背出我在他15、16個月時無意中讀來哄他睡覺的唐詩,出乎我的意料,可我不知該如何開發他的智力?(南京李娜)

A:這反映出寶寶對富有韻律的語言刺激具有偏好,對這些刺激的記憶能力也很不錯。由於在學前時期語言發展是極為關鍵的,所以繼續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是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一方麵,家長可以繼續通過詩詞、兒歌等韻律性的語言材料以及日常對話等方式豐富兒童的口語經驗,幫助兒童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另一方麵,家長可以開始每天定時和孩子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或看圖書讀詩詞、兒歌,引導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並學習將語言的音、義、形逐步連接起來,為今後書麵語言的學習提供基礎。在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豐富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因此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動手、動腦活動機會,以及與自然、與社會的交往都將有助於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

Q:我的寶寶(1歲10個月)從1周歲時,就愛亂扔東西,還特倔,不知該怎樣教育他?

黑龍江賈冀傑

A:扔東西這一行為最初被嬰兒用來探索自身行為與後果的關係,隻是一種認知探索行為,原本並沒有正誤之分。但是,由於有時成人可能過度反應,或者由於其他原因,扔東西不再僅僅是認知探索行為,而形成一種行為習慣,即使成人不允許,也仍然要扔,這種情況就需要及時糾正了。糾正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冷處理。當孩子扔東西時,家裏人立刻製止,如果不生效,立即將孩子帶到安全、安靜的地方,撤除所有注意;2.自拾殘局。當孩子不聽勸阻,要求孩子把扔掉的東西自己揀起來。如果孩子拒絕,則立即溫和堅定地抓住孩子的手去撿拾東西,不說多餘話,也不看孩子,保持中性表情;3.自然後果法。收走孩子手邊可以拿起的所有東西以及扔掉的東西,讓孩子體驗失去東西的感受。無論用什麽方法,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貴在全家人時時處處都保持一致的處理方法。

2-3歲

Q:我的女兒2歲4個月,現已入幼兒園半年了,幼兒園裏教他們識字、英語、古詩等。這些教育是否符合該年齡段的孩子?

武漢王琦

A:有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曾說過,任何東西都可以用適當的方式教會任何年齡的孩子。這句話當然比較絕對,但是也說明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原理,這就是教育方式是決定教育是否適當的關鍵因素。雖然識字、學英語和古詩主要是在6歲後進入小學正式開始,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都有很多機會接觸,因此開始接觸和學習這些內容並不是絕對不可行的,關鍵是要達到什麽目標以及怎樣學習。在2-3歲時,更多應當提供遊戲性的活動和布置豐富的環境,使孩子在愉快的活動中不斷積累對文字、語音、語義的初步認識,形成對語言的熟悉感,培養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Q:我的寶貝2歲4個月,說話連不成句,而且難一點的話也不會說,教他說幾遍還不行,時間一長就火了,我很著急,有好辦法提起她的興趣嗎?

北京李媛媛

A:兒童語言的發展是先接受(聽)然後表達(說)。在學會說第一個詞之前,兒童已經聽了很長時間。將兩個甚至更多的詞按一定規則組織起來連成句子,然後表達出來,這遠比說獨立的詞要難得多,需要更長的準備階段。說話成句不是簡單地把詞拚湊起來,最重要的是運用一定的規則,而規則的掌握不是通過簡單模仿就可以實現的。兒童必須在已有語言素材的基礎上,自行發現並學會連詞成句的規則。因此,教話的遍數並不能決定兒童對規則的掌握。如果孩子的理解以及單個詞匯的表達都沒有問題,也能夠連續說出兩個詞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那麽可以基本確定孩子的語言能力正常。在這種情況下,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一點時間,允許她按照自己的步調加工、處理已有的素材,並發現和掌握特定的規則。同時,當孩子表達遇到困難時,給予積極鼓勵和必要的提示,幫助孩子逐步增加句子的長度和複雜性,不要強求一步到位。總是讓孩子說並不一定能讓孩子愛說、會說。須知愛說、會說必須建立在聽得多、發現了語言規則並且對表達充滿自信的基礎上。

Q:我的寶寶2歲多了,對各類體育運動如籃球、乒乓球、台球等都很感興趣,我要如何引導他?

山東馮瑩

A:身體活動能力是學齡前兒童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一般來說,學齡前的孩子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重點是肌體活動水平、平衡性、協調性和持久力的提高,目的首先是促進兒童生理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為兒童探索世界提供基本的手段。為達到這些目的,活動必需是多樣和豐富的,同時要適合兒童本身的身心發展水平。在這個意義上來看,特定技能的學習一般不一定成為學前期兒童教育的重點。當然,如果兒童對某些運動表現出特殊的興趣,家長也可以適當多提供參與這些運動的機會。在2、3歲的時候,孩子參與有規則活動的能力有限,家長可以簡化規則,以讓孩子熟悉特定運動形式為起始。

Q:寶寶3歲了,送不送幼兒園的問題擺在眼前,能否分析一下兩者的利弊?

無錫管玲豔

A:對於3歲的寶寶,送幼兒園的好處主要是有助於發展他與其他成人、同伴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相對係統、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在與同伴的互動中,發展認知、語言能力,學會恰當地表達與調控自己的需要和情緒,逐步脫離認知與行為的自我中心。不過,由於幼兒園中師生比一般在1:10-15以上,孩子的個別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及時滿足,有些身體偏弱的孩子在初入幼兒園時容易生病。總體而言,日托的幼兒在認知和社會性的發展上都優於散居家庭的兒童,尤其在進入小學的過渡期更具適應優勢。相對於是否送幼兒園的問題而言,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選擇一個能夠為孩子提供愛與發展機會的高品質幼兒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