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司令是也

回歸原始主義者兼動漫發燒友
個人資料
窈窕淑女司令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學瑰寶:千字文講記

(2005-06-18 20:16:50) 下一個

今天要講的是《千字文》的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最後一章。這部分內容既自成體係、獨立完整,同時也是前三部分內容的推進,整篇《千字文》在此部分達到高潮。
從文字數量上看,這一章是整篇《千字文》文字最多的一部分,描述了溫馨的人情和恬淡的田園生活,讚美了那些甘於寂寞、默默奉獻且不為名利所羈絆的人們。讀來不禁使人對“結廬在人境”的樸素的人間生活憧憬之至,同時珍惜人生、熱愛生活之心油然生起,對我們喧囂的心性很有撫慰與鎮定作用。

下麵看正文:

治本於農,務茲稼穡。

首先說明,治國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業,中國自古就是以農業立國,直至今天中國還是農本國家,農民問題、農業議題仍然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客觀地認識這一點,盲目樂觀,以為我們完全可以工商手段解決中國的農業和農民問題,就大錯而特錯了。
前文已經說過,中國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黃河從昆侖山下的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匯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將挾帶下來黃土覆蓋了華北幾個省的地區,形成了衝擊性平原。黃土纖細,土質疏鬆不板結,便於原始農業的耕作。且黃土中有無數垂直的細管,能保證地下水不斷地向上浸潤,即使短期不下雨也沒有關係。這是發展農業絕好的自然條件,所以自夏朝開始,中國的基本國策就是農本,連毛澤東都提出“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方針。
發展農業就要有水,降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國農產區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三月,完全靠由南海(菲律賓海)吹過來的東南風(術語叫季風),加上由西域(新疆)橫向掃過來西風(術語叫旋風),將季風氣流升高,使其溫度降低,才能“雲騰致雨”。有風才能有水,可見中國人講“風水”的曆史太悠久了。
要是這兩個冤家聚會的時間和地點不對頭,靠天吃飯的農夫就該倒黴了。一受災,諸侯國之間就為爭水、搶糧而爭鬥,《左傳》裏多處記載,鄰國的軍隊越界搶收他國莊稼,諸侯國之間互相築壩攔水,大打出手。《孟子》中提到的饑荒就有十七次之多。前文提到的齊桓公、晉文公大會諸侯,歃血為盟的議題之一也就是為此。可見要發展農業,中國就需要統一,這才有後來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
“務茲稼穡”的務是從事、致力於的意思,茲是代詞,代替此,一定要從事於此。此是什麽呢?就是後麵說的兩個字“稼穡”。稼這個字的本義是禾苗的穗和果實,《詩經•豳風•七月》裏麵有“十月納禾稼”的話。穡的本義是收割莊稼,後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穡。稼穡兩個字就代表了整個的農業,泛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整個農業生產過程。

俶載南畝

俶是開始,載是從事,南是向陽的方向,畝是土地。“俶載南畝”就是說要在向陽的土地上開始從事農作了、開始種地了。如果查查字典,開始從事某種工作叫俶載。
南畝是指向陽的耕地,《詩經•豳風•七月》裏麵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的詩句。
畝是土地測量單位的量詞,時代不同,畝的數量單位大小也不一樣。上古時代(先秦)寬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六尺為一步,如《孟子》書中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按秦製,240步為一畝,現代的一畝為60平方丈,合667平米。十分地為一畝,一百畝為一頃。古今時代不同,度量衡的單位也有所變化。
周朝的農業,全國耕地的管理采取“井田製”,大約100畝耕地為一井,平分為九塊,形如井字,為八戶人家所有。井字中間的一塊為公田,屬諸侯所有;其餘的八塊為私田,每戶各一塊。幹活的時候,先公後私,幹完了公事再做私事,所以“大公無私”是非常可敬的。

我藝黍稷。

我指的是我自己,帳侵種駁囊饉肌N頤淺K檔腦耙找淮剩?渲械囊詹皇撬翟傲忠帳酰??侵種病⒃耘嗟囊饉肌?BR>黍稷是古人最主要的兩種糧食作物,黃米(黏米)叫黍,穀子(小米)叫稷。黍稷在此地就代表了五穀,中國人講究五穀豐登。《三字經》裏提到六穀:“稻梁菽,麥黍稷”,為什麽又出來六穀了呢?講五穀不包括稻米,中國在上古時代沒有稻子,稻子是後來從南方引進的,中國北方早期沒有稻子,隻有梁菽麥黍稷五穀。
中國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有此五穀的種子。通過用同位素炭14測定年代,這些五穀的種子距現在有多少年呢?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黃帝距離現在有5000年,但種植五穀,從事農業活動並不是從黃帝時代開始的,而是從神農氏時代開始的。從伏羲氏開始至今有12000年,黃帝到現在是5000年,伏羲氏到黃帝是7000年,中間還有神農氏,神農氏再到黃帝也有幾千的時間,所以河姆渡遺址推測是7000年以前的遺跡,是可信的。我們中國人要相信自己的曆史,相信自己的祖先,不要聽信外國人胡說,自貶祖先,自己縮短自己的曆史。這也證明了,中國以農業立國的曆史太悠久了,至少有7000年。
這四句話合起來,意思很完整:
治國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業,
一定要做好播種與收割這些農活。
一年的農活開始了,
我在向陽的土地上先種上黃米和小米。

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莊稼熟了,把新收獲的莊稼交給國家叫做納稅,所以稅是禾木旁。如果我們查查《說文解字》,可以查到:斂財曰賦,斂穀曰稅,因此賦和稅是兩個概念。繳現金的為納賦,賦字是貝字旁。上古人類主要活動於黃河流域,見不到大海,貝殼很稀少故此用來作流通的貨幣,像今天的銅板、紙幣一樣。貝殼上打洞,用繩子串起來,五個一串叫一係,二係十貝叫一朋。老友來了,在脖子上掛兩串貝殼去喝酒,就叫“朋”友,所以漢字中的財、貴、賤、賽等與錢財有關的字都是貝字旁。繳納現金的叫賦,繳納穀物的叫稅,二者完全不一樣。
莊稼收割下來了要把打下來的新糧食作為稅交給國家就是“稅熟貢新”。稅和貢兩個字又不一樣,由下位獻上叫做貢,由上位向下麵收叫稅。繳稅要貢新糧,國庫的存糧一般都要存三年,我們市場上買到的都是陳米,一不香,二沒有油性,因為不是新米。糧倉的大敵是水火再加老鼠。每屯藏糧都要用紅筆標明因老鼠造成的自然耗損數字,寫成“耗字多少”,因此老鼠又叫耗子。
權是勉勵,賞是獎賞,黜是懲罰,陟是晉升。“勸賞”是對農戶的獎懲製度,“黜陟”是對政府官員的撤職、升遷製度。要客觀地按照務農的成果和納稅的情況,對農戶予以獎勵或懲罰,對有關的官吏也要據此予以職務的罷免或升遷。
兩句話連起來的意思,就是:
莊稼一成熟就要納稅,把新穀獻給國家。
官府要按照貢獻對農戶予以獎懲,
國家將對有關官吏予以罷免或升遷。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

孟子,名柯,山東省鄒縣人,是儒家的亞聖。古時候讀書不敢直呼聖人的名諱,要挨板子打的,碰到聖人的名字,要讀“某”,所以這裏就要讀“孟某敦素”。讀《論語》也是一樣,如讀到“丘也不敏”,我孔丘並不聰明,這一句不敢讀丘,不能直呼其名,要讀“某也不敏”。當然現在不講這一套了,但是規矩要懂,傳統要明白。
敦是推崇、崇尚,沒有染過色的絲是生絲,叫素。前麵講過“墨悲絲染”,白色的生絲就是素,無字的石碑叫素碑,引申義就是質樸、純真、不加裝飾的意思。“孟軻敦素” 的第一重意思是說,孟子崇尚質樸的本色。第二重意思是要我們恪守倫常之理,素位做人。素位就是你的本位,是你做人的本分,我們應該是在什麽位置行什麽道,在什麽山上 唱什麽歌。越位而行,勞而無功,為智者所不取。
史魚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它是衛國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史魚為人正直,看不得朝中的醜惡現象,這也正和他史官的職位相稱。史魚以正值敢諫聞名,他的君主衛靈公並不是一個賢明的君王,且信用寵臣。當時衛國朝中的群臣都不敢講話,怕受打擊迫害。史魚就不這樣,即便是衛靈公有毛病,他也照說不誤。直至臨終前,史魚還是在講直話,給衛靈公提建議,罷黜佞臣,任用賢士。所以孔子在《論語》裏稱讚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不管環境如何,無論社會動亂還是安定,他的言行永遠都像箭一樣,尖銳而正直。稟字的本義是賦予、給予,引申義才是秉受、天生的意思,所以“史魚稟直”就是說:史魚有堅持正直的品德。
我們不要曲解孔子的話,“直哉”是說一個人做人要心地方正、端直,不可以圓滑,但處眾辦事要圓融,要注意方式方法。說話辦事也直來直去,別人就接受不了。《易經》中也反複強調“天圓地方”,眾人為天,天圓就是處眾要圓融,要有智慧;心田為地,地方就是心地方正,要有操守,我們千萬不能錯會了聖人的用意。

