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小姐這個稱呼,還是小時候跟著外婆看戲的時候聽說的,戲裏頭的小姐那得是有丫環伺候的女子,家裏有錢讓她學習琴棋書畫或者針線女紅,最後嫁個狀元舉人秀才什麽的。“小~~~~~~~姐~~~~~~~~~~呀~~~~~~~~~~~~”那小生這麽一聲長腔之後就咿咿呀呀的唱開了,半天我一句沒聽懂,然後一看字幕,敢情這老半天就6個字啊!我就忍不住問大人,古時候的人們都這麽說話的? 從那會兒起就沒喜歡上戲曲。黃梅戲例外,覺得好聽啊。大學的時候宿舍的一姐妹是安徽人,最會唱女附馬,晚上躺床上不聊天兒了就跟她學唱:為救李郎離家園,未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著紅袍帽插宮花好呀好新鮮哪啊。。。扯遠了,回來。
反正覺得小姐這個稱呼一開始是對未婚女子的稱呼。後來新中國成立,大家來自五湖四海,為著共同的誌願走到一起來,人們就都叫同誌了。看電影裏頭地下黨相認以後,那一聲同誌多激動!小姐就帶上了資本主義色彩。再後來改革開放,小姐這稱呼就又回來了。 “小姐您好,請問要點什麽吃的?”“小姐,給我拿包餐巾紙。”。。。人們逐漸也都接受了這一稱呼。 可是漸漸的,小姐這稱呼又變味兒了,主要指酒吧,夜總會,按摩院裏的坐台陪酒按摩女子。身邊的同事朋友或者直呼其名,或者稱王工,李工;親近一些的就稱曹姐,張姐(姓姚的可別喊);有行政職務的就叫馬處,趙局,邢隊;反正不叫小姐。
出國以前俺曾經在珠海待過一段時間,住的地方真叫不錯,就臨著海,養成了和朋友每天吃完飯到海邊散步的習慣。 住的樓對麵有一家夜總會,生意興隆。每天我們吃完飯散步的時間大體上就是小姐們上班的時候了,三五成群的,單抄的,都打扮得可粉呢。後來據說檢查得嚴了,就看見很多套裝一族。我們都是夜貓子,尤其晚上愛去買燒烤吃,那時候樓下特別熱鬧,有客人給小姐叫燒烤的,有小姐拿著錢出來給客人買煙的,還有一群等著送客人小姐離開的摩的,汽的,一副熱火朝天的畫麵。記得有一天睡到半夜被樓下的哭聲給鬧醒了,因為是夜裏,那聲音聽起來格外淒涼。女子邊哭邊說著什麽,還有兩個男子的聲音在勸慰著,自己忽然清醒了許多,生出些許憐憫。第二天幾個人說起這事兒,那心腸硬的就說,嗯,估計讓人吃了霸王餐才會哭得那麽慘。
那時候俺們單位的頭頭兒高興了或者周末,過節的時候,就帶上我們這些嘍嘍兵們去唱歌,生意不好的時候在夜總會一進門的沙發上就坐著一排小姐,我形容不出她們臉上是什麽表情,大概就是我自己掙錢吃飯,愛誰誰,看中我就點我吧。生意好的時候,她們在包間裏和客人喝酒,玩骰盅,外帶唱唱歌助興。至於是否跟客人走另說。反正頭頭兒請關係戶的時候宣稱:台幣我出,日元自理。
聽在珠海時間長的同事說:幾年前管理不嚴,靠近拱北的那條主要街道上幾米就站一個“崗”,走一路人家邀請一路!後來管理嚴了小姐們把個人資金轉移回老家,珠海一下空了好多億的資金。瞧瞧! 這黃也不是那麽容易掃的。不過有一點不太明白的是,咱們的口號是禁毒掃黃,毒是禁的,黃卻是掃的。從這兒掃到那兒,再從那兒掃回來,來來回回不停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