庶幾中庸 勞謙謹敕

庶幾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庶幾中庸”,這就差不多中庸了,近乎中庸之道的標準了。中庸是儒家學說理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在《論語》裏麵提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的孫子子思,根據對這句話的理解和體會進行發揮,寫了一篇論文,就是現在我們讀到的《中庸》。這篇文章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宋儒朱熹將其抽出與《論語》、《孟子》《大學》放在一起,並稱《四書》。
《三字經》中說:“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什麽是中呢?中不偏,不偏是中。任何事情都有三個方向:左、右、中;好、壞、不好不壞。我們不取好,不取壞,取一個中。有人說中庸就是耍滑頭、是老奸巨滑,其實中庸根本沒有耍滑頭意思。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講原則的好好主義,而是既聽了你的意見,也聽了他的意見,綜合你們意見中合理的部分,然後采取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不走左,也不走右;不過,也非不及,這才是中庸。孔子作了一部曆史,叫《春秋》,為什麽不叫《冬夏》呢?因為冬冷夏熱,冬短夏長,都有所偏頗,所以不取。隻有春秋才是冷熱均勻,長短一致,可以作為衡準來評判曆史,這也是為什麽稱史為鑒。鑒是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明因果,這才是中。
庸的意思是庸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古人常說:沒事別找事,平安就是福。我們現代人都不甘於寂寞,要來點激情,要異峰突起、來點兒刺激。偶爾來一下固然可以振奮精神,但做人處事,居家過日子,一定要中庸,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這是最平庸的,也是最正常的、最健康的,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根本。
一個人要有象孟子推崇的那樣質樸的本色,又有象史魚一樣方正秉直的品德,就差不多達到中庸的標準了。前文講過,直指的是人內心要方正,要端直,內直並不等於外表見棱見角,說話直來直去。你看古代的銅錢外圓內方,也是提醒你心性要方正,處事要圓融。說話直來直去,舉止棱角分明,會傷人壞事。
庶幾中庸是差不多近乎中庸了,為什麽說差不多呢?因為隻有敦素、秉直還不夠中庸的標準,還有四點要做到。那就是下一句的“勞謙謹敕”。勞是勤勞、勤勉,謙是謙虛、謙遜,謹是嚴謹、小心,敕是檢點、不隨便。如果我們能保持本性的質樸,保持內心的方正,再能夠勤勉、謙遜、謹慎、檢點,這才是合格的中庸標準。
儒家學說之所以寶貴,在於它提出的做人處事的原則都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做不到的孔子絕對不說,因為說了沒用,隻好“存而不論”。

聆音察理,鑒貌辨色。

聆是聆聽,但聆和聽不一樣。聆是仔細聽,十分專心地聽,而聽隻是一個泛泛的聽的動作。聽別人講話要仔細地聽,就是聆音。察是審察、考察,理是話裏麵的道理,話裏麵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聽話聽聲,鑼鼓聽音”,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人說的話,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是什麽,一定要搞明白。古人很含蓄,表達問題的方式也很婉轉,我們讀古書時就會發現,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假語存”而“真事隱”。《莊子》一書寓言占了十之七八,如果不懂得聆音察理,不但書讀不懂,還會鬧出笑話來。
鑒的本義是銅鏡子,有觀察、鑒別的意思在裏麵。貌是一個人的容貌和外表,包括了言談舉止、動作表情。“鑒貌辨色”是說,通過觀察人的容貌來辨別他內心的活動,因為有其內必有其外,由此發展出中國文化的另一支,就是相學。
相學,又叫風鑒之學,裏麵有大學問,絕不是隨隨便便讀幾本麻衣、柳莊就算懂了。那是相術,是江湖術士用來糊口的玩意兒,相學則是博大精深,非有大智慧,否則一輩子連門也入不了。古代做官的都多少懂一點,斷案問審不會察言觀色怎麽能行呢?是不是慣犯、有沒有前科、是好人歹人,一眼得能看出個大概,象曾國藩用人看一眼就知道其人能幹什麽。他挑選湘勇組建湘軍,有個鑒貌辨色的“三字訣”:黃、長、昂。黃是麵色黃,俗話說:小白臉兒沒好心眼兒,土色黃才是種地人的本色,這樣的人忠厚、聽話。長是手腳要長大,這樣的人有力量、有耐力、跑起來還快。昂是精神旺盛、氣宇軒昂,這樣的隊伍有鬥誌,打不垮。所以曾國藩能成功絕對不是僥幸的,他是清朝中興人物之一,也是清朝新儒家學派的抗鼎人物。我們的講座中安排有陳摶的《心相篇》,屆時再詳細談心與相的關係,這裏就不羅嗦了。
這兩句話連起來,意思就是:
聽人之言要審察其是非道理,
看人容貌要辨別其邪正。



貽厥嘉猷,勉其祗植。

貽的本義是贈送、送給,引伸義為遺留、留給,直接把它當作通假字,看作是遺留的遺字也可以。厥是代詞,是其、他的什麽什麽。嘉是美好,猷者謀也,即謀略的謀字。 “貽厥嘉猷”就是將其美好的謀略遺留下來,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嘉猷,忠告遺留給子孫後代。
曆代先賢都有寶貴的家書、家語遺留下來,例如《了凡四訓》、《周公戒子書》、《諸葛亮戒子書》、《曾國藩家書》等等,不勝枚舉。這些家書、家語早已超越了家族的概念,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家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字字都值千金。
“勉其祗植”的勉是勉勵,其是代詞,指代子孫後輩,“勉其”就是勉勵子孫後代。祗是恭敬,植是樹立,樹立什麽?子孫們要立身、立命。“勉其祗植”就是,勉勵子孫們要謹慎小心地立身處世。
對比之下,我們留給子孫的是什麽?是多多益善的金銀財寶,因為我們怕子女不成器,怕他們受苦。但是我們要明白,子女是父母的命,你積財給子孫就是從心裏已經認定他們不會成才,也就等於變相地希望他們不成才。種了這樣的因,子孫會到什麽樣的果報就十分清楚了。他們守著錢財坐吃山空,什麽也不會,等他們老了錢也用光了,又沒有本領,你讓他們怎麽辦?古人說:“糊塗的爺娘,敗家的兒郎”,這話說得並不過分。
此處兩句話的完整意思是:
遺留給子孫的是最好的家語忠告,
勉勵他們要謹慎小心地立身處世。

省躬譏誡。

  省是反省,躬是自己的身體,引伸義為自己、自身,反躬自身。《論語•堯典》裏有兩句話“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常被後世帝王引用,是不是真話就很難說了。果真能做到一身擔起天下人的不是,不但自己的錯誤不推卸責任,百姓或下屬的失誤,也由我一人來承擔。這才是大慈、才是孔子講的仁,這樣的人就是聖人,就是“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地藏王菩薩。
譏是譏諷、嘲笑,誡是告誡、勸慰。聽到別人的譏諷嘲笑、規勸批評要好好地自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急赤白臉地分辯,就是“省躬譏誡”的意思。
不是自己的過錯,別人說也沒有說你嘛,真是自己的錯就一定要感謝人家。古人說:天堂的人聞過則喜,苦海的人聞過飾非,地獄的人聞過則怒。我們是哪一界的人,不用等死了以後,現在不就清楚得很嗎?

寵增抗極,殆辱近恥。

榮辱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順境和逆境。榮寵、尊榮是多數人追求的目標,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人生的高潮。辱是外辱,外來的他人的汙辱,是一個人倒黴難堪的低潮時期。人是一榮俱榮,一辱俱辱,禍不單行。人在倒黴的時候是牆倒眾人推,位置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
榮和辱是一對,有榮就有辱,所謂榮辱與共。不願有辱的結局就不要拚命追求榮,榮來了,辱也就同時到了。老子對此看得非常清楚,老子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寵辱都不是好東西,哪個來了都嚇我一跳,跟大病在身沒什麽兩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要“寵增抗極”。
抗是通假字,通亢,極是極限。榮寵增加到了極點,物極必反,寵就變成辱了,所以說殆辱近恥。乾隆的寵臣和紳還不是寵增亢極嗎?乾隆對他的榮寵無以複加,人稱他“二皇帝”,結果是乾隆死後第三天就開始清算他,第十一天他就被賜死了。真是“生前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人去了”,最終弄了個“和紳跌倒,嘉慶吃飽”。
殆是時間副詞,表示將要、迫近的意思。恥辱還不一樣,內心的羞愧為恥,外來的欺淩為辱。《論語》有“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一句。無禮就會變寵為辱,外有辱,內必有恥,恥辱就一起都來了。感覺到勢頭不對勁,要倒黴,怎麽辦呢?有沒有辦法避免呢?有啊!那就是“林皋幸即”。

林皋幸即

林是山林,皋是水邊之地。莊子說過:“山林歟!皋址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莊子•知北遊》)“林皋幸即”就是,趕快退隱山林,辭官別作了。這個時間、空間既然已經不屬於你,就趕快退隱,還能幸免於難。幸就是慶幸、吉而免災,即是接近、靠近的意思。
古代做官,官場如戰場,伴君如伴虎,事事處處都得臨深履薄。一個不檢點,自己受辱事小,家族、老師都要跟著受牽連,責任就大了,所以一見勢頭不對,就要準備辭官下野,退歸林泉,作隱士去了。古代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看看《隱士傳》就明白了。下一句的“兩疏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兩疏是漢宣帝時候的疏廣、疏受叔侄兩個人。此二人曾為太子太傅與太子少傅,是皇帝的兩位老師,位高名顯。二人怕樹大招風,隻幹了五年就主動告老還鄉,榮歸故裏,人皆高之。機是機兆、先兆,是事機萌動,但還尚未發出之時的微小狀態,《易經》裏就有“幾者動之微,君子見機而作”的話。
解是解除,組是組綬的簡稱。組綬是一種絲質有刺繡的緞帶,窄的叫組,寬的叫綬。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或用來拴勳章。後世有受勳,用不同顏色的綬帶掛在胸肩等部位,以示自己的官階、品級,象袁世凱的大元帥服,綬帶顏色掛得快開染坊了。
解組是將組綬解下來,表示辭官不幹了。“誰逼”是有誰逼你了嗎?沒有,是自己辭官不做的。疏廣、疏受叔侄見到事情苗頭不對,就見機歸隱,辭官不做了,有誰逼迫他們這樣做呢?
歸隱以後的生活是什麽樣子呢?下麵一段話很有意味、很美,文學意境極高,是《千字文》裏文學意境最高的幾句話。我們讀的時候也要能隨文入觀,隨著文字的描寫,我們的視野要隨之在字裏行間展開,象攝影機的鏡頭一樣,時而是長鏡頭的遠眺,時而是近距離的特寫,才能體驗詩文的美和讀書樂的享受。

索居閑處,沉默寂寥。

索居是一個人獨處,索是蕭索、冷冷清清,閑處是無所事事、清靜悠閑。沉默是沉靜、不多講話,寂寥是心中空空洞洞、沒有雜念。
兩句話聯起來意思是:離群獨居,悠閑度日,不談是非,何等清靜。這是人常說的“享清福”。但世間的鴻福好享,清福不好享。整天高朋滿座,勝友如雲,車水馬龍,兒孫繞膝,忙不完的事,待不完的客,這是鴻福。一旦退下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到了屋內形影相吊,屋外葉落鳥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受不了,“享清福”享死的人不在少數。為什麽呢?你的修養不夠,定力不夠。
前麵講過了,“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誌滿,逐物意移”。內心追逐外物習慣了,又沒有修心的訓練,內心守不住,沒有定力。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大事,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才有真享受。當然,這與一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求古”是探求古人古事,“尋論”是讀點至理名言,所獲得的結果就是“散慮逍遙”,可以排除雜念,自在逍遙了。為什麽呢?因為“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更何況“德能養性,理能養心”,如能堅持用聖賢之言洗滌自己的心靈,“散慮逍遙”是一定的道理。
散是驅散、放逐的意思,慮是心中的憂慮、雜念。逍遙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優遊自得的樣子。莊子最善於“逍遙遊”,所謂逍遙於六合之外,遊戲乎太虛之間。上下左右前後為六合,到宇宙之外去逍遙,到形而上的太虛去作神仙,那才是真逍遙、真自在。

欣奏累遣,戚謝歡招。

欣是歡欣、喜悅。奏者進也,奏的本義為送上、奉獻,臣子呈給皇帝的本章稱奏章。累是心中的牽掛、剪不斷理還亂的煩心事。遣是排遣、排除。戚是慼字的通假,是心中的憂慮、悲哀。謝是分離開、拒絕的意思,花開敗了不是叫謝了嗎?招是招致、招募、聚集的意思,如《易經》裏的話“滿招損,謙受益”。
我們之所以有戚、有累,還不都是我們自己找尋的,能怨天尤人麽?人的五官是我們的信息尋感器,神經係統是傳感器,大腦是存儲器,但是我們每天都在搜尋、傳導、存儲些什麽呢?都是些垃圾,都是別人的不對、社會的不好,家人的不是。總之好東西你總也見不到,別人的垃圾你倒收了不少。報紙、雜誌、廣播、電視、中國的、外國的,凡是垃圾統統回收,白天收不夠晚上還要加班上網絡上去收,你是“破爛大王”。
這些髒東西傳感進來,讓我們心裏陰沉、寒冷,時間久了就會生病,非用“暖心丸”治不好。什麽是暖心丸?就是前麵我們講到的仁愛之心、仁慈之心、測隱之心。如果你能夠處處找別人的好處,事事發現別人的優點,就能聚陽光,就可以暖心,就能解凍你那顆“冷酷的心”,你也就能享受“欣奏累遣,戚謝歡招”了。這兩句話要常常地讀,最好當做座右銘。
喜悅一增添,牽掛就排除了;煩惱一丟開,歡樂就到來了。我們感覺上形容得很貼切,刻劃得很真實,不是嗎?閑來無事,再到庭院和郊野中走一走,會看到什麽樣的景致呢?

渠荷的曆,園莽抽條。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非常美的四幅風景畫,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的寫真。我們隨著文字,腦子裏要有想象力,越具體越栩栩如生越好。
“渠荷的曆”,渠水所居也,水停之處為渠,此處指水塘。的曆是花開得光彩燦爛的樣子。三月的桃花,六月的荷花,池塘中六月的荷花開得那麽鮮豔,光彩照人。
荷花又稱蓮花,是植物中最特殊的一種,東方文化將其視為吉祥物,佛教特別將其作為標誌。儒家也推崇荷花出汙泥而不染的品德,宋儒周敦頤專門寫有《愛蓮說》,稱讚“蓮,花之君子者也”。古人也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詩句。
蓮花的可貴之處,一是處染不染。泥水越汙濁蓮花開得越美,象征著世道越亂,越能造就一個人。古今中外的聖賢,沒有一個不是生於亂世。孟子也說:“人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點也不假。
蓮花的可貴之二是花果同時。荷花開了,花芯即是蓮蓬,花蕊就是蓮子,象征著宇宙間因果同生,禍福與共。老子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相對的世界,既然是相對,一切事物、一切現象就都是兩兩成雙,共生共存。沒有壞就沒有好,沒有惡也就沒有善,沒有禍也就沒有福。所以老子才說:“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亦迷”。善人是惡人的老師,惡人是善人的資源。沒有惡人,善人從何而來?沒有善人惡人如何才能改惡從善呢?不放棄世間的惡人,能夠幫助他們站起來的就是佛。
“園莽抽條”,園是園林、園圃;莽是草木茂盛、莽莽蒼蒼的樣子;抽條是草木的拔枝、長出新枝嫩芽。園林裏的草木抽出了新的枝條就是這個意思。有植物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木本植物春天會抽條長葉,草本植物會拔節,尤其是在農村呆過的人都有體會,莊稼有拔節追肥期,拔節之後就要秀穗了。老農民最幸福的時刻一是秋收,二就是聽稼禾拔節的聲音。在明亮的夜晚蹲在地頭,抽上一袋煙,聆聽麥子、水稻“哢哢”的拔節聲,象聽孫兒哭笑一樣,享受之極。
竹子拔節也“哢哢”響,竹筍更是猛然間破土而出,嚇人一跳。老人們都不讓小孩子去竹林裏玩,特別是不許在竹林裏大便,說是有蛇。哪裏是有什麽蛇,是怕破土而出的尖筍刺了小孩子的屁股,說有蛇他就害怕,不敢去了。
“枇杷晚翠”,枇杷是枇杷樹,植物學上屬薔薇科常綠的小喬木。枇杷果甘酸潤肺、止渴、下氣。枇杷葉可以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是枇杷膏與青草茶的主要原料。古代隱居的人,沒有條件喝茶葉水,就用枇杷葉煮青草茶,燒焦棗茶,炒大麥煮麥香茶,味道更淳樸、更自然。
枇杷樹的葉子一年四季都是綠悠悠的,不會凋謝,所以說“枇杷晚翠”。到了冬天晚景了,枇杷葉子還是那麽青綠,還是蒼翠欲滴。
“梧桐蚤凋”,梧桐樹是應秋的樹,對應著立秋的節氣。立秋一到,梧桐樹的葉子準有一片先落地。成語中“落葉知秋”就是指梧桐樹說的。蚤凋的蚤是通假字,等於早晚的早字。立秋是在陰曆的八月,天氣還很熱,立秋後麵還有一個節氣叫處暑。俗話說:晚立秋,熱死牛。夏天還沒過完,梧桐樹就落葉了,所以說它早凋。
梧桐樹開花也很奇特,其他樹都是先長葉後開花,梧桐樹卻是先開花後長葉,花開喇叭狀,內有兩條長蕊。法國梧桐是世界知名樹種,樹冠大,用作人行道兩側的遮蔭樹最適宜。光緒十三年,清政府曾撥銀1000兩從法國購買梧桐樹苗。現在上海靜安公園的梧桐樹群就植於1897年,是中國少有的古梧桐樹群。

這四句話聯起來讀很美,充滿了詩情畫意:
池塘裏的荷花開得那麽光豔,
園林內的草木抽出了嫩葉枝條。
枇杷樹到了冬天,葉子還是蒼翠欲滴;
梧桐樹一到秋天,葉子就早早地凋謝了。

四句話寫了四個景,春夏秋冬。春天是園莽抽條,夏天是渠荷的曆,秋天是梧桐蚤凋,冬天是枇杷晚翠,四幅非常優美的自然風景畫,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觀想得出來。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
遊鵾獨運,淩摩絳霄。

人不能總在書房裏求古尋論啊,出來看看四季的風景,低下頭看看:陳根萎翳。抬頭看看:落葉飄搖。陳根是老樹陳根,委是枯萎,衰敗。翳是荒蕪、暗昧,枝葉遮蓋的意思。陳根老樹枯萎倒伏,落下的樹葉在空中隨風飄蕩。
再猛地一昂頭,看到空中“遊鵾獨運,淩摩絳霄”。遠遊的鵾鳥在空中獨自翱翔,一個高飛,衝到紫紅色的雲上麵去了。獨運、絳霄四個字用得準確、貼切,且合典。
常常有人用《莊子•逍遙遊》裏麵“鯤鵬南徒”的寓言來解釋這裏的鵾字,我認為不確切。莊子的氣魄更加龐大恢宏,他說的鯤是一種大魚,“北溟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這個叫鯤的魚大得很,不知道有多長,鯤一變成為大鵬鳥,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多大。而這裏的鵾字是鳥字旁,是長得像鶴一樣的一種大鳥,不是大鵬。
鵾和鶴都喜歡獨居,性情孤傲,沒有一群鶴在一塊的。鵾可以飛得很高,所以這裏說遊鵾獨運,同時也對應前文的“索居閑處,沉默寂寥”,襯托出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黨,處染而不染的操守。
淩是向上升高,摩是迫近、接近,如摩天大樓。絳是紫紅色,絳霄是紫紅色的雲氣,又叫紫霄。“淩摩絳霄”的意思就是高飛接天,直衝九霄。
紫霄宮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是九霄中的第八層。九霄分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振霄、紫霄、太霄。越往上,神仙的功力和道行越高。九霄之上還有九天,層層遞進,《神仙傳》裏對此描述的很具體,也很熱鬧。
接下來的幾句,語義隨著韻律一轉,柳暗花明,又是一番景致。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耽是沉浸、沉戀、入迷了,以致別人叫也聽不見,叫耽,所以耽是耳字旁。寓是寄托,玩市是熱鬧的集市、遊玩的場所,相當於現代的購物中心。“耽讀玩市”是在噪雜的市場裏還能潛心讀書,對外麵的一切境界充耳不聞,這個典故說的是東漢學者王充。“寓目囊箱”也是說,在王充眼裏隻有書囊和書箱,除此而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王充是東漢著名的唯物論思想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曾入太學受業,師事班彪,博通百家言。年輕時遊學洛陽,因家境不富,買不起書,便經常到書肆站立著讀書,可以過目成誦。他曾做過小官,但不久就辭官回鄉,一麵教書,一麵著書立說。他以畢生心血寫下四部哲學巨著:《譏俗》、《政務》、《養生》、《論衡》,但保留下來的隻有《論衡》一部。
《論衡》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稱為奇書。公元189年蔡邕來到浙江,看到《論衡》一書如獲至寶,密藏而歸。蔡邕的友人發現他自浙江回來以後,學問突有大進,猜想他可能得了奇書,便去尋找。果然在他帳間隱蔽處發現了《論衡》一書,搶了幾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囑:“此書隻能你我共讀,千萬不要外傳”。友人讀後亦稱,真乃其書也。

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易是輕易、疏忽;輶是一種很輕巧的車子,有輕忽、輕率的意思。對一些小事很容易輕視、疏忽叫“易輶”。“攸畏”是所畏,有所畏懼。不要輕視小事,不要疏忽很容易的事情,人往往是在陰溝裏翻船,一定要重視,這就是“易輶攸畏”。例如講話時要小心,不能旁若無人。為什麽呢?因為“屬耳垣牆”。
屬的本義是連接,有關聯。耳是耳朵,耳朵與牆是連著的。什麽意思呢?隔牆有耳,講話要小心,要有所畏懼,不要旁若無人。垣是用土坯壘的矮牆,這兩句話,語出《詩經•小雅》“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一句。修辭上屬於引經,但沒有注明出處,所以是暗引。
中國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愛打探別人的隱私,“張家長李家短、七個碟子八個碗”,凡事都愛包打聽。扒窗台、聽牆根是常有的事,尤其古代是土坯牆,挖個洞就可以屬耳,更方便。老人們常說:“屋裏說話外邊有人聽,樹下說話樹上有人聽,大道上說話草窠裏有人聽”,現代觀念叫“保密”,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事不密則失之於人”,不能不小心、不謹慎。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下麵幾句話講的是我們普通的居家生活。具是動詞有準備、料理的意思。餐在古漢語中也是動詞,有吞食的意思,如餐風飲露。膳、飯是同一類概念,是不同的飲食種類,含義不一樣。膳字帶個肉月旁,肉食為膳;五穀煮的素食叫飯。我們平頭百姓說吃飯,家常便飯,帝王叫傳膳,鍾鳴鼎食。我們吃飯的長壽,帝王進膳吃肉的短命,如果那時可以驗血的話,進膳的一定都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具膳餐飯”說的是葷素飲食的準備,要注意兩個原則。一個是適口,一個是充腸。適口是可口、鹹淡適宜;充腸是能吃飽。人的飲食越簡單,身體越健康,所以我們在飲食上能適口充腸就可以了,千萬不要浪費,不要奢侈。
適口是因人而異,因地治宜,沒有統一的標準。飲食上的五味是要根據空間和世間來調整的,所謂冬不吃夏物,北不餐南食。你非要冬天吃西瓜,雞命吃鴨食,就有違衛生之道。五味大致上的分類就是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不注意就會不服水土。山西人愛吃醋,因為山西水土堿性大,酸堿中和,所以叫西酸。山東近海,潮濕寒冷,所以山東人吃蔥蒜像吃巧克力一樣,叫東辣。湖南人用大辣椒哄孩子,小孩子自小就被辣得昏天黑地。
由地域和五味的不同,形成魯、川、粵、淮陽四大風味,再發展出山東、四川、湖南、江蘇、浙江、安徽、廣東、閩南八大菜係,以及煎煮蒸炸,熬炒扒溜燉等烹調手藝。這又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烹飪在五行八作裏麵屬“勤行”,廚子的祖師爺是伊尹。但是為了這口腹之欲,人這個永遠也填不滿的大漏鬥,不知吃絕了多少物種,這是口福還是口禍呢,真是說不清楚。

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飽飫烹宰”是說,吃飽了以後,再好的東西來了也不想吃了。飫是因為吃飽了而厭倦,不想再吃了叫飫。烹是水煮,宰是宰殺。烹宰是肉食的準備。吃飽了還殺雞燉魚的幹什麽呢?
“饑厭糟糠”是說,沒吃的時候,有糟糠也就滿足了。厭是滿足的意思,如《論語》中孔子的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糟是酒渣,古代沒有提純技術,酒不過濾,這樣的酒也稱為糟。現在南方也還盛行吃醪糟酒,淮陽菜裏也還有糟魚、糟雞等名菜。糠是穀子的外殼,用作飼料。摻糠使水是古人形容奸商的行為,今天換成假冒偽劣了。
文化革命中,實行吃“憶苦飯”,我有幸享受過“吃糠咽菜”的感覺,一個糠窩頭,一碗豬菜湯,多了還沒有。麩子窩頭挺香的,現代營養學還提倡吃,說是富含維他命B。
糠就難吃死了,像鋸末一樣,不用豬菜湯往下送根本就難以下咽。糟糠就是指粗劣的食物,代指艱苦的生活,以後專指共過患難的妻子為糟糠之妻。如蘇東坡言:“居富貴者不易糟糠”。
實際上這兩句話聯起來的意思,就是俗話說的:“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親戚朋友會麵要盡量盛情款待,老人和孩子的食物應注意有所不同。請客人吃頓飯是待客之道,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老少區別開。老人牙口不好,消化功能弱,要吃軟的、暖的;小孩子身體正值發育,牙齒好,胃火大,愛吃涼的、硬的、粘的。
請老年人吃飯一定要注意,例如,“燙甜粘”是老人飲食上的大忌,有一個孝子在街上給他母親買的炸元宵,趕快跑回家讓老太太趁熱吃。兒子一片孝心,老太太隻好吃了,吃下去心髒病就發作了,送到醫院人就死了。炸元宵是“燙甜粘”三條全占了,老太太等於吃毒藥,還有不死的嗎?所以請老人吃東西千萬要注意。古人說:“七十不留飯,八十不留宿”。七十歲以上的人,你就不要留他吃飯,萬一老病複發了,你說不清楚。八十歲以上的人,就不要留他在家中過夜,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你沒法向人家的兒女交待。
故舊是故友舊識的簡稱,也就是老朋友、老相識,另一重含義包括我們的傳統也是故舊,做人固不可以喜新厭舊,不尊重自己的傳統也是不應該的。
親戚兩個字含義不同,現代漢語裏麵重疊連用了,在古文中要注意區別。父親一支、父屬同姓的為親,母親一支、妻子一支,母屬、妻屬不同性的為戚,內親外戚,在血緣關係上不一樣。讀兩漢的曆史,常常有外戚和宦官把持朝綱的記述。外戚持政,是由於皇帝幼小,漢代有十個皇帝登基時不滿14歲。國事隻好由母後一係的人協助治理,但是一到尾大不掉,外戚就想篡權。王莽毒死了孝平帝自己篡位當皇帝,就是個例子。

妾禦績紡,侍巾帷房。

古人有妻有妾,但妻妾有別,妻子隻有一個,妾可以有幾個。按照《禮記•內則篇》所下的定義,“聘則為妻,奔則為妾”。明媒正娶的為妻,不依禮法、私自結合,私奔而來的叫妾。帝王盡管有三公六院七十二偏妃,加在一起108個女人,但朝陽正宮的娘娘隻有一位。
禦是治理、管理的意思,古代上對下的治理叫禦。績紡:績是緝麻,就是把麻纖維披開來搓成線,紡是將絲纖維製成紗或線。上古時代還不懂種棉花,上古的布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絲織品則稱為帛。窮人穿不起帛隻能穿布衣,但最粗劣的衣服是褐,是用粗毛編織的。老子說“披褐懷玉”,就是人不可貌相。妻子要總體管理家務,妾就要負責緝麻紡線、織布做鞋一類的女工、女紅。
妾的另一件工作是“侍巾帷房”,就是要服侍好主人的起居穿戴。侍是服侍,巾是攏發包頭的布。先秦時代,男子是十八歲至二十行冠禮,戴帽子,表示成人了。秦漢以後,有官職、有祿位的人才可以戴冠,沒有功名的白丁隻能戴頭巾。這裏的巾,泛指衣冠。
帷房是自己的寢房內室,古代的房中都有帷幕,床上有幔帳,既可以隔音,又可以保護隱私。布幔在兩旁的叫帷,在上的叫幕。


紈扇圓潔,銀燭煒煌。

白色生絲織成帛叫做絹,齊地(齊國)出產的絹最有名,叫作紈。古語有稱“紈絝子弟”的話,就是說穿著用絹做的褲子,泛指富家子弟衣著華美。紈扇是女孩子用的白而園的絹扇,可以在紈扇上麵題字、做畫。《訓蒙駢句》裏麵就有“含愁班女題紈扇,行樂王維赴鹿柴”,《西遊記》裏也有“兩路綠楊藏乳燕,行人避暑扇搖紈”的詩句。
絹、綢、緞,統稱為帛,我們現代人認為是一樣的東西,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三種絲織品。絹是厚而疏的生絲織物,絹都是白的,沒有染色的,故此女子多用絹(娟)取名以示女子的貞潔,《紅樓夢》裏賈寶玉的嫂子就叫李紈。原始的絹就是帛,帛者白巾也,有錢人可以把帛當成紙用以書寫,秦漢時期就有帛書。1973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大量的帛書,內有老子《道德經》、《易經》等帛書,非常寶貴,是我們見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經》本子,相信漢以後的古人都沒有見過。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了戰國中期的竹簡804枚,內有《老子》、《孫子兵法》等古書,幾乎就是原版的經典著作,使我們一下子解決了連司馬遷都糊塗的問題。原版的《老子》才二千言,後世五千言的《老子》顯然是修訂版,很多曆史上待考證的問題一下子就解決了。
用熟絲(染色絲)密織的帛叫做“錦帛”,其中薄者為綢,厚者為緞,不要搞混。
上古時代沒有蠟,所謂的“燭”是照明用的火炬、火把,不是蠟燭。唐以後才有了由動物、植物或礦物油質製作的蠟燭,如有石蠟、蜂蠟、密蠟等。素蠟就是白色的蠟燭,形容人的臉色不好稱為“蠟白”。“銀燭”就是銀白色的蠟燭,煒煌是火光炫耀的樣子。
兩句話聯起來的意思,就是:
圓圓的絹扇潔白素雅,
銀白的蠟燭明亮輝煌。

晝眠夕寐,藍筍象床。

“晝眠夕寐”是白天午休,晚上睡覺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眠者寐也,二者都是熟睡,睡著了的意思。眠,目字旁偏於閉目安然的樣子,寐,上麵的宀代表房子,下麵是床,表示安臥熟睡的樣子。眠是很隨便的閉目小憩一下,寐可就是正規地躺在床上大睡。寐字用的很正規,如說,夢寐以求、夜不能寐。眠就用得很隨便了,如春眠、冬眠。
“藍筍象床”說的是臥具,有青篾編成的竹席和象牙裝飾的床榻。藍是古代用於染青之草,從中可以提取出青顏色,荀子在《勸學篇》說過“青取之於蘭而青於蘭”的話。筍是嫩竹子,用嫩竹篾編的席子既柔軟又涼爽,再用藍草染成青色,是很貴重的。《書經•顧命》裏就有“敷重筍席”的話。象床指的是用象牙裝飾的床,床架用硬木雕花鏤空,中間鑲有象牙和貝殼等裝飾品。
上麵四句話描寫了南朝金陵士大夫階層奢靡侈富的生活:
圓圓的絹扇潔白素雅,
銀白的蠟燭明亮輝煌。
白天小憩,晚間安寢,
象牙裝飾的床榻鋪著軟軟的竹席。

弦歌酒宴,接杯舉觴。

歌舞彈唱伴隨著盛大的宴會,人們高擎酒杯,開懷暢飲。弦歌是“鼓弦而歌”的簡稱,弦字的古寫應該是糸 旁,弓字旁的弦是弓弦,於絲竹之聲的絲弦樂是完全不同的。
此處的“弦歌”是引經,引用《論語》裏孔子的話。《論語•陽貨篇》裏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孔子的學生子遊在武城理政,孔子到了那裏,聽到有弦歌之聲。孔子笑著說:這個子遊,用高級的禮樂文化教育普通百姓,是殺雞用牛刀,小題大作了!
古代的酒具分承酒器和飲酒器,尊觥壺是承酒器,杯觴爵則是飲酒的器具。杯是戰國以後才有的,最初是木質的,橢圓形兩側有耳,又稱耳杯、羽觴。觴是獸角雕刻的,爵則是古代飲酒具的通稱,作為專用名稱的爵是三條腿的青銅器,下麵可以點火,用來溫酒、熱酒。

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人們手舞足蹈,快樂安康。矯是高舉的樣子,舉手、抬頭都可以用。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裏有“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詩句。頓足是隨著音樂的節拍跺腳,悅是喜悅,豫是心裏麵舒適、安樂,康是身心康泰、康樂。
“矯手頓足”形容體健,“悅豫且康”形容心悅,身心二者都快樂康泰,才是悅豫且康。兩句話聯起來的意思,就是:
歌舞升平,盛排筵宴。
人們接杯舉觴,開懷暢飲。
隨著音樂的旋律手舞足蹈,
身心既快樂又康泰。

嫡後嗣續,祭祀烝嚐。

妻所生之子為嫡,妾所生之子為庶,庶是眾多的意思。先秦禮製,嫡子隻有一人,是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位之權。嫡庶之爭,無論在皇家或士族,曆來都是家族動亂的根源。直到現代社會,培養和任用自己的嫡係,也是當權者上台後要做的第一件大事。
後是能夠承祖之宗的後代,宗的本義為宗廟、祖廟,後世多指血緣關係。嗣是子嗣,也就是後代子孫的意思,其本義是諸侯傳位給嫡長子叫嗣。續是繼承、接續的意思。
祭祀是以食物祭奠天、地、祖先的一種大禮。祭天稱為祭,祭地叫做祀,祭祖叫做享。古代有五祭: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灶。祭祀時要殺牲,把牲肉放在祭台上,根據祭祀的等級有三牲祭(羊豕犬),有五牲祭(馬牛羊豕犬)。
烝嚐是礿禘嚐烝,四時之祭祀的簡稱。《禮記•王製》規定:“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嚐,冬曰烝。”這是夏商兩朝的祭祀,在一年中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正時的祭祀。周則春曰祠,夏曰礿。這裏僅用“烝嚐”兩個字,代指四時祭祀。
這句話為引經,語出《詩經•小雅•天寶》“礿祀烝嚐,於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普通人家是初一、十五給祖先上供,古人認為陰間和陽間隔界也隔時,就是時間和空間不一樣。陰間的一天是我們陽間的一個月,初一、十五給祖先上供,就相當於供養祖先一個早餐、一個午餐。秦以前,古人一日兩餐,日出以後一食,日落以前一食。那個時候人的生活不富裕,吃得很少,但身體健康,壽命也長。日本人還是這個規矩,吃得少,但也不是兩餐。我們現代人吃宵夜,加之上午茶、下午茶、點心,一天吃七頓,身體反而越來越糟糕,看來還是撐死的比餓死的人多。

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稽顙是屈膝下跪,以額觸地的一種跪拜禮。稽是停留、到達的意思,顙是額頭,額頭觸地停留一會叫稽顙。拜在古代是兩手合於胸前,頭低到手的一種禮節,後世發展為兩手著地的大禮。
“稽顙再拜”一句出自《禮記•射義》,其中有“再拜稽首”。再是第二次,古文裏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說法。一次又一次的行跪拜禮,叫做“稽顙再拜”。拜多少次是個標準呢?按古製,一拜是三叩首,最多是三拜共九次叩首,故此三拜九扣是大禮,是最高的禮節。
“悚懼恐惶”描述敬畏、畏懼、戰戰兢兢的心理,是一個人誠敬到極點時的心理反應。我們要注意這裏描寫不同心裏層次的四個用詞,程度一層比一層嚴重。
悚是渾身一抖,汗毛乍起,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如毛骨悚然。懼是輕微的害怕,內心有一點揣揣不安。懼為心之誌,在人體髒腑中對應的是人的心髒。恐是嚴重的害怕,為腎之誌,對應的是腎髒。人害怕厲害了會大小便失禁的,因為恐傷腎,所謂嚇得人屁滾尿流。懼和恐一個傷的是心,一個傷的是腎,且輕重程度有所不同。現代漢語裏恐懼連用了,但在古文裏要區別開。惶是驚慌失措,指人的心裏七上八下、坐臥不安、煩躁,如有“惶惶不可終日”的說法。
在祭拜祖先的時候,誠敬恭謹、嚴肅矜莊,這很好理解。為什麽這裏說會悚懼恐惶,甚至嚇得屁滾尿流,大小便失禁呢?
我們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時候,在慎終追遠的時候,在先人神靈麵前要反省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惡劣的想法、齷齪的心理等一切見不得天地、對不起祖先、給祖宗蒙羞的地方,每想到這一些就會悚懼恐惶。犯小錯的人毛骨悚然,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再厲害一點的人,心中揣揣不安。真正行為有失檢點,讓祖先蒙羞的就會嚇得大小便失禁,屁滾尿流。更有甚者則惶惶不可終日,吃飯吃不下,睡覺也睡不著。
這樣的人雖然犯了錯誤,但是還有救,因為他(她)還有羞恥之心。孟子說:“無羞恥之心者非人也”。做了錯事,連悚懼恐惶之心也沒有,厚顏無恥,沒皮沒臉,這是“非人”,就再沒有什麽可說的了。所以古代的祭祀是大典,莊嚴異常,目的之一就是借天地祖先的力量,淨化參與者自己的心靈。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誠敬之心,這樣的典禮最好不要參加,去了有過無功,何苦呢!
這四句話的整體意思就是:
子孫一代一代傳續,
四時祭祀不能懈怠。
又磕頭,又下拜,
虔誠恭敬,自我反省。

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箋牒是書信的代稱,箋是信紙,如便箋、手箋等。牒是古代書寫用的木片或竹簡,小的曰牒,大的曰冊;薄者曰牒,厚者曰牘。箋牒兩個字聯用代表了書信。
“箋牒簡要”的意思是說:寫給他人的書信要簡明扼要,不要羅嗦。有些人寫信就喜歡洋洋灑灑,寫上一大篇,真正想說的東西反而被淡化了。你看這樣的信都著急,好像吃包子三口下去還沒吃到餡。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懷念起當年的小夥伴,想請他們到皇宮來玩玩,就讓手下的學士們給寫一封信。信寫完了,有好幾大篇紙。朱元璋一看之乎者也的就火了,說:哪裏用得著說這麽多廢話,他們也看不懂啊!就兩行字,我想你們了,來看看我吧!不就完了嘛!
顧是回顧,答是複答。“顧答審詳”的意思是:回答別人的問題要審慎周詳。相反地,我們回答被人的問題要審慎、要詳盡。清宮皇史宬裏麵保留有全部的清宮檔案,我們看到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批複大臣的奏章,朱砂禦筆的批字比原奏章的字數還要多上好幾倍,尤其是雍正動輒批上數百字,真是苦口婆心,反複叮囑。可有的批複就三個字“知道了”,顯然是嫌他們羅嗦。可見,即使是帝王也一樣,既要“箋牒簡要”也得“顧答審詳”。

骸垢想浴,執熱願涼。

骸是骨骼,人體有骨有骸,大的骨頭叫骨,小的叫骸。現代解剖學證明,人身有骸骨205塊,女人比男人多兩塊,207塊。《聖經》上不是說女人取了男人身上的兩根肋骨嗎?所以女人比男人多兩塊骨頭。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膠質,碳酸鈣是大自然固化的二氧化碳,與山石的碳酸鈣沒有什麽不同,如果人體骨骼的膠質不足,特別是老年人骨膠質流失過多,就容易發生粉碎性骨折,與山石自然風化的道理一樣。所以補鈣並不重要,補充骨膠質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辭官不做,稱“乞骸骨”,意思是請皇帝將這把老骨頭賜還給我吧。這裏的骸是“四肢百骸”的縮略語,代指人的整個身體。
“執熱願涼”是說,人捧著熱東西就希望它快點涼,常常有人端著杯熱茶不停地吹氣,希望它快點涼。這都是人之常情,是人的共同心理。
兩句話連起來,意思是:
身上髒了就想洗個澡,
捧著熱東西就希望它快點涼。

驢騾犢特,駭躍超驤。

小牛為犢,父牛為特,“驢騾犢特”就泛指家中的大小牲畜。駭是驚駭,受到驚嚇;躍是跳起來了;超是一個跳到另一個前麵去。驤是騰躍不已。這句話的字麵意思是:家中的驢子、騾子,大小牲口,驚奔歡躍,東奔西跑。但更深一層的意思是要我們居家謹慎小心,要注意安全。
每每自然災害發生以前,人的反應遠遠不及動物靈敏。如果家中的動物忽然駭躍超驤,象受到驚嚇一般,蹦跳不已,你就要小心了,是不是有火山、地震之類的災害要發生。總之,要你小心、謹慎,注意安全。

誅斬賊盜,捕獲叛亡。

這兩句話的字麵意思很好理解:要嚴厲懲罰盜賊,要追捕叛亂分子和亡命之徒。
秦漢以前,賊指叛國作亂、危害人民的人,如有亂臣賊子,故有討賊一稱。盜是竊貨曰盜,偷人家東西的叫盜。盜字的甲骨文字形是:看著別人的器皿流口水,存心不善。秦漢前,把偷竊者叫盜,搶劫財物的叫賊。“偷”字在古文裏的意思是苟且、沒皮沒臉。比如成語“苟且偷生”,不是偷偷地活著,而是該死沒死,湊合活著的意思。另外做人不厚道,刻薄也叫偷,如《論語•泰伯》一篇中“故舊不遺,則民不偷”的話。
誅字的本義是聲討、譴責,所以字形從言,所謂“口誅筆伐”是也。引伸義為誅滅、剪除,但偏於誅心(揭露、指責人的用心),讓你自己窩囊死,古人說:“千夫所指,無疾而終”。斬是切開晾著,在六書裏屬於會意字,從車,從斤。古有“車裂”之刑,故從車。斤是斧子,是斬首或腰斬的代言辭,所以誅斬二字要分清,一個誅心、一個殺身是完全不一樣的。曆史上的商鞅被車裂、李斯被腰斬、韓非被毒死、譚嗣同被斬首,法家人物雖推動了曆史的進程,但身後之事如此慘烈,真是發人深省啊!
有人說,為什麽你總是提到秦漢以前呢?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準確一點說,指的是先秦的文化,就是秦漢以前的文化。那時候人心純樸、民風淳樸、文風也淳樸。我們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著述,無不感到其文字之精純像百年佳釀一樣,入口綿軟,回味無窮。漢以後人為的自我複雜,特別是兩晉以後,文辭越來越華美,內容越來越空洞,所以才有初唐韓愈等推崇古文的運動。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既然是尋根溯祖,就要直接汲取菁華。上古時代文字少,書寫工具和刻印條件都差,不是好東西、沒有價值,絕對不會費那麽大勁刻在竹簡上,這個常識我們要有。
  “叛亡”在這裏主要指的是自己家裏的奴仆,古代大宅門家裏都有很多下人,院工仆婦、廚子老媽、門房馬夫一大堆,都是有契約關係的非自由人。一旦犯了錯誤、受了處罰,對主人不滿、叛亡而去了,就非同小可。這些人因為沒有自由身,在外麵很難活下去,所以不是跑到官府去誣告主人,就是跑去做強盜,勾結匪類來搗亂破壞。古典小說裏這種仆害主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說要“捕獲叛亡”,要追捕叛亂分子和亡命之徒。國家的叛亡分子自然由國家負責,我們讀古文,一定不能脫離當時的那個時間與空間。

布射僚丸,嵇琴阮嘯。
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這裏用四句話,介紹了古代的八個人,他們的技藝或解人糾紛,或方便百姓、造福社會,成為人們學習和效法的榜樣。
第一位是呂布,“布射”是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三國時期的劉備與袁術不和,袁術就派了大將紀靈領兵三萬來伐劉備,劉備不敵,隻好求助於呂布。本來陶公祖三讓徐州給劉備,但呂布硬是占了徐州,欠了劉備的人情。這一次劉備來求,他不能不管,於是就將紀靈請到營中,對他說:劉備是我兄弟,他的事我不能不管。但是我一向反對人無端廝殺,所以這一次希望能為你們調解。話畢派人將自己的兵器大戟遠遠地插在轅門,回頭對眾人說:“我如射中戟上的月牙支,你們雙方就和解,否則就是與我呂布過不去。如果射不中,你們的事我就不管了”。話畢發箭,正中戟支,頓時喝采聲雷動,紀靈雖然不情願,也隻好乖乖地領兵走了。
第二位是宜僚,“僚丸”是宜僚拋丸的故事。熊宜僚是楚國人,會一手拋球的絕活兒,類似馬戲團小醜扔瓶子、拋火把一類的雜耍。但熊宜僚的手藝可就高得太多了,八個球在空中,一個球在手裏,一次就拋九個,還是單手。《丸經•序》裏麵記載:“昔者,楚莊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於丸,士眾稱之。”楚莊王的軍隊包圍了宋國的都城,但久攻不下。一次雙方擺開陣勢,又準備拚殺。千鈞一發之時,熊宜僚來了。老熊露了一手,在兩軍陣前拋丸,宋軍停戰觀看,都看傻了。突然楚軍掩殺過來,宋軍不戰而敗。

第三位是嵇康,“嵇琴”是嵇康撫琴的故事。嵇康是西晉時的名士,善彈琴賦詩。西晉時有著名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鹹、向秀和王戎)嵇康是其中之一。嵇康精通音樂,著過《琴賦》,善彈奏《廣陵散》,相傳是一位異士傳授給他的。竹林七仙看不慣司馬氏的所做所為,常常借酒醉譏諷司馬昭,終於把司馬昭惹惱了,要殺嵇康。嵇康麵不更色,隻要求再彈奏一次《廣陵散》,三千太學生上書要求學習這首名曲,遭到朝廷拒絕。嵇康輕撫瑤琴,最後彈了一遍《廣陵散》,歎息說:“袁孝尼曾經向我請求學奏此曲,可我沒有傳授給他。我死之後,此曲絕矣”!後來有人盜了東漢蔡邕的墓,據說從中發現了《廣陵散》的曲譜,但一經演奏起來渾然不似絕響之曲,屬偽譜無疑。
第四位是阮籍,“阮嘯”是阮籍長嘯的故事。阮籍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常與劉伶等人借酒抒情,發泄對司馬昭的不滿。相傳阮籍曾在蘇門山向一道士學得“嘯法”,阮籍聽說蘇門山有一得道之士,就去訪他。道人正在打坐,無論阮籍怎樣軟磨硬泡,道人也不理他,阮籍無奈隻好打道回府了。剛走到半山腰,忽聽山上傳來長嘯之聲,阮籍抬頭一看,正是道人引吭高嘯,聲震山穀。阮籍陡然間聽懂了道人的嘯聲,他也悟道了,於是以長嘯相和,這就是阮嘯的故事。
嘯是古代道家一種吐納練氣的內功法門,要運丹田之氣,長嘯一聲,使內氣闖三關、過九竅、直衝頂門。禪宗的洞山禪師就會此嘯法,郎州刺史李翱是洞山的弟子,他有兩首描寫洞山禪師的詩,寫得很美、很有意境。
其一: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洞山禪師看似鬆形鶴立、仙風道骨,哪知他一嘯聲傳三十裏,其內功之深可見一斑。

第五位是蒙恬,“恬筆”是蒙恬造筆的故事。晉朝崔豹的《古今注》說,蒙恬開始用兔毫竹管造毛筆。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將軍,曾領兵駐邊,督造修築萬裏長城,但是毛筆在他之前就有了,說他發明毛筆似乎欠妥。蒙恬常年在塞北抗擊凶奴,打獵捕狼是常有的事,他發現狼毫既柔軟又挺直,更適宜用來造筆,於是發明了狼毫毛筆。

第六位是蔡倫,“倫紙”是蔡倫造紙的故事。蔡倫是東漢和帝的常侍,開始時作宮中的雜役,以後負責監製宮廷用具。當時的書信或寫在竹簡上、或寫在錦帛上,前者很不方便,後者又太昂貴了,根本用不起。其時民間已有用麻纖維造的紙,但還是成本高、原料受限製,不能普及使用。蔡倫經過深入觀察、研究,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為原料來造紙,公元105年蔡倫造出第一批紙,人稱“蔡侯紙”,事例記載於《後漢書》。

第七位是馬鈞,“鈞巧”是名巧馬均的故事。馬鈞是三國時期的發明家,他性巧又善於動腦筋,曾改進織綾機,使絲織效率提高了五倍。他發明了龍骨水車,可以連續提水灌溉,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他還通過想象力複原了黃帝時代的指南車,並利用水力推動齒輪製造了多種玩具,他製作的木頭人能跳舞,奇妙無比,被譽為天下名巧。

第八位是任公子,“任釣”是任公子釣魚的故事。《莊子•外物》載:“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牛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鰭,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裏。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任公子釣魚是大手筆,魚線是粗黑繩,魚餌是五十頭牛。他蹲在會稽山上,投竿東海,整整一年也沒釣到魚。有一天,突然大魚吞餌,牽動釣鉤,沉入水下,又突然冒起。一時間,白浪滔天,海水震蕩,聲如鬼神,震驚千裏。任公子得到此魚,做成臘肉,從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無不飽餐這條大魚。

釋紛利俗,並皆佳妙。

這兩句話是對上述八個人的技藝和發明所下的評語。“釋紛”是解人糾紛,“利俗”是便利俗民,二者合起來的意思,就是:

他們的技藝或解人糾紛,
或利益百姓,造福社會,
都是高明巧妙,為人們所稱道。

說到世間的技藝和人類的發明創造,其目的在於解人糾紛,方便百姓,僅此而已。技術技巧、發明創造,在上古時代既不提倡,也不禁止。因為人不用教還在機謀巧算,動鬼點子,一旦正麵加以提倡,人心會越來越詭詐,技術花樣越來越多,於國於民都不利。四大發明,中國很早就有了,但始終沒有推廣應用。現代的犯罪率越來越高,犯罪的手段越來越歹毒、越高超,其中影視文化起的作用很大,電視裏天天在誨淫誨盜,我們的正麵教育根本抵擋不住。認識到這一點,就要關心孩子們每天在看些什麽、幹些什麽,要早早地防止孩子的心靈汙染。心靈一旦被汙染了,再怎麽清理也恢複不到汙染前的水平了,所以《千字文》前麵才有“墨悲絲染,詩讚羔羊”的教誨,我們千萬要注意。

毛施淑姿,工顰妍笑。

“毛施”是指毛嬙、西施兩個人,這二位是中國成名最早的春秋時期的美人。最早讚美她們的是管子,《管子》書中說:“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莊子也讚歎“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可見沉魚落雁說的就是這二位。
毛嬙、西施都是越國的美女,其中西施的名氣最大,傳說她曾幫助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雪恥,滅了吳國。以後西施與範蠡一起泛舟西子湖,雙雙歸隱了。這都是野史小說裏的戲詞,不可信。實際上,西施是春秋時期人,至少與管子同時代,否則管子怎麽能讚她是美人呢?但是勾踐滅吳發生在戰國中晚期,與管子時代差了280年,這不是“關公戰秦瓊”了嗎?
淑是美、善的意思,女子名字中用淑字的很多。姿是儀態、姿容。淑姿是姿容嬌美,從音容笑貌,到體態形質無一不美。工是善於幹某事,顰是皺眉頭,妍是美麗,笑是笑靨。“工顰妍笑”一句語出《莊子•齊物論》,莊子說:“西施病心而顰,人見而美之”。《莊子》一書中有三次說到了西施,可見莊子也是個追星族。
西施姓施,父親是個打柴的樵夫,因家住施家村的西頭,其女故名西施。西施長得很嬌美,但有心口疼的毛病,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發作起來就手捂心口,皺眉咬唇,樣子很俏皮,惹人愛憐。施家村東頭有個醜女叫東施,她看“病西施”樣子嬌美也學著皺眉捂胸,結果更加難看,莊子把她叫做“東施效顰”。

這兩句話的意思聯起來就是:
毛嬙、西施,姿容姣美,
皺起眉頭都俏麗無比,笑起來就格外動人。

年矢每催,曦暉朗曜。

  “年矢每催”的意思,是歲月流逝,每每地催人向老。矢是箭矢,所以有人將此句譯為:“時間象飛逝的箭一樣,一去不回頭”。這樣解釋不能說一點不對,但很不準確,將本來栩栩如生的一句話,弄得生氣全無,一點文學上的美感也沒有了。
我的解釋:矢是漏矢,古代的計時工具用孔壺滴漏,現在故宮的後三宮裏還陳設有此孔壺。《漢書》記載:“孔壺為漏,浮箭為刻”,可見這裏的矢為浮箭是沒錯的。浮箭上有時間刻度,水滴一落,刻箭就上浮,所以叫做“每催”,頻頻催促,非常形象。我們隨文入觀,閉目沉思,仿佛能聽到水的滴答聲,就像現代鍾表的“嗒嗒”聲一樣。如果翻譯成“時間象飛逝的箭一樣,一去不回頭”就味同嚼蠟了。
“曦暉朗曜”的意思是,太陽的光輝永遠明朗地照耀在空中。曦、暉皆為日光,曦為晨光,早晨的陽光叫晨曦;暉是陽光外麵的那層暈暈的光圈,朗是明朗,曜是照耀。

璿璣懸斡,晦魄環照。

璿璣是北鬥七星中的兩顆星,北鬥星是現代天文學所稱的大熊星座,其中的第二顆為天璿星,第三顆為天璣星,此處用璿璣來代表北鬥七星。懸是懸掛、懸吊起來的意思。斡是旋轉、斡旋。高懸的北鬥七星不斷地轉動著鬥柄,就是“璿璣懸斡”。
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是天樞、第二顆是天璿,二者連線的五倍距離就是北極星所在的位置。北鬥七星的勺柄總是圍繞著北極星轉的,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北鬥七星不停地轉動,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斷地推移交替。
要找北鬥七星,先要找天上最亮的兩顆星,招搖二星,它們在北鬥星鬥柄的正前方。古人告誡我們不要太招搖,就是借用這兩顆星的名字,因為這二位太亮、太搶眼,一眼就可以看到。所以做人不可以太招搖,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晦魄是指月亮而說的,前一句“曦輝朗耀”說的是太陽的光芒,此處再以月亮的光輝與以相對應,修辭上叫做對仗。
前文已經講過,陰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叫做晦,每個月的第一天叫朔。陰曆每月初始見的月光叫魄,也就是初三的新月。環照就表示月亮由朔、望、晦完成一個回環,周而複始,沒有窮盡。明亮的月光永遠遍灑人間四海,所以才激起人類無限的遐想。蘇東坡就把酒問明月,“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月亮本來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嫦娥早就上去過。古人早就知道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所以才說月宮裏麵有玉兔,我們信以為真,就在八月十五供兔爺、兔奶奶。“兔者吐也”,言月吐日光,也就是月球反射日光,這與兔爺有什麽關係?釋迦牟尼佛也說過:月之一日,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對此我們半信半疑,直到阿波羅登月成功了,才證明釋迦牟尼佛說的沒錯。

指薪修祜,永綏吉劭。

“指薪修祜”的用典,出自《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指是脂字的通假,油脂燃燒的時間,比柴草要長得多,所以古代點油燈多用膏,也就是動物脂肪。《楚辭•招魂》上說:“蘭膏明燭”,蘭膏是加了蘭香煉的膏,燃燒起來有香味。莊子說: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可以一直傳下去沒有窮盡。譬喻人的肉體會死亡而人類的生命現象是延續無窮的。
祜是福德、福祿,修祜就是修福、積德。人一生的福報之中,有福、有祿不一樣。福是你的享受和你享受的能力,祿是支持你享受的條件包括財富、妻子、兒女等。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祿,這樣的人隻能享清福;有祿的人未必有福,不會享福的暴發戶有的是。
福祿很難兩全,有福有祿又不長命,沒壽也是白搭。世間“福祿壽”俱全的人幾乎可以說沒有,所以恭賀別人時才說:“三星高照,福祿壽臨門”。真正福祿壽俱全的人曆史上大概隻有乾隆一人,在位60年,壽命89歲,享了一輩子福,自稱“十全老人”。據說他的八字是“子醜寅卯”四正,排列組合正好湊個四正,太難了,比中六合彩還難上一萬倍,果真如此,乾隆還真不簡單。
人的壽命是有限的,隻是短短的幾十年,上壽百歲不過是36500天,所以要趕快修你的福德,因為福德是可以傳代的,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個傳遞的通道就是“孝”。前麵已經講過了,祖先之德是通過“孝”這個管道傳承的。你不孝,這個管道就斷了,祖先修的祜(積累的福德)你就享受不到了,“指薪修祜”的傳承就斷掉了。人的一生隻有修福積德,才能像薪盡火傳那樣精神永存,這才是“指薪修祜”的真實含義。

永綏吉劭

前一句“指薪修祜”,是針對自己這一代而言的,它是因;這一句“永綏吉劭”,是針對子孫後代而言的,是果。有什麽因,就有什麽果;栽什麽樹,就開什麽花,這是宇宙間的基本定律,誰也改變不了。如果自己能夠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積福,子孫萬代都會在你這棵大樹下“永綏吉劭”。
相反地,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不顧及子孫的利益,現在就吃“子孫餑餑”,讓你的子孫們吃什麽呢?我們現在不管那一套,重孫子的錢現在都敢給花了,幹的都是些絕戶事。《元史》上記載,中國人在元代就發現石油可以用來作燃料,並命名“石油”,但是考慮到石油是地球的血脈,不準開采使用,否則對子孫不利。我們現在都像蒼蠅一樣,急功近利,東挖了西挖,沒完沒了。早晚有一天,把地球給挖急了,抖一抖就是大地震。
“永綏吉劭”的永是永遠、永久;綏是安定、和平;吉是吉祥、幸福;劭是高尚、美好。兩句話的意思聯起來就是:
  
人的一生隻有修福積德,
才能像薪盡火傳那樣長存於永久,
  子孫後代永遠安定、和平、吉祥、幸福,
那有多麽美好啊!

矩步引領,俯仰廊廟。

矩步是邁著方步,引領是伸著脖子。矩者方也,引者領也。走起路來,伸脖子邁方步,不像鴨公也像鵝太,哪裏有美可言呢?古漢語的“矩步引領”就是現代漢語的“昂首闊步”,代表了一個人心胸坦蕩無欺,行為正大光明。可以想見,一個內心“常戚戚”的人,一個心中總是“若有所遺”的人,他走起路來如何能昂首闊步呢?
領的本義就是脖子,是後脖子(與項同義),脖子的前半部分叫頸。頸部的左側是氣管、前部是喉管、右側是頸總動脈。古人性情剛烈,“引頸自刎”是常有的事。但手持寶劍,轉圈到脖子後麵,“引領自刎”的事還沒聽說過,也死不了人。
俯仰是一低頭、一抬頭。廊廟是指朝廷、國家而說的,有一句古話叫“廊廟無才天下求”,就是這個意思。廊在古代指廳堂周圍的屋子或有頂的通道。廟是祭祀祖先的宗祠,不是和尚住的地方。“俯仰廊廟”的意思是:你日常的一舉一動都要謹慎檢點,要像在朝廷上臨朝,在祖廟中參加祭祀大典一樣,莊嚴肅穆、恭謹敬畏,不敢有分毫的輕忽之舉。
古代天子臨朝,莊嚴肅穆,百官手持笏板,站在陛下,眼觀鼻,鼻對口,口問心,無奏對不能抬頭。沒事瞎尋摸,東看看、西瞅瞅,就有仰麵視君之罪,屬大不敬,所以不敢隨便俯仰。


束帶矜莊

束帶矜莊的意思是:衣冠嚴整,舉止從容。衣冠文物曆來是中國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穿衣服都講究內外有別,居家的服飾要寬鬆、舒適,現在講要休閑。對外的服飾要嚴整、要符合你的身份。衣冠嚴整是對他人的尊重,舉止從容是對自己的尊重。
人要想不被人欺,先要不自欺。隻有先自尊,然後才有被人尊,這是一定的道理。孔子的學生子路,在衛國的動亂中寡不敵眾,被亂軍殺死。臨死前,子路扯扯衣服,正正帽子,從容地說:“君子死,冠不免”。死不怕,但要死的有尊嚴,古人死尚且如此,可以想見其生時是怎樣的要求自己。
束帶是整飾衣冠,束的本義是在木頭上加繩圈,即捆綁之義。帶是紳帶的簡稱。古代的士大夫階層,在大衣外麵要束一條大帶,叫紳,所以稱士紳。紳的長度是有尺寸限製的,按《禮記•玉藻》所載,“紳長製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普通人係的就叫帶。
矜是端莊、凝重,如《論語》中所言:“君子矜而不爭”。莊是表情嚴肅、容貌端正。因此“束帶矜莊”四個字的意思就是:衣冠嚴整,舉止從容,表情嚴肅、容貌端正。

徘徊瞻眺

徘徊是欲進又止、小心謹慎的樣子。前麵第二部分裏麵,我們已經講過,古人做人做事十分謹慎。象曾子一生謹慎,晚年臨終前,手腳都不能動了,才招呼弟子到跟前說:“《詩經》裏說: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馬上要斷氣了,這回可以放鬆了,再也不用擔心了”。
謹慎不同於拘謹,謹慎是將一件事考慮透徹以後再決定做還是不做,一旦決定了就勇往直前。五經之首的《易經》就是教人“潔淨精微”,精微就是謹慎,不是膽小怕事。俗話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還不是因為諸葛亮懂《易經》嗎?這種大智慧豈是事事拘謹、處處避嫌,樹葉落了都怕砸頭的人可以相比的。
瞻是仰視,俗稱高瞻;眺是遠望,即是遠矚。一個人沒有豁達的胸懷,不能高瞻遠矚,就不可能擔當重任。換句話說,一個心小量窄、鼠目寸光、斤斤計較的人,一定是事事拘謹、處處避嫌、相貌猥瑣。所以說,心地光明坦蕩,然後才能昂首闊步;胸懷大誌,高瞻遠矚,而後才能擔負天下重任。

這四句話聯起來的意思就非常完整了:
昂首闊步,心地正大光明,
胸懷大誌,以天下為己任。
衣冠嚴整,舉止從容。
謹慎莊重,高瞻遠矚。

《千字文》四部分的內容至此已經圓滿了,下麵四句是結語,也是作者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和交待。

孤陋寡聞,愚蒙等誚。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我們在開篇第一講中已經介紹了,《千字文》是南朝蕭梁時期官拜員外散騎侍郎的文學大家,周興嗣,奉梁武帝的敕詔編纂的。現在文章完成了,要對聖命有個交待,所以說了這四句話。
“孤陋寡聞”是學識淺薄、見聞有限。愚是愚昧無知、頑鈍蠢笨,蒙的本義是草木暗昧,此處的意思是昏聵懵瞪、糊糊塗塗之義。等是等候、等待,誚是責備、譏諷、嘲笑。

這四句話是周興嗣的自謙之詞,他說:
“我自己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愚笨糊塗,難複聖命,
隻有等待聖上的責問和恥笑了。
至於我的學識嘛,
也就是知道幾個謂語助詞,
焉、哉、乎、也,僅此而已。

《千字文》的講解至此圓滿了。如果大家聽了歡喜,能夠由此升起對傳統文化的愛慕之心,對古聖先賢產生油然的敬意,我拋磚引玉的初衷也就算達到了。大家鼓掌,那是因為先人的文章寫得好,學問好,功在傳統文化。如果大家聽了不滿意,那是因為我對文章有誤解、錯解和曲解,過在我個人。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周興嗣隻用了一千個字,我卻囉囉嗦嗦地講了好幾天,相差豈止千裏?所以《千字文》最後的四句話,我以為正是針對我本人說的,同時也是我想要說的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frankchang 回複 悄悄話 您好!
我很喜歡您的這篇千字文注解, 讓我長不少見識, 但我未能看到先前的1 到3 篇, 可否勞煩您電郵給我? frank_chang@promos.com.tw 謝謝
frankchang 回複 悄悄話 您好!
我很喜歡您的這篇千字文注解, 讓我長不少見識, 但我未能看到先前的1 到3 篇, 可否勞煩您電郵給我? frank_chang@promos.com.tw 謝謝
frankchang 回複 悄悄話 您好!
我很喜歡您的這篇千字文注解, 讓我長不少見識, 但我未能看到先前的1 到3 篇, 可否勞煩您電郵給我? frank_chang@promos.com.tw 謝謝
雨前茶 回複 悄悄話 司令姐姐
  這篇是您的原創嗎?嚇了俺們這裏的人一大跳!
登錄後才可評論